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大兴安岭日报》: 迟子建的文学家园

http://www.newdu.com 2021-02-03 中国作家网 姜红伟 参加讨论

    
    众所周知,迟子建不仅仅是一位杰出小说家,更是一位创作了大量精品佳篇的出色散文家。但是,有关迟子建散文处女作发表这件事,恐怕却是令大家鲜为人知的。
    那么,迟子建的散文处女作究竟是哪篇?发表在哪年?刊登在哪里呢?
    说来话长。
    
    话说在黑龙江省的新闻媒体中,有一家名叫《大兴安岭报》的报纸。别看这家《大兴安岭报》是一张地方小报,但是,却是大作家迟子建最早发表散文处女作和早期散文作品的唯一园地。
    迟子建的散文处女作,题目叫《再生吧,天鹅》,刊登于1986年2月1日《大兴安岭报》北极光副刊头条位置,责任编辑:杨志军。
    《再生吧,天鹅》是迟子建游历位于黑龙江阿城县的金太祖皇宫遗址之后创作的一篇既具有历史感又具有现实感的优秀散文作品。
    在这篇只有700余字的散文中,迟子建运用言简意赅的写法,透过历史的背景,聆听历史的故事,借逝去的天鹅这一形象,清唱了一首充满哀痛、充满伤感、充满反思的挽歌,表达了作者对于美的呼唤,对于自由的向往,对于生命的渴望,堪称是一篇充满了哲思哲理的精品力作。
    
    除了迟子建的散文处女作之外,对于她早期创作的散文作品,《大兴安岭报》“北极光”副刊编辑始终是厚爱有加。
    在迟子建散文处女作《再生吧,天鹅》发表一个多月之后的1986年3月8日,《大兴安岭报》北极光副刊开设的“女作者专页”再次刊登了迟子建的散文《老榆树、牵牛花和她——悼念萧红》。
    1985年7月,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和《北方文学》编辑部在哈尔滨市呼兰县联合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黑龙江省第一期小说创作班学习。作为我省青年小说作者中最有潜力、最有才气、最有希望同时也是最年轻的迟子建,应邀参加了这个创作班的学习。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萧红是迟子建十分崇拜的人。在高中时代,她就被萧红的作品迷住了。那优美俏丽的语言,那呼兰河畔的秀丽风光和发生在那里的许许多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令迟子建心魂摇荡。于是,在呼兰学习期间,她在《北方文学》副主编鲁秀珍老师的陪同下,瞻仰了萧红故居,表达了自己的敬仰之情。
    而这篇题为《老榆树、牵牛花和她——悼念萧红》的散文,就是在瞻仰了萧红故居后所创作。此文详细记录了迟子建访问萧红故居的过程,细致地描绘了萧红故居的凄凉、破旧,并通过萧红故居里残存的一颗老榆树和一朵牵牛花这两个形象,表达了迟子建对前辈作家萧红的祭奠和崇敬。文中有一段鲁秀珍说的话极富预言性:“萧红有灵,她知道文学界又多了一个她的小妹妹,她就笑了”。
    这篇散文虽然文字不长,只有千字左右,但是,表达的主题却是深远的,蕴含的理想却是鲜明的,那就是成为一名像萧红那样写出经典作品的作家。
    结果,在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后,迟子建终于像鲁秀珍预言的那样,成为了和萧红一样载入中国文学史册的杰出作家。
    
    除了1986年两次刊发迟子建的散文之外,《大兴安岭报》 北极光副刊设立的“女作者专页”于1987年3月4日刊登了迟子建的第三篇散文《在大海上》。
    1986年6月末,由中国作家协会创办、丁玲主编的《中国》文学月刊与青岛市文联创办的《海鸥》文学月刊联合在青岛举办了笔会,并邀请了迟子建以及北岛、多多、格非、徐星、北村、李宽定、庞天舒、姚霏、韩志君、陈进轩等诗人、作家参会。
    这篇题为《在大海上》的散文记录了迟子建从大连码头乘坐渡轮向青岛航行参加笔会的过程,通过细致入微地描绘一只在浪尖上穿行,不畏风险,勇敢前行的海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渴望像海鸥一样自由飞翔,迎接辉煌日出的理想信念。此篇散文立意深刻,意境深邃,语言新鲜,描写精彩,主题深远,堪称是又一篇精致佳作。
    
    《大兴安岭报》对于迟子建的欣赏和扶持,不仅仅体现在刊登她的散文作品上,更是体现在对她的宣传推介上。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迟子建这位来自大兴安岭的青年才女,早在1985年12月4日,《大兴安岭报》北极光副刊便编发了文学评论工作者、大兴安岭地区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刘唯健撰写的人物通讯《来自大固其固的姑娘――迟子建印象记》,向广大读者介绍迟子建的文学创作历程和文学创作成就:
    读过短篇小说《沉睡的大固其固》,都会被文中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吸引。但当我听说作者是个年方二十一岁的姑娘时,我吃惊了。
    “你和我想象中的《沉睡的大固其固》的作者完全不一样。”我对她说。
    “别人也是这么说的呢”。她把辫子往肩后一甩,调皮地一笑。
    原来,今年暑假,黑龙江省文联召开了呼兰笔会、镜泊湖笔会,后来又在佳木斯等地召开了东三省作家联谊会,迟子建都去参加了。在会上,已经有不少作家向她投出了惊叹号。
    “但是,你怎么会想起写这样一篇小说呢?”
    她眨了眨眼睛,把头一晃,笑着说:“我就是想写写我的故乡。”
    于是,她跟我谈起了许多。
    迟子建生在漠河乡,跟外祖母一起生活了三年,就跟父母到了塔河县的大固其固,在这儿一直上到初中三年级。这里虽处北疆,纯属穷乡僻壤,但壮丽的北国风光,古朴的风土人情,慈祥外祖母的美妙的故事……给她留下极深的印象。
    和许多林区小镇一样,“大固其固”关里人多,始终保持着关里家的一些古老习惯。离塔河县城虽然只有十多里,但外边的浪潮,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冲到这儿时,都会减缓了许多,小镇总是按照它固有的节奏,缓慢地行进。
    到八十年代,在第三次浪潮的冲击下,大固其固出现了万元户,出现了彩色电视机,出现了一些家用电器……但是另一面,大固其固文化落后,很多居民相信命运,占卜相面,靠占卦来决定一些大事。
    一边是高度发达的科学文明,一边却是愚执的求神问卜,这真是咄咄怪事。
    但是谁要认为子建意在写大固其固的沉睡,写它的落后、愚昧,那就未免失之偏颇。请注意楠楠这个人物。
    楠楠相信自己、小柳以及老校长家女儿这些不甘“沉睡下去”的人,也会“变成”小鱼,一条“涌出呼玛河,到鄂霍茨克海中成熟后,再游回来的小鱼”。
    在楠楠的身上,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情思。
    我曾思索过这样一个问题:迟子建,一个普通教师的女儿,一个土生土长的大兴安岭姑娘,为什么会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如此超众的造诣呢?我带着这个问号走访了子建的故乡――塔河。
    初中时,精神食粮比较匮乏。子建每天最开心的事是晚上听父亲给母亲讲述《红楼梦》的故事。但父亲天方夜谭式的讲述,使她迫不及待地寻找原著来读。文学的巨大魅力深深打动了她,她从此爱上了文学作品。
    她小时虽然淘气,但性格比较内向,日记成了她的好朋友,而这些日记都成了她创作所用的宝贵素材,成了她的一宗财富。
    在塔河二中渡过了三年的高中生活,她接触了大量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这些名著的陶冶下,在教师们辛勤培育下,她的文章进步很快。一次作文竞赛,她的散文以清新活泼、立意新颖夺得了冠军。
    在大兴安岭师范学校中文大专班学习的三年生涯中,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文艺理论、文学史。中外文学名著使她大开眼界。
    以后,她写了一些小说。《大兴安岭文艺》在一九八四年发表了她的处女作《啊,可爱的稻香村》。正当她毕业离校之际,《北方文学》编辑部给她发来了参加兴凯湖笔会的通知。
    这条呼玛河里的小鱼游入了大海。啊!天地是如此开阔!子建微笑着聆听那些她仰慕已久的作家们谈天说地,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养分。她抓紧时间“游山玩水”,找老作家扯“山海经”。
    当然,在子建成长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北方文学》的编辑宋学孟,他对这位地处边远的年青作者给予了热情的帮助。
    子建是勤奋的。几年来,她养成了习惯,晚上不写点什么,就睡不着觉。当她带着满脑子的新鲜印象回到故乡后,不久就被母校塔河二中召了回去。她教高考补习班的语文,每周十二节课,还要刻印复习资料,批改作业。听说《沉睡的大固其固》就是她在这一段时间的几天停电停暖气的日子里,趴在被窝里写成的。
    《北方文学》发表了她的两篇小说后,好运接踵而来,《小说选刊》选上了她的《沉睡的大固其固》。《人民文学》编辑要去了她的《北极村童话》草稿,将在八六年第二期发表。还有两个短篇小说也将发表于明年一、二期的《北方文学》和《小说林》。 今年第十一期《北方文学》上,著名评论家曾镇南用了近三千字高度赞扬了她的两篇小说……
    很多人为她担心,这么多的荣誉会不会把她压趴下呢?她毕竟还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姑娘啊。
    中秋节后的一个星期天,她来了。她咳嗽着。我埋怨她中秋节没来。她已调回师范学校教书。一个姑娘,放了四天假,不回家守着妈妈共度佳节,感情上能受得了吗?
    她很高兴地说:“这四天假可真管用,我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写成了三篇小说。”
    随着她的叙述,我想象着……
    在那还没有放暖气的冰冷宿舍里,她伏案疾书。写几段,嚼几个花生米,喝几口已经不冒热气的温开水。夜深了,实在饿急了,就泡碗方便面吃……
    当人们合家团聚,欢度两个节日,在麻将桌旁、电视机前消磨掉九十六个小时的时候,小子建忍住了思亲的愁绪,在艺术之宫里漫游,完成了三篇短篇小说。
    我欣慰了。子建还是勤奋的。
    据考证,《大兴安岭报》发表的这篇题为《来自大固其固的姑娘――迟子建印象记》是国内第一篇公开发表和宣传迟子建成长经过、介绍迟子建创作经历的人物通讯,不但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更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对于今后研究迟子建文学创作生涯尤其是她的早期文学历程是十分难得、十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020年11月23日
    (删改版发表于2021年1月31日《大兴安岭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