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 李笙清 这件唐代长沙窑青瓷褐花壶(见图),通高18.7、口径9.7厘米。直口,平折沿,口沿有修补。无盖,无把。长颈,溜肩。鼓腹,平圈足。壶流为多棱形短流,中空,与溜肩自然相接,下粗上细,流口朝上。通体施青釉,釉色微泛黄,圈足无釉,底部露胎,胎色灰白。流下方的壶腹部瓷胎上刻划花叶纹,施红褐彩。长沙窑的纹饰极为丰富,对唐代以后全国各地很多窑系的装饰形式产生影响,以釉下彩绘和诗文装饰最有特色,尤其是釉下彩绘,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是长沙窑有历史意义的首创。此壶1995年出土于新洲区辛冲镇,现收藏于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长沙窑窑址位于湖南省望城县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亦称“铜官窑”或“石渚窑”,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长沙窑大致兴起于初唐时期,中晚唐发展到鼎盛时期。长沙窑生产的品种十分丰富,主要有生活用具、文具及小型俑(玩具)等,其中生活用具以壶和碗的样式最多,产品远销海内外。 长沙窑瓷器器型丰富,多达70余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壶、碗、罐、洗、盒、瓶、盘碟、水注、灯、烛台、盂、杯盏、枕及各种瓷塑鸟兽、人物等。瓷壶为烧造数量最多的生活器皿,有圆形、花形、瓜蒂形、仿动物形、金属容器等20多种造型,装饰内容亦最为丰富,花卉草叶、飞禽走兽、谚语诗文、宝塔人物,跃然壶上。 这件长沙窑青瓷褐花壶使用化妆土工艺烧制,造型浑圆饱满,美观大方,显示出大唐盛世注重丰满浑厚的一面,充满勃勃生机。胎体疏松,胎白中带灰黄,胎质坚硬,器型端正,浑厚古朴。通体施釉均匀,釉层均匀细腻,釉色青中泛黄,自然澄莹。釉下红褐彩绘花叶纹,呈色纯正鲜艳,纹饰刻划细致,线条流畅,简洁美观,花叶与壶流相接,自然生长,色泽鲜艳生动,凹凸有致,富有立体感,极具装饰效果,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长沙窑工匠已熟练掌握氧化铜呈色原理的精湛技艺。唐代鸡首壶消失,壶流一般为短直流,这件瓷壶的多棱壶流具有明显的唐代壶流风格,流口大大低于壶口,使用方便。整件器物保存完整,式样圆浑,雍容大方,釉色滋润柔和,是一件富有代表性的产品,具有长沙窑鲜明的时代风貌和民间特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