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罗剑波 赵月:陆时雍生平、家世、交游再考

http://www.newdu.com 2021-03-20 爱思想 罗剑波 赵月 参加讨论

    
    
    摘    要:
    陆时雍,明末重要的文学家,其《诗镜》与《楚辞疏》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于陆氏生平、家世及交游,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与空间,而对于陆氏其人的深入了解,无疑将会有助于对其著述理解的精准与深入。
    关键词:陆时雍; 生平; 家世; 交游; 考论;
    陆时雍,檇李(今浙江桐乡)人,明末重要的文学家。其所选《诗镜》,自《诗经》至晚唐凡九十卷,逐一品评,前又有《诗镜总论》,向为学界所重。其又著《楚辞疏》,为明代后期重要的《楚辞》著作。该著除注疏之外,亦吸收了万历间兴起的评点,故其因注评兼善而对后世《楚辞》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关于陆氏之生平、家世,以往学界多关注不够,唯赵逵夫先生曾在《陆时雍与〈楚辞疏〉》一文中详加考证,收获良多。由于对陆氏其人之了解,将直接关系到对其著述之理解,而就此问题而言,仍有继续讨论的必要与空间,故今拟在前贤研究基础上,就陆氏之生平、家世、交游等方面再加考核。
    一、陆时雍生平考
    陆时雍作《楚辞疏》,本自其“爱楚”之心。其《读楚辞语》曰:
    倡楚者屈原,继其楚者,宋玉一人而已!景差且不逮,况其他乎?自《惜誓》以下,至于《九思》,取而附之者,非以其能楚也,以其欲学楚耳。……古道既远,靡风日流,自宋玉、景差以来数千百年,文人墨士,劼马、杨而抗班、张者,尚不一二,更何言楚?余故叹其寥寥,而所以附之,是则私心所以爱楚也已。1
    在陆时雍看来,屈原首倡楚风,宋玉承继之,后起者皆不能比,但随着时间流逝,楚风日益湮灭,之所以将汉代模习屈宋的作品附于《楚辞疏》,全在其“爱楚”之心,不忍其寥落消逝。
    陆时雍之所以“爱楚”,似应与其所在桑梓、自幼熏染其风有关。《楚辞疏•楚辞姓氏》载:“疏——陆时雍,字昭仲2,檇李人。”3清康熙六十年重修《嘉兴府志》,陈美训曾序曰:“嘉兴,为古檇李。春秋时名始著。说者以前此属荆蛮,故外之然。”4陆时雍为嘉兴人,嘉兴曾属荆楚辖地,陆氏家族先居吴兴,后迁居嘉兴桐乡皂林5,桐乡还保留着一定的楚地风俗。顾炎武《肇域志》载曰:
    嘉兴府,古名嘉禾、秀州。城周九里。(《通志》:一十二里)本直隶,洪武十五年来属,元为嘉兴路,本朝丙午年改为府。诸邑之俗,信巫鬼,重淫祀,视杭为甚。而高原树桑麻,下湿艺禾稼,人皆业本,则杭不能及也。6
    “信巫鬼,重淫祀”本是楚国风俗特征。《汉书•地理志下》即载楚地“信巫鬼,重淫祀”7,《汉书•郊祀志下》载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8,《新论•言体论》亦言楚地“简贤务鬼,信巫祝之道”9。由此可见,陆时雍的家乡仍保留楚地旧俗,则陆氏爱楚,亦在情理之中了。
    陆时雍生卒年未见文献记载,现有之考证结论莫衷一是。如周维德先生集校《全明诗话》以陆时雍生于1612年而卒年未详10;朱易安先生《中国诗学史》以陆时雍生于1612年而卒于1670年11;赵逵夫先生《陆时雍与〈楚辞疏〉》,以陆时雍生于1590年前后,卒于崇祯末年,即1639至1644之间12;徐小利硕士论文《陆时雍〈楚辞疏〉研究》以陆时雍生于1589年,卒于1640年13。诸家结论各异,须加辨正。明人唐世济为《楚辞疏》作序称:“注《天问》者,周孟侯居多,孟侯丽才,少所下,独心折昭仲,兄事之,与昭仲同居语溪之洠。”14周孟侯,乃陆时雍好友周拱辰,与陆时雍曾同居语溪,且以侍兄之礼与陆时雍相处,可知陆时雍当年长于周拱辰。由此若能知悉周拱辰的生年,则可据此推知陆时雍的大致生年。
    考周拱辰《圣雨斋文集》尝作《睦陵百二岁现存胡翁传》,其间言己客居睦邻,求访老翁胡叟,末云:
    吾乡王某来睦陵看予,饭次,予夸胡叟,王笑曰:“闻家鸡而侈野鹜乎!吾村杨叟,百有三岁矣,尚能操犁服田。”予闻之心动。越三年,渡江葬先父母,私喜乘此可得见杨叟。觅杨叟,田者云:“昨无疾逝矣。”
    又有小序云:
    赞曰:“列御寇居郑圃四十年,人无知者。”予与杨叟,同桑梓五十年而不相知,何辽阔也!抑知希者贵乎!15
    周拱辰未言此文作成时间,然《圣雨斋诗集》又有《宫怨》诗八十首,有序曰:“时客睦陵,戊寅仲秋……”16崇祯戊寅,即1638年,原文提及孟侯于睦邻访吴叟后,“越三年,渡江葬先父母……觅杨叟”,可知其时为1641年。孟侯叹曰:“予与杨叟,同桑梓五十年而不相知,何辽阔也!”则孟侯当时约为五十岁,以此推之,当知孟侯约生于1591年。陆时雍既然被周拱辰视为兄长,其生年应早于1591年。
    那么,周拱辰与陆时雍年龄相差究竟几何?周拱辰尝作《陆征君昭仲先生传》,开篇即言:“仲昭髫岁颖异,试辄冠军。”垂髫多指三至八岁的童年期,陆时雍垂髫之年,周拱辰已能记事,二人年龄差异应该极小。又言:“予好秘书稗乘,仲昭好先秦两司马;予好纂录典故,寒暑搦管不辍,仲昭好掩卷闭目,湛思冥搜;予好山泽行吟,颓唐醉放,仲昭好整襟危坐,捉鼻孤啸;予结撰惨澹,茎须欲枯,仲昭恣笔所之,风雨蹴踏,淋漓未已。两家檐拱相直,书声亦略相闻。过从无晦明风雨,每成一纸,辄呼快读,涕笑杂出。不以荣遇换吾一言,不以尺璧换吾一息。”读此段文字,可见周拱辰于陆时雍之称谓极为亲近。二人虽性情好尚有别却往从密切,毗邻而居且均恰值读书年纪,由此更可知二人年龄实则相差无几。由此推断,陆时雍生年似约在1588至1590年间。
    陆时雍性格及为人,可由现存文献窥知一二。陆氏有桀骜不驯、仗义刚直的一面,《陆征君昭仲先生传》曰:“性不耐俗,俗亦多避之。慷慨踈豁,不侵然诺,而简傲自遂。意苟相许,风雨话言无倦意;所不可,终日接不交一言。有貌为小恭者,唾不顾曰:‘屠沽儿乃以溷吾长者之色哉!’仲昭文日高,名亦益起,里有杀人中人者,白之县令,声颇慷慨,令目摄之,昭仲推案起,竟去不顾。县令惭谢,事得直。当是时,远近颂义无穷,而仲昭深自韬毖,闭户读书自若。”以此观之,陆时雍不愿俯仰于人,只与意趣相投者往来。遇有不平之事,亦能仗义使气,因而得到远近的称颂。除此之外,陆氏也有多愁善感、阴柔敏感的一面:“仲昭善愁,常对影恸哭,望空漫骂室人。知友进软语侑之,不可得。顾诗日益工而穷。逾历间游维扬、新安,亦辄困。尝有吟云:‘仗剑照淮水,寒风吹须眉。幸无漂母饭,不至负恩讥。’其素所贡,愤然哉。”此种性格的形成,当与其经历相关。周拱辰曾言:“初,仲昭僻嗜长生,垂涎大药,延炼师满座,以为神仙咫尺。卒以导引失候,得奇疾,遂谢去。”可知陆氏年轻时曾痴迷神仙方术,却因此而身患奇疾,只得作罢。《光绪桐乡县志》将陆时雍列入《人物•道学源流》,或即与其此段经历有关。此外,陆时雍在科举上颇不得志,本欲光耀门楣却屡屡失利。周拱辰曾言:“(陆时雍)每言须眉男子提三寸不律,终当举大名佐亲一釂耳,不发奋借一而徒手亏,而骂者何也?然卒无如数奇何。每下第,辄噭然而哭曰:‘孺子雍,而忘尔父之食无糜乎?!’知己为之流涕。”陆时雍屡屡下第,并于科场失败后哭诉:“你忘了父亲吃饭都没有肉糜吗?”可见其深怨自己无能。17《杨园先生全集》录有张履祥所著《黄山先生素问发明序》,其中有云:“予十三识黄山先生于塾舍,时吾师陆子感愤不遇,编次诗、骚。陆子昭仲,有《离骚疏》及《诗镜》行世。”18苏惇元《杨园先生年谱》又载:
    天启元年辛酉,先生年十一岁。读书钱店渡,受业于陆昭仲先生。陆先生馆于钱店渡沈氏,即先生外家也。陆先生名时雍,桐乡人。工诗文,尚气节,著有诗文集。常选《古诗镜》、《唐诗镜》,又注《离骚》、《韩子》、《淮南子》、《扬子》等书。19
    天启元年,即1621年,张履祥十一岁,受业于陆时雍。张履祥自言年十三时,陆时雍正“编次诗、骚”,若陆氏既生于1588至1590间,则张履祥年十三时,陆时雍其年约在三十五岁左右。由文献载录可知,当时陆时雍感愤不遇,馆于张履祥母家沈氏,一心著书,其《楚辞疏》《诗镜》等书,应即编著于此时。
    《嘉兴府志》又载:“崇祯初,诏大臣保举岩穴异能之士,时雍与焉,然终不遇,久留京邸,馆于戴太仆家。会戴以事被劾,时雍为证,并逮之,卒于系所。”20崇祯初年,当是1628至1631年间,由此可知,其间陆时雍已由桐乡赴京,不得所用,后馆于戴太仆家,因戴太仆被弹劾为之做证而一同获罪。周拱辰《陆征君昭仲先生传》对此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崇祯间,天下多故,诏各省大臣保举岩穴异能之士。豫抚、越宪两举,仲昭以应诏。迨应聘入燕,主爵意殊不属。卒以沦落,久之以贡,当得官,亦谢去。时往来两都,吊二祖之鸿业,叹时事之日非,愈郁郁不自得。读《怀沙》、《天问》以自广,随为之疏畼大义。本文之外,别有论。列王叔师、朱考亭两家,世所传《离骚新疏》是也。又以屈子大才畸世,卒湛身清渊,弟子宋玉景差诸人,备述《大招》、《招魂》,为千古申痛,而屈原逝矣。世无差玉,安所得起鱼骨而问之。辄自制《短招》,以嘉魂魄。兾少延余息焉。
    明年游燕,大司马范公、冏卿戴公最相慕爱,延客之。仲昭踞上座弹射。其诗若文,不少逊,一时声满长安。会冏卿以风闻有所劾,援陆为证,并逮之繇镇抚司,下刑部,卒于系。其子流离困踬,一年仅能以丧归。所著诗文,予另有序传之云。
    由此可知,陆时雍被保举应诏赴京,但终不得志,往来于北京、南京之间,借凭吊明太祖、明成祖千古功业,以叹时事之日非。在此期间,陆时雍常读屈赋抒怀自解,又作新疏,且念及屈原雄才大略而不得所用,最终只落得葬身鱼腹,不由自怜身世,作《短招》以抒怀。21
    陆时雍得到戴公慕爱,引为上宾,却因戴公被劾被引为证,最终死于狱中。上文所提及的戴太仆、戴公,即戴澳。戴澳被劾之事,《明史》卷二七八附《胡梦泰传》载录甚详:
    胡梦泰,字友蠡,广信铅山人,崇祯十年进士,除奉化知县。邑人戴澳官顺天府丞,怙势不输赋,梦泰捕治其子。其子走京师,愬澳,令劾去梦泰。澳念州民不当劾长吏,而劫于其子,姑出一疏,言“天下不治,由守令贪污”,以阴诋梦泰。及得旨,令指实,其子即欲讦梦泰,而澳念梦泰无可劾,乃以嘉兴推官文德翼、平遥知县王凝命实之。给事中沈迅为两人诉枉,发澳隐情,澳下诏狱,除名,梦泰声益起。22
    由此则知,戴澳被劫,实起于与胡梦泰的私人过节。胡梦泰因戴澳“怙势不输赋”捕治其子,其子让戴澳弹劾梦泰,戴澳上疏,以天下不治皆因守令贪污,本欲暗指梦泰,却又念及梦泰无可弹劾之处,因而在得到指实姓名的旨令之后,给嘉兴推官文德翼和平遥知县王凝命定罪,给事中沈迅为文、王二人诉冤,并讲明戴澳攻讦胡梦泰的原由,戴澳由此下狱。《奉化县志》有《戴澳传》,载录戴澳下狱一事发生在崇祯十三年五月23,即1640年5月,陆时雍受其牵连,一并被捕,并卒于狱中,其卒年当在1641年前后,时年约五十二岁。周拱辰《圣雨斋诗集》中有《哭陆二仲昭二首》,其小序曰:“陆时雍以非罪毙诏狱”,其间又有小字云:“陆时雍未反葬”24,且《陆征君昭仲先生传》言:“其子流离困踬,一年仅能以丧归。”25则知陆时雍逝于北京,未葬于家乡桐乡。1642年,其子扶丧以归。
    二、陆时雍家世考
    清《光绪桐乡县志》中有陆时雍小传,开篇即云:“陆时雍:字昭仲,号澹我,皂林镇人,祖明,见《义行传》。父吉,见《宦迹传》。”26由此可知,陆时雍祖父为陆明,父亲是陆吉。载录陆吉生平事迹者,有康熙年间的《嘉禾征献录》、康熙年间的《桐乡县志》和光绪年间的《嘉兴府志》《桐乡县志》:
        
    
    
    《嘉禾征献录》:陆吉,字五云,桐乡人,万历壬午举人。乞恩昭阳教谕,课士有程。迁知兴化县,补高密,升昌平知州,以刚方清约自持。时守园内官杀人,吉执讯扑杀之,事闻下州狱。久之得雪,放归。27
    《康熙桐乡县志》卷四:
    陆吉,号五云,桐乡人,中万历壬午举人,筮仕兴化知县,升昌平州太守,前后俱为司牧。公能清以自持,爱以及物,颂声溢于南北。先是秉铎昭阳,教率有方,独立师范。至居乡则却邪秉正,人不敢干以私。子时雍,孙费锡、费鋐,俱能世其家学。28
    《嘉兴府志》卷六一《桐乡列传》:
    陆吉,字谦六,万历壬午举人,知高密县。凶岁,民逃亡过半,吉莅任未及五年,招复流移一万八千余人,开垦田七千余顷,擢昌平州。昌平地寒,令民广植木棉,教纺织为布,民赖以安。有守陵中官,倚大珰势,擅杀人,吉再揭,抚按不省,竟扑杀之,坐是落职。珰败,以知府召不起。吉性与物多忤,然谅直无污狥,子孙世载其德焉,崇祀高密昌平名宦及乡贤祠。29
    《光绪桐乡县志》:
    陆公吉,字谦六,号五云,父明,人孝友博,家居皂林,被楼难,迁乌戍。公少时因贫废学,后感父还遗金事,发愤读书,二十二岁始游庠。万历壬午遂举于乡,受南直隶兴化教谕。兴化已三科无乡举,公与县令筹葺学宫,大兴文会,连科获隽者八人。又时以利民事白县令,行之,士民勒石伦明堂以颂德。擢山东高密知县。30
    据此,陆时雍父亲陆吉的基本情况已大致明了。陆吉,字谦六,号五云,家居浙江嘉兴桐乡县。明万历壬午年间举人,历任江苏兴化知县、山东高密知县,高密凶年,百姓外逃,陆吉到任不到五年,开垦新田七千余亩,招复流民一万八千余人,政绩显著,甚得民心。后升任昌平州太守,昌平居北方,气候寒冷,陆吉因地制宜,教百姓广种木棉,以纺织为业,百姓由此得以安居乐业,加之陆吉为人,清廉自律,学高身正,故所到任之地,均有百姓颂美之声。后来,昌平州守陵中官仗势杀人,陆吉多次揭露其罪行,上级长官却不加追查,陆吉性情刚直,私自捕杀守陵中官,由此削官为民,且未再仕。陆吉有一子二孙,子陆时雍,孙陆费锡、陆费鋐。
    《嘉庆桐乡县志》《光绪嘉兴府志》《光绪桐乡县志》有关于陆费锡、陆费鋐的零星记载:
    陆费锡,字大胜。顺治辛丑进士,任平原知县。前令亏库银四千两,系狱,为称贷补之,得释,佐其归。弟鋐不得欢于继母,锡长跪以请,母怒不释,弗敢起。鋐仕盐山,殁于任,锡往归其亲,视侄如子,人无间言,侄濂,丁卯举人,工诗文。31
    陆费锡,字大胜,顺治辛丑科,官山东平原县知县。32
    陆费锡,字大胜,号桐冈。顺治辛丑进士,任平原知县。性刚介,不善事上官。前令有亏空四千余两,系狱严追。锡承审,知其力竭,愿为代补,并为之请释而佐其归。奈家本寒素,变产不足,益以称贷,诸多掣肘,遂以此为本,任缺被参,士民咸哭送之。生平以孝友称,弟鋐不得欢于继母,锡长跪为弟求恕,母怒,不释,终勿敢起。鋐仕盐山,卒于官。锡往举其榇归,视侄如子,人无间言。崇祀孝悌。33
    陆费鈜,字远驭,费锡弟,顺治戊子副贡,任盐山县知县。34
    陆费公锡,字大胜,号桐冈,曾祖吉,有传。公始以陆费为姓,天性孝友,幼遭母丧,哀悔如成人,善事继母,弟鈜,不得于继母,辄为长跪求继母,不释不起。35
    概论之,陆时雍长子陆费锡,字大胜,顺治辛丑进士,曾任山东平原县知县。次子陆费鋐,字远驭,顺治戊子副贡,曾任河北盐山县知县。二子年幼时,亲生母亲去世,陆时雍续娶,陆费锡至孝,勤恳侍奉继母,其弟陆费鋐不得继母欢心,为避免继母对弟弟动怒,陆费锡曾长跪请求继母原谅费鋐。费锡、费鋐均擅长诗文,陆费锡性情亦与陆吉、陆时雍相似,刚直耿介,且极重情重义,任平原县令时,逢前任县令亏空库银四千两,费锡知其已走投无路,愿代为偿还,无奈家境贫寒,只得借贷,后因此被劾。其弟费鋐任职盐山县令期间,死于任上,留有一子,名陆濂。费锡亲往盐山扶棺而归,视陆濂如己出。陆濂擅长诗文,为康熙丁卯年举人,然有生之年屡次参加科举,均无缘进士及第。
    综上,陆氏家族自陆明开始即被载入史志,在陆吉一辈,到达了一个较为辉煌的时期,陆吉不仅进士及第,官至昌平州太守,且学高身正、政绩卓著,得到百姓的一致称颂和爱戴。陆吉性情刚直,不能忍受不平之事,因私自捕杀守陵中官被削官为民,陆氏家族由此中落。应当说,父辈的功绩和品性对陆时雍有深刻的影响,故陆时雍面对不平之事能够仗义使气,且在年轻时屡次参加科举希望能够改变家道中落的现状,但终究不能如愿。陆时雍的两个儿子为人刚直耿介,且均秉承家学,擅长诗文,长子陆费锡为平原县令,次子陆费鋐为盐山县令。陆时雍的孙子陆濂,亦博学能文,但有生之年无缘科举,终生布衣。
    三、陆时雍交游考
    陆时雍祖父陆明已入县志中的《义行传》,父亲陆吉更曾颂声溢于南北,并被高密、昌平的百姓祀于名宦及乡贤祠,虽然至陆时雍时已家道中落,但陆氏家族毕竟有家学根基,陆时雍不仅自己才华横溢,所交往的友人也多为一代名士。
    周拱辰是陆时雍至交。康熙《桐乡县志》有周拱辰小传:
    周拱辰,字孟侯,清风乡人。丙戌岁贡,博学能文,著有《圣雨斋集》《庄子影史》《离骚草木史》等书行世。36
    光绪《嘉兴府志》亦有载云:
    周拱辰,字孟侯,顺治间贡生,擅诗古文,与陆时雍交好,诗文相当而才情过之。著有《庄子影史》《离骚草木史》《圣雨斋文集》。37
    由以上两则材料可知:周拱辰,字孟侯,是顺治丙戌年,即1646年间的贡生,擅长古诗文,著有《庄子影史》《圣雨斋文集》《离骚草木史》等书。其子名周寀,字展臣,历任澄迈县、诸城县知县,著有《砚华堂集》。
    周拱辰与陆时雍交好,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二人毗邻而居,俱善诗文,才华相当。《檇李诗系》有对周拱辰的评价曰:“与陆仲昭交好,有《圣雨斋集》。其诗与仲昭相当,然才情奇丽,终推孟侯。”38周拱辰才情奇丽,却对陆时雍评价尤高:“吾友昭仲之才之望,所称能自进于天下者也。经济不愧于孙叔敖,读古不愧倚相射父,登高作赋不愧屈宋景贾诸人”39“治诗五言最工,直颉颃陶谢。乐府、近体亦仿佛昌黎、太白之间,而严骨过之。”40故周拱辰心折昭仲,以兄事之。其次,周、陆二人遭际相仿,俱是家道中落、科举失利。清人孙燮尝作《周孟侯先生全书序》云:“先生生当明季,怀才不遇,性好远游,蓟北岭南,探奇略遍,阅历既广,诗文用能大放厥词。”41清人顾有孝又有《周孟侯先生传》云:
    先生讳拱辰,字孟侯,檇李桐乡人……值世业中落,家徒壁立,荠盐乐道,晏如也。畜异书数十种,质衣购得之。手自纂录,寒暑晦明不辍,累楮万余……性颖悟,一寓目,终身勿忘,有志经世。42
    由此可知,周拱辰与陆时雍一样,家道中落,清贫度日,嗜读书,虽有经世之志却怀才不遇,故二人难免有惺惺相惜之意。周拱辰尝撰文曰:“聊挥唾世之词,姑劝忘忧之酒,玉山几倒,自有穉子扶归;彩句欲飞,须令侍儿捉着。千载而下,令知有哭阮涂歌荆筑,如吾两人者耳。”43表明自己与陆时雍二人因遭际相同而心意相通。
    再次,周拱辰与陆时雍性情相仿,俱是刚直而有所坚守之人。陆时雍交友,只与意趣相投者往来,绝不委屈自己与不合意之人交流,所谓:“意苟相许,风雨话言无倦意;所不可,终日接不交一言。”遇有不平事,亦能“推案起,竟去不顾”,故而“远近颂义无穷”。44周拱辰为人行事亦多相似,其生于明代,求仕而不得仕,由明入清,则坚守不愿出仕,绝不委屈自己做违背心中道义之事。《周孟侯先生全书序》云:“晚丁国变,遁迹穷乡,当事屡征之不起,自谓所欠惟有一死。”45《光绪桐乡县志》亦载:“时南浔庄廷钺以厚币聘修《明史》。公峻词却之,得免于史案之祸,人皆服其先见。”46以此观,可知周、陆二人性情相仿,故能为终生挚友。
    周拱辰与陆时雍的交往情状,在《圣雨斋诗文集》和《楚辞疏》中亦能找到些许记载。二人常有诗文唱和,周拱辰将自己和陆时雍的部分诗词载入诗集中,《琵琶词和陆仲昭》:“桃花烘雨烟如醉,东风吹醒流莺睡。歌唇浅破杏子红,酒痕湿透罗衣翠。一春心事正茫然,邀得珠娘更茫然。可怜春山脉脉向侬绿,恼杀风前第几弦。”47《白燕同仲昭作二首(同陆仲昭作得红字)》:“昭影还同水似空,飞来掌上闘殷红。春思不到乌衣园,晓梦浑述珠树宫。杏雨泥香开北户,孀楼人去怨西风。投怀当日曾惊玉,却笑零陵舞未工。”《白燕同仲昭作二首(其二,得非字):“只道乌绡觅主归,帘前狎视影全非。宜春画浅霜铺额,社日清寒絮点衣。翻踏纤罗银剪下,巧觅明镜玉叙飞。仙姿合住仙人笼,不向雕梁院落晖。”48
    此外,二人也有赠物达意之举。周拱辰尝赠予陆时雍径寸大的明珠,并作《赠陆仲昭》一首:“东海一杯水,水尽泥终出。泰山石一拳,石崩陵已易。冏冏君子心,终古以为则。为则当奈何,明月悬秋罗。晴虹栖玉树,丧籁吹金波。金波焕高壑,天净青如削。哲匠挥柔翰,精灵恣搏攫。俯世何嗤嗤,熠耀俱萤爝。爝火不自安,借光君子前。切磋以琢磨,庄色攻吾愆。岂无兰汤沐,清风濯肺肝。岂无青精饭,嘉言当朝餐。餐德惟君子,婉娈竟何似。指途期岁寒,鸡鸣晦不已。陶陶以永夕,思慕襭芣苢。芣苢馨且姝,志士期令图。君子亦有慧,小人亦有愚。欲以径寸珠,纫君衣裳繻。此物何足贵,愿以表区区。”49
    陆时雍撰《楚辞疏》,亦有周拱辰的鼎力相助。《楚辞疏》最早刻本为明缉柳斋刻本,缉柳斋乃周拱辰书房,《楚辞疏》即由周拱辰主持刊刻。且拱辰为之作《楚辞新疏序》,该文亦收载于周拱辰《圣雨斋文集》,周拱辰言:
    顾昭仲自进于天下,而天下之进昭仲猝未知所处。居尝扼腕,欲胪昭代二百七十余年故事,成一王信史,而蛟龙有神,风云未假,间以其感慨郁骚、孤愤不平之气寓之诗赋杂著。今诸书具在一纵一横笼络宇宙,亦将掩屈宋诸人而上之。而弘奖名教,义存阳秋,则昭仲之诗骚与赋,固昭仲之史之精华也。尝语我曰:“六经熄而邪说炽,训诂繁而风雅湮,每欲举三百篇捐大义以训世。谓《离骚》一书,上薄风雅,下开词赋,间为显幽阐微,归之经传。”而余亦出《天问注》一卷,佐之嗟乎。50
    以此观之,周拱辰深知陆时雍求用于世却终不得所用,转而欲著书立说,将自己的孤愤不平之气寄托在诗赋杂著中,并欲借《楚辞疏》传世。为给陆时雍助力,周拱辰为《天问》一篇作注。此篇注语极为精妙,清光绪《嘉兴府志.经籍志》评曰:“《天问》一篇则取周拱辰注,谓其论辨博,可令诸家都废也。”51
    周拱辰不仅参与了《楚辞疏》的评注、作序、刊刻,还在与陆时雍的交往中与之共同探讨楚骚深意,对陆时雍形成己之楚辞观亦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陆时雍《读楚辞语》谈及《离骚》时言:“晦翁为贤者讳,谓贤者必不罹于罪;孟侯为贤者愤,谓贤者必不免于罪;二者皆有为之言也。然而孟侯当矣。古贤者之不免,岂独一说哉?”52可见陆时雍尝与周拱辰共同探讨《离骚》中的贤者遭际,并以贤者于世,必不免于罪,于中隐隐能见二人不平之气。
    1641年前后,陆时雍受戴澳之事牵连卒于北京,周拱辰写下数首诗词表达哀悼之情。《踏莎行•哭陆仲昭》:“玉树刚摧,兰英犹襭,骚魂何处空悲咽。冻竹披残名士风,老枫吹黑文心血。哭世声高,骂人肠热,地中傲骨艰难折。至今芳草不忍生,当春还怕惊鹈鴂。”53《哭陆二仲昭二首》:“(陆时雍以非罪毙诏狱)猰狗嘊嘊距九门,严霜六月不堪论。邹阳书上君王怒,安国灭寒狱吏尊。
        
    
    
    血染蜀禽惟有怨,洒浇秦坂不消冤。鸡坛骚雅春无主,欲读招魂声复吞。”其二“簌簌酸风吹敝襟,死生交态此时心。弹琴呼汝魂何处,挂剑无枝哀独深。地下修文余绿酒,生前卖赋空黄金。荆卿碧血埋燕市,易水歌寒筑未沉。”54以上诗词,字里行间表达出周拱辰痛失挚友的深切悲痛,亦言及陆时雍语冷心热、傲骨难折的可贵品质,更对陆时雍蒙冤而死表达出深切的痛楚与惋惜。
    除周拱辰外,张履祥亦与陆时雍交情匪浅。《嘉禾征献录》有张履祥小传:
    张履祥,字考夫,桐乡人。游都御史刘宗周之门,操行方正,不为诡随。弱冠将入试,筮之,得《蛊》之上九。时方承平,志在进取,不以为然。为诸生数年而国破,遂弃举子业。兄履祯感其意,亦杜门不出,教弟子以居敬、穷理为要。语必程、朱,终日正衣冠危坐无倦容,一时从游者甚众。晚躬耕自给,人罕见其面。殁后数十年,全集始梓行。其中《近古见闻》《备忘》诸录,皆阐明正学,维持世风,不遗余力。末附《农书》,则谓读书而欲治生,惟农为本务,可世守也。55
    陈确《乾初先生遗集》亦曾引《嘉兴府志》云:
    《嘉兴府志》:张履祥,字考夫,桐乡县学生。父九芝,梦金仁山来谒,生祥,故名履祥。少孤,母沈善教之,稍长,即励志圣贤之学。乃曰“斯道门庭户牖,其在是矣。”遂致力勿辍。后与兄履祯弃诸生,隐居教授,远近兴起者甚众,学者称杨园先生。56
    由此可知,张履祥自小即追求圣贤之学,以程朱理学为求学门户。后与兄长张履桢隐居杨园村,著书立说,为人师表,并亲自创办葬亲会,改变贫弱者累世不得下葬的风俗,世称杨园先生。张履祥著作甚丰,《嘉兴府志•经籍志》录其著作有:《训子语二卷》《学规一卷》《吕氏童蒙训评本三卷》《近古录四卷》《见闻录四卷》《近鉴一卷》《经世录一卷》《丧葬杂录》《补农书一卷》《杨园诗文集十八卷》。57
    陆时雍与张履祥有师徒之谊。桐城苏惇元《杨园先生年谱》载:“天启元年辛酉,先生年十一岁。读书钱店渡,受业于陆昭仲先生。陆先生馆于钱店渡沈氏,即先生外家也。”58张履祥尝撰《素问发明序》,不仅讲述自己与陆时雍的情谊,还记录了陆时雍与另一位挚友程剩生的交往:
    予十三识黄山先生于塾舍,时吾师陆子感愤不遇,编次《诗》、《骚》。先生与陆子善,数过陆子,论古今事每不合,争辩面至赤,别去犹未已。然不三日辄相念,非先生复来,则陆子必往。尝慷慨言:“今日天下,一拳可破也。”予骇异以是。及长,虽久不见先生,知先生非常人。崇祯间,陆子益困,知交绝往还,先生独如故。予益敬之。略问平生,陆子曰:“是尝散万金,弃诸生,隐于崇德之乡曲,喜以方药济人。遇富贵人睨不顾,讥则闭门不出也。”59
    张履祥年十三与黄山先生程剩生相识。时陆时雍仍馆于张履祥母家授业,程剩生数次拜访陆时雍,与陆时雍酣畅淋漓地讨论古今之事,每每遇有不合,直争至面红耳赤,但二人互为知己,争论愈多,情谊愈笃。崇祯年间,陆时雍至京,仍不得志,困窘之时,昔日好友不复来往,唯程剩生访陆时雍如故。光绪《嘉兴府志》有程剩生小传:
    程剩生,字长年,休宁人。少任侠,散万金不顾。万历中隐寓梧桐乡,以医给食,食不给不以告人,有余辄以济人,无一金之宿。弟某,崇祯间于左帅标下为材官,国变流寓金陵。族人遗书让之云:“尔兄年逾七十,族居无子,尔忍不以一子奉其老?”弟即摧二子以宗人书至,白剩生,惟所置。剩生曰:“事固宜耳,老兄弟初相聚,忍令少兄弟即相离乎?”居数月,报书宗人,以次子某为后,使其弟摧长子以归。60
    从中可见程剩生重情重义,亦有侠义之风,正与耿介刚直的陆时雍性情相投,二人能成为挚友正在情理之中。
    综上所述,陆时雍所交之友多为性情相投、才华横溢之人。周拱辰是陆时雍挚友,二人能交好的原因,首先在从小毗邻而居,且俱善诗文,才华相当,可以互引为知己。此外,周、陆二人遭际相仿,俱是家道中落、科举失利,清贫度日,虽有经世之志却怀才不遇,故难免有惺惺相惜之意。同时,周拱辰与陆时雍性情相仿,皆为刚直而有所坚守之人,可谓意趣相投。周拱辰与陆时雍的交往情况,在《圣雨斋诗文集》和《楚辞疏》中均能找到零星记载。二人常诗文唱和、赠物达意,陆时雍撰《楚辞疏》,周拱辰亦鼎力相助,不仅参与了《楚辞疏》的评注、作序、刊刻,还在与陆时雍的交往中与之共同探讨楚骚深意。1641年,陆时雍受戴澳之事牵连卒于北京,周拱辰写下数首诗词表达失去挚友的深切苦痛。除周拱辰外,陆时雍还与张履祥有师生之谊,张履祥为一代名儒,与其少年时受业于名士不无关系。授业期间,陆时雍还结识了程剩生,程剩生重情重义,亦有侠义之风,与陆时雍性味相投,二人论古今、辩是非,每每酣畅淋漓、面红耳赤,陆时雍落魄不堪时,程剩生访之如故,可见两人情谊深厚。
    据以上考论,可相对全面地了解陆时雍之生平、家世、交游。陆时雍的祖父与父亲都被载入县志,尤其在父亲陆吉一辈,家族达到一个较为辉煌的时期。但随着陆吉削官为民,陆氏家族家道中落。受家庭影响,陆时雍性情仗义刚直、才华横溢,屡屡参加科举希望改变清贫现状,可惜终不得志,常在落魄之际读屈赋解怀,进而著书,借以训世。在发愤著书的过程中,陆时雍与挚友共同探讨文章深意,并得到了好友的鼎力支持,由此,《楚辞疏》才得以顺利成书。
    注释
    1陆时雍:《楚辞疏》,明缉柳斋刻本,第362-363页。
    2相关文献对陆时雍字号的记载有“昭仲”“仲昭”两种,赵逵夫先生以为陆时雍本来字仲昭,但其所处时代,宦官专权,政治黑暗,陆氏渴望科举得意、光耀门楣的想法屡屡落空,转而评赏诗文,发愤著书,自号“澹我”,由于“澹”和“昭”意思相反,于是又改字为“昭仲”。详见赵逵夫:《陆时雍与〈楚辞疏〉》,《文献》2002年第3期,第124-140页。
    3陆时雍:《楚辞疏》,第375页。
    4(1)陈美训:《余庆堂诗文集》卷九,清余庆堂刻本,第67页。
    5(2)周拱辰:《圣雨斋文集》卷二《陆征君昭仲先生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6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景清初刻本,第399-401页。
    6(3)顾炎武:《肇域志》卷一二,清钞本,第344页。
    7(4)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66页。
    8(5)班固:《汉书》,第1260页。
    9(6)桓谭等:《新辑本桓谭新论》,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4页。
    10(7)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前言》,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50页。
    11(8)朱易安:《中国诗学史•明代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第187页。
    12(9)赵逵夫:《陆时雍与〈楚辞疏〉》,《文献》2002年第3期,第124-140页。
    13(10)徐小利:《陆时雍〈楚辞疏〉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22页。
    14(11)陆时雍:《楚辞疏》,第357页。
    15(12)杨贺:《全明词周拱辰生平考》,《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18-19页。
    16(13)周拱辰:《圣雨斋诗集》卷五,《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6册,第318页。
    17(1)以上引文见周拱辰:《圣雨斋文集》卷二《陆征君昭仲先生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6册,第399-401页。
    18(2)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473页。
    19(3)苏惇元:《杨园先生年谱》,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第1490页。
    20(4)许瑶光等:《光绪嘉兴府志》卷三一,光绪四年鸳湖书院刻本,第64页。
    21(1)周拱辰:《圣雨斋文集》卷二《陆征君昭仲先生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6册,第399-401页。
    22(2)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123-7124页。
    23(3)谈迁:《国榷》,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5965页。
    24(4)周拱辰:《圣雨斋诗集》卷四,《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6册,第306页。
    25(5)周拱辰:《圣雨斋文集》卷二,《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6册,第399-401页。
    26(6)严辰等撰修:《光绪桐乡县志•道学源流》,光绪十三年刊本,第52-53页。
    27(1)盛枫:《嘉禾征献录》卷三七,清钞本,第346页。
    28(2)徐秉元等:《康熙桐乡县志•乡贤》,清康熙十七年刻本,第13页。
    29(3)许瑶光等:《光绪嘉兴府志》卷六一《桐乡列传》,第10页。
    30(4)严辰等撰修:《光绪桐乡县志•人物下宦绩》,第17页。
    31(5)许瑶光等:《光绪嘉兴府志》卷六一《桐乡列传》,第44-45页。
    32(6)李廷辉:《嘉庆桐乡县志•进士》,嘉庆四年刻本,第8页。
    33(1)李廷辉:《嘉庆桐乡县志•列传》,第18页。
    34(2)李廷辉:《嘉庆桐乡县志•贡生》,第36页。
    35(3)严辰等撰:《光绪桐乡县志•人物下宦绩》,第31页。
    36(4)徐秉元等:《康熙桐乡县志•明经科》,第46页。
    37(5)许瑶光等:《光绪嘉兴府志》卷六一《桐乡列传》,第65页。
    38(6)纪昀等:《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檇李诗系》卷一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58页。
    39(1)周拱辰:《圣雨斋文集》卷一《离骚新疏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6册,第367-368页。
    40(2)周拱辰:《圣雨斋文集》卷二《陆征君昭仲先生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6册,第399-401页。
    41(3)顾有孝:《周孟侯先生传》,《丛书集成三编》第39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第490-491页。
    42(4)顾有孝:《周孟侯先生传》,《丛书集成三编》第39册,第492页。
    43(5)周拱辰:《圣雨斋文集》卷一《过昭仲氏园亭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6册,,第379页。
    44(6)周拱辰:《圣雨斋文集》卷二《陆征君昭仲先生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6册,第399-401页。
    45(7)顾有孝:《周孟侯先生传》,《丛书集成三编》第39册,第490-491页。
    46(8)严辰等撰修:《光绪桐乡县志•道学源流》,第52-53页。
    47(9)周拱辰:《圣雨斋诗集》卷二,《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6册,第292-293页。
    48(10)周拱辰:《圣雨斋诗集》卷四,《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6册,第302页。
    49(1)周拱辰:《圣雨斋诗集》卷一,《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6册,第287页。
    50(2)周拱辰:《圣雨斋文集》卷一《楚辞新疏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6册,第367-368页。
    51(3)许瑶光等:《光绪嘉兴府志》卷八一《经籍志》,第32页。
    52(4)陆时雍:《楚辞疏》,第362-363页。
    53(5)周拱辰:《圣雨斋诗余》卷一,《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6册,第327页。
    54(6)周拱辰:《圣雨斋诗集》卷四,《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6册,第306页。
    55(1)盛枫:《嘉禾征献录》卷三七,清钞本,第403页。
    56(2)陈确:《乾初先生遗集•诗集卷》,清餐霞轩钞本,第326页。
    57(3)许瑶光等:《光绪嘉兴府志》卷八一《经籍志二》,第5页。
    58(4)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第1490页。
    59(5)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第473页。
    60(6)许瑶光等:《光绪嘉兴府志》卷六一《桐乡列传》,第84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