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提升文化礼堂建设的对策 当前,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虽然在硬件建设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但也存在公众参与不足、内容不足即“公共文化”建设欠缺等问题,就此,高丙中提出构建国家与社会双元主体,吸纳非遗资源,构建地方特色公共文化等建议。陈波、侯雪言也提出探索提升居民公共文化参与率的对策。基于文化礼堂建设的提升,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增强政策弹性,完善文化礼堂建设的评价标准和目标定位 第一,文化礼堂建设应该因地制宜,是否需要建,怎样建,建成什么标准,需灵活处理。一些人口严重空心化、经济水平较低和政策处理复杂的合并村等要作出针对性的规划。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落,也可适当降低硬件要求,提升内容建设要求,以杜绝攀比浪费。第二,文化礼堂在全国的铺开也要有序施行。转型时期的中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乡村内部千差万别,要尊重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和群众需求,适当推进。第三,文化礼堂的内容选择对于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要留有比较宽容的政策空间,要在强调党和国家文化宣传教育的主导精神下,尽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让文化礼堂在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教育传播阵地的同时,也成为地方传统文化与民众生活文化空间。这样,既能密切党群关系,也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与保障。第四,地方党政部门应将文化礼堂建设纳入基层文化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予以财政支持,并定期评估考核。 (二)培育熟悉政情与民情的权威型领导者和具有实干精神的管理队伍,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关于文化礼堂的建设,现有论述多将其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加以讨论,但作为一项自上而下执行的文化行政工程,最终的落地和创造还是需要自下而上的实现,要靠乡村的内生动力。文化礼堂不仅事关精神文化建设,更是乡村发展和振兴的综合工程。所以有关部门要拓宽思路,提升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将文化礼堂建设置于“三农”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大背景下实施,打破条块分割,形成资源整合,尤其是与组织部、民政等部门紧密配合,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各项具体工作相结合,将文化礼堂项目执行作为培养村落带头人和领导的机会,作为考核基层组织活力的标准之一,助力培养熟悉政情与民情的权威型领导者和实干型队伍,筑牢乡村文化阵地,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应为文化礼堂日常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让文化礼堂成为基层社区党建宣讲堂、日常事务管理的议事厅、生活文化服务的礼仪堂与娱乐空间。 (三)采取多种措施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人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关于文化礼堂的改进建议的研究很多,都提到要充分依靠群众,发挥群众主体性。本文认为,只有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才能从本质上提升其主体性和创造性。首先要根据村庄发展需要和群众需求综合考虑文化礼堂的选址、建设规模、改进措施和建设方向等。突出礼堂的实用便捷,减少不必要的装潢设施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摸清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有重点、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引进资源,倾向知识培训的可适当丰富培训内容,喜欢文化娱乐活动的要提升演出品质,有较多阅读需求的可扩充图书种类并定期更换图书。主要面向年轻人的,可增加各种电子设备、时尚的培训内容、健身娱乐项目等;并要特别关注,回应女性在政策宣传、知识普及、技能培训、健康讲座、娱乐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其次要充分调动本土精英、返乡乡贤及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管理者要善于将文化礼堂建设与乡村建设各项工作勾连起来,采取政策鼓励、荣誉支持和物质奖励等方式,让本土精英、返乡乡贤、外来优秀分子等积极参与文化礼堂和乡村建设中。更要重视外来人口中的优秀分子,要从子女入学、困难帮扶等实际生活出发给予关怀,以增加他们的社区融入感,促进他们的社区认同和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 (四)深入挖掘提炼本土文化传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文化礼堂的可持续发展要建基于深厚的乡土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成为提升农民文化自信的重要物质载体。建议:第一,尊重村民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和情感信仰,合理利用、深入挖掘和有效整合本土文化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文化礼堂作为村落历史文化传承和文化遗产教育的空间。要把文化礼堂打造成促进人群互动和社区融入的精神空间,促进文化资源共享,提升居民的社区认同。第二,采用政策宣讲、文艺演出、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向村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革命传统,传承优秀乡土文化,提升人们的乡土文化意识和对文化礼堂建设的认同。第三,尊重乡村社会治理传统,将其与基层党建、村民自治以及社会组织建设相结合,用本土智慧推动文化礼堂建设,使文化礼堂由政府宣传的平台变为能够满足村民需求、自由表达意愿、自愿参与管理的精神家园,成为组织人群、凝聚人心的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基层社会共同体的精神空间、情感空间与社会活动空间。 (五)创新运营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文化礼堂的社会治理作用 经过几年的大力推进,浙江省文化礼堂已经基本实现了“在500人以上的村全覆盖”,硬件建设齐备,2018年下半年以来,在全国如火如荼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大背景下,文化礼堂又在积极作出新的探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如何改进管理模式和增进实际效用,发挥文化礼堂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将其打造升级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紧密结合,成为下一步的重点任务。建议可继续加大管理创新,采取“管办分离”模式,在坚持公益性前提下,社会环境许可的地方,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走公共文化市场化之路,将文化治理作用落到实处。 乡村文化空间重建与创造性转化拓展,是中国大部分乡村面临的重要现实课题。文化礼堂是浙江省委推动的乡村文化振兴与文化空间建设工程,在党委、政府与社会的三方合力下,目前制度构架与实践推广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浙江的实践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模式。虽然,当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尚未达到与乡村生活密合无间的理想程度,但路径与趋势已经明确,只要我们坚毅前行,乡村文化共同体的重建之路必定实现。 (本文刊载于《社会治理》2020年第8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