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圆明五园之一的春熙院

http://www.newdu.com 2021-03-20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一 春熙院的历史沿革
    19世纪60年代,法国作家雨果曾这样写道: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个世界奇迹,她的名字叫圆明园。她荟集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她)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也有的西方人曾赞美圆明园,是“万园之园”,“世界第八大奇迹!”。
    现在,中外很多人都以为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长春、绮春三个园子组成的,即所谓的“圆明三园”。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圆明园最盛时,共由五个园子组成:即(1)雍正帝即位后,在原赐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圆明园;(2)乾隆帝为退位后颐养天年而修建的长春园;(3)乾隆三十二年(1767)十月,乾隆帝将原康熙四十六年(1707)皇三子胤祉的赐园熙春园(位于今清华大学东部,此园后由雍正帝赐予其十六弟庄亲王允禄,乾隆时更名云锦园,乾隆三十二年(1767)二月允禄卒,该园被内务府收回),改建为御园;(4)乾隆三十四年(1769)七月,首席军机大臣、大学士傅恒病故,其赐园春和园收回,改作御园。同年十月,传旨做御笔绮春园匾。(5)乾隆四十五年(1780),已收归内务府的原赐园淑春园(位于长春园北),设置八品苑副一人,负责该园管理。四十七年(1782)正月,奉旨将“淑春园更名春熙院”。至此,圆明五园成。
     直至嘉庆七年(1802),嘉庆帝把春熙院赐给其四女庄敬固伦公主。将原内务府派驻的官员、库守及园隶等人,一并撤出,分拨各园当差。由此可知,最后一个纳入圆明园的春熙院仅仅存在了23年。其后,道光二年(1822),道光帝又将熙春园一分为二,东半部赐予其三弟绵恺,西半部赐予其四弟绵忻。圆明五园缩小为圆明三园,而且是先有圆明五园,后才有今日的圆明三园。
    今天的中外参观者还可以在清华大学寻觅到当年熙春园的许多名胜古迹,但春熙院却永远的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作为御园之一的春熙院,其历史沿革是怎样的呢?根据清代样式雷图档和专家考证,春熙院的前身叫淑春园,很可能是康熙二十四子,雍正最小的弟弟允祕的赐园。允祕生于康熙五十五(1716)年五月,比乾隆皇帝小五岁,雍正十一年(1733)分府时,首次封爵位即被封为諴亲王。当时,雍正帝谕曰:“朕幼弟允祕,秉心忠厚,赋性和平,素为皇考所钟爱。数年以来,在宫中读书,学识亦见增长,朕心嘉悦,封为諴亲王。”允祕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病故,享年58岁。所以,我们今天看到,乾隆十年开始兴建的长春园北部,为什么不与圆明园北墙取齐,而是遗憾的存在一个缺角,其中主要原因很有可能就是乾隆帝要照顾他的小叔叔諴亲王,而没有收回他的赐园。
    二 风景如画的春熙院
     乾嘉之际的春熙院是个什么样子呢?根据十分有限的档案记载,我们大致可以描绘一下她的轮廓。春熙院有南宫门和西宫门,南宫门面阔三间,宫门两边各有朝房一组,共十间。门内有三孔板桥一座,过桥即主殿春润堂。春熙院内东西有两湾小湖,中有溪水相连,湖中有岛,东边湖畔有殿阁名三间楼,北岸有一座点景楼。全园主要景点约有十三四处,除春润堂、三间楼、点景楼外,还有鹤来轩、融绿堂、凝芳轩、静香阁、披霞榭、月宜室、静娟斋、雅涵堂、真赏室等。乾隆四十六年(1781),春熙院修缮一新后,从四十七年(1782)正月起,乾隆帝即开始大规模的装饰这个园子,并亲自为该园题写匾额、字对、横披等,同时谕命諴亲王次子,也就是曾在淑春园生活过的宗室弘旿,以及如意馆的画师杨大章、袁瑛等人为春润堂、真赏室、鹤来轩、凝芳轩等殿阁,挥毫作画。
     春熙院位于圆明园的东北角,南面隔墙就是长春园的西洋楼,北邻清河,水源丰富,园外的河滩湿地,常引来诸多野鸭、野鸟等觅食嬉戏。园子西边顺着圆明园北墙,遥望西山,一览无遗,美不胜收。乾隆帝曾作“披霞榭”诗一首,其中有:
    溪榭正向西,斜阳蒸霞起。日夕山气佳,而更润以水。
    澄淡映紫碧,波谷含云绮。倚栏揽其全,生面别开此。
    融绿堂是乾隆帝每次游览春熙院必到的地方,吟咏其诗也多,如有一首“融绿堂口号”:
    树方舒叶水生波,染翠浮青景色和。春气一融无不被,发宣任彼绿婆娑。
    一幅绿意浓浓、春色盎然的画卷,登时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乾隆皇帝也非常喜欢春熙院的月色,常在傍晚时分来此抒怀,如他筑于溪水上的静香阁中,他曾吟诵:
        层楼构溪上,称朴不称昂。俯景足幽趣,与名曰静香。
        月来松际影,风度卉边芳。古佛一龛寂,天花不落床。
    寥寥数笔,一下子就点出了月色下充满佛教气息的静香阁:古朴、典雅、寂静、幽香。
    园内还有乾隆帝读书写字的静娟斋、雅涵堂等处。他在“雅涵堂有会”一诗中曾留下这样的诗句:
         山水带乎外,图书贮乎里。相暎胥一雅,而堂涵于此。
     堂涵弗自言,在人识其美。雅者文之宗,文者道之旨。
         优游得真诠,玩愒失正理。
    从诗里我们不难看到,即使在畅游山水中,乾隆帝也不忘总结人生与告诫后人:如果不学无术,一味的纵情玩乐,那可就“玩愒失正理”,自己断前程了。
    三 春熙院命名的由来
      看到这里,读者也许要问:乾隆帝为什么要给这个园子取名“春熙院”,并亲自为它书写园额呢?
    这可从乾隆游春熙院时所咏的“题春熙院”诗中找到答案。
    其一
    万物到春熙,何当院擅奇。由来一以贯,讵是此为私。
    自舞花如笑,能言鸟亦怡。登台吾夙愿,可尽被民斯。
    其二
    万物到春来,无不具熙意。此院独擅名,享帚因名字。
    然吾此偶临,弗喜以愁对。向隅古有言,况向隅奚啻。
    湖北及安徽,淮扬遭旱匮。清口倒灌黄,以致淤去岁。
    虽亟力赈蠲,讵普蒙实惠。吾民岂尽熙,顾名廑弗置。
     我们知道,熙在古代同“禧”,即幸福、吉祥,也有光明、兴盛的意思。细品其诗,不难想象,乾隆帝是在仿效其祖康熙帝题名畅春园的故事。康熙帝在《畅春园记》中言:“以畅春为名,非必其特宜于春日也”,“尝闻君德,莫大于仁。体元出治,于时为春。愿言物阜,还使俗醇。”意思是作为君主,一定要行仁政,以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物阜民丰,有四时如春之感。所以,乾隆帝用“春熙”二字,命名该园,也是希望自己所施的“仁政”,“可尽被民斯”,能给更多的百姓带来幸福与吉祥;“自舞花如笑,能言鸟亦怡”,亦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而这一切又都是“由来一以贯,讵是此为私”,乾隆在此向天下人解释,他所追求的“春熙”,并不是为了他自己。
     然而,乾隆五十一年(1786)的春天,76岁的乾隆帝再游春熙院时,却“弗喜以愁对”,他高兴不起来了。因为近年以来,湖北江夏、安徽亳州等地,先雨后旱,灾民失所;淮扬徐海各处也连逢旱灾,饥民遍地;而黄河于河南睢县决堤,不仅下游商丘、宁陵等县被淹,而且黄水倒灌清口,以至淤沙堆积,漕船搁浅,直到去年还尚未清除完毕。为此,乾隆帝“昕夕悬注”,寝食难安。尽管他不断的“亟力赈蠲”,但千千万万个受灾的老百姓,岂能够“普蒙实惠”,尽享安宁?在这里,已近耄耋之年的乾隆帝流露出了他内心的愧疚与无奈,而康乾盛世的灿烂光环,也从此逐渐褪色、消失。
    四 乾隆帝与仙鹤的故事
     圆明园在盛时,园内豢养许多珍稀动物,如白猿、麋鹿、朱鹮、仙鹤、孔雀、天鹅以及五色锦鲤等。光是西洋楼养雀笼一处,常年笼养的各种鸟类,就有400多只。其中,在春熙院最值得一提的是古稀之年的乾隆帝与仙鹤的故事。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五十三年(1788),年迈的乾隆帝曾多次游览春熙院,并留下十余首诗篇,其中,他吟咏最多的就是“鹤来轩”。如他在乾隆四十七年“戏题鹤来轩”的诗中写道:
    名曰胎仙岂实胎,误因禹锡笑渊材。
    不笼无事放之去,傍砌有时招亦来。
    刷羽悠然栖古柏,鸣阴戛尔觑春梅。
    孤山处士前年约,许汝翩投御苑陪。
     诗中的首联,给我们讲了一个典故,是说北宋末年有个名彭几,字渊材的儒生,其行为酸腐,好说大话。他家中养鹤,并相信鹤是胎产的,有一次他对客人夸口说:“此仙禽也,凡禽卵生,此禽胎生”。语没说完,一园丁即通报说“鹤夜生一卵”,彭渊材呵斥道:“敢谤鹤耶?”不久,鹤展颈伏地,复诞以卵。渊材叹曰“鹤亦败道,吾乃为刘禹锡(按:唐中晚期著名诗人和政治家)《嘉话》所误”。诗中“名曰胎仙岂实胎,误因禹锡笑渊材。”就是讲述了这个故事。
     颔联与颈联描述的是原来笼养在春熙院的仙鹤,被放归大自然后,仍游憩在周围而不愿离去,有人招呼便又回到园中,悠然的栖息在古柏上,一边梳理着羽毛,一边欢叫着欣赏春日的梅花。
    尾联又道出一个典故。孤山处士,指的是宋人林逋曾隐居于杭州的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终身不娶,以种梅养鹤自娱。古代称有才德的隐士为“处士”,林逋德才兼备,隐居孤山,故人称孤山处士。乾隆帝在这里与鹤开完笑地说:前年朕曾和孤山处士有个约定,许你到春熙院来陪伴老身。
     又是短短数句,乾隆帝便把他与仙鹤的情缘,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想,这也是乾隆帝命名此殿为“鹤来轩”的缘由吧!
     但乾隆帝对仙鹤的喜爱和理解,与管理鹤群的园吏是完全不同的。园吏饲养仙鹤是为了讨皇上喜欢,所以为防止它们飞走,他们不仅将仙鹤关在笼子里,而且还欲剪掉它们的翅膀。为此,乾隆帝多次降旨,不允许这样做。他在另外两首咏“鹤来轩”的诗中曾明确表示:
    一
    养鹤虽高致,恐去翦双羽。是乃拂其性,未惬鹤心所。
    弗翦任自然,非图省梁黍。翼长旋能飞,碧空听盘翥。
    二
    翦羽拂鹤性,其义向频言。长翼任去来,是乃全其天。
    胎仙固适矣,园吏却怅然。养鹤饲稻梁,其间取与便。
     可见,乾隆帝还是个动物保护主义者,他不仅坚持要尊重仙鹤的习性和本能,“恐去翦双羽,是乃拂其性”,而且极力主张将其放归大自然,“翼长旋能飞,碧空听盘翥”,“长翼任去来,是乃全其天”。结果,是仙鹤们“久之去弗来”,孤独的“鹤来轩”也变为名实不符。对此,乾隆帝只是一笑了之。他始终抱着要善对仙鹤的态度,“我初未负汝”,而世上的事情,“一利有一弊,两得鲜兼全。体物慎有遗,笑以成斯篇。”
     乾隆五十三年(1788)春,年迈的乾隆帝咏完最后一首“鹤来轩”之后,就再也没有到过春熙院了。十四年后的嘉庆七年(1802),春熙院又成为赐园,盛时的圆明园也从此在人们的视野中慢慢的消失了。
    注:本文转载自《圆明园研究》45期,转发请联系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