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内涵、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

http://www.newdu.com 2021-03-24 未知 黄钰 陈建樾 郎维 参加讨论

    摘 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所以能够得以凝聚,并在新时代以来得以进一步确认和发展,成为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意识遵循,正是源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事实。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已经铸就中华民族是一个强大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之中各民族“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又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因此,中华民族才能够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凝聚力和危机感。文章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形成发展的视角,以不同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所反映出来的路线和思想为历史脉络,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内涵,进而探寻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新时代民族工作
    作者简介:黄钰,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中国现当代民族政策研究;陈建樾,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郎维伟,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民族理论与政策、藏族历史社会文化研究。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少数民族视域研究”(项目编号:17ZDA15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9XMZ002);西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GTBSD01)的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的由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基于社会基本矛盾转变等新情况、新特点,其实践内涵、历史使命、目标任务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要求我们“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做好民族工作,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研究”[1],引起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高度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实践。按照费孝通先生“多元一体”理论,即中华民族由自在到自觉的历史发展进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过程。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实践的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上处于自在的状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成为各族人民自知性和自觉性的意识,得益于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筑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实践。这一历史实践,体现于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实践,中华民族逐渐走向伟大复兴的实践,这些民族工作实践,正是建构、培育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过程。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饱经沧桑,“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制约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勇于承担起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重任,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抵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而使得中华民族迈向了伟大复兴的征程。历史表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中华民族各族同胞“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各民族同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彰显出一种“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这种理念就是本研究所认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正确认识,服务于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基础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是其最终的目的和归宿。本文将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为研究视角,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内涵、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3]
    (一)以“近代以来重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内涵发展
    1902年,梁启超先生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提出“中华民族”概念以后,中华民族由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不断得以调适和转换,但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争论不休[4]。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学术界坚持“中华民族是一个”,这对于当时国难当头的中华民族来说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这种观点饱含团结一致、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促使中华民族作为实体民族的意识得以凝聚,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共同性因素不断注入各民族发展过程之中。而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承认多民族存在的基本事实,“我们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现代国家建构的解决方案[5],进而用中华民族“团结各民族于一体”[6]。承认民族多样性、坚持各民族平等,为党团结各民族重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费孝通先生总结和升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认识逻辑。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以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团结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理念,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重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1928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向社会各阶层发出庄严宣告:“英帝国主义在华南华北各自取得空前优越利益的发展,将使为争夺中国市场之太平洋战祸日益迫近,同时在军事、政治、经济上束缚中国整个民族至不能呼吸的惨境,因此,一切中小商人、学生、自由职业者以至国民党中的革命分子,应以至奋起,与工农群众一致的扩大反对帝国主义的运动。”[7]“中国整个民族不能呼吸”可以看出,中国各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号召各民族凝聚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则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之有效的实践。在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全民族抗战”,1937年《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全国人民总动员”和“实现抗日的民族团结”两条纲领,则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断唤醒各民族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一系列重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知和实践,成为唤醒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动机”,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成为各民族支持中国共产党继续这一伟大实践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近代中国历史为中华民族揭示了一个普遍的道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里,汉族翻不了身,各兄弟民族也同样翻不了身[8]。只有解决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9],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二)以“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为基础的内涵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党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处于以坚持“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根本,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回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的问题。[10]而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则通过开辟民族工作的实践,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理念与机制逐渐深入到民族边疆地区,最大的作用就是建构起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有效联系,培育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动员各民族积极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的思想基础。因此,每当国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总是能够发挥其制度的优越性,以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和共建中华民族新社会和新国家美好未来的期待为出发点,广泛地动员各民族群众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准确认知,认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11]由此,创造性地提出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理论,明确提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口号[12]。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民族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的准确认识,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各民族的生活水平,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由此,“对口支援”“西部大开发”等工作成为解决新时期民族问题的重要政策方针,而1990年9月,江泽民在视察新疆时提出“三个离不开”的概念,则进一步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内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基于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本质的准确认知,明确提出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坚持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3]。2005年和2009年,胡锦涛同志多次以“多元一体”为理论基础,阐明了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是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历史的重要基础,“多元一体”理论和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的互动不断得到官方的一致赞同,这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的内涵,即“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进入新时期以来,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更加注重民族平等与团结,更加注重发展上的公平正义,使得各民族亲密地团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种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理念深入人心,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了人心和意识。
    (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基础的内涵发展
    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14]。马克思·韦伯认为,相信不同群体之间具有了共同性才是共同体形成的关键[15]。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这些共同性因素和历史记忆的增长,使得各民族交融汇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这不仅符合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形成、发展的理论,而且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纳入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加以考察。这种思考和认知,在进入新时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得到高度升华和总结。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16],而“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由“自在”到“自觉”发展的历史事实,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的内涵与实质,即“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17]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不仅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不仅需要各民族共同去努力创造,而且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由各民族共享。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论述,饱含了各民族“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实践的行动纲领,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意识遵循。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使命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18]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源于社会历史实践
    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于中华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而在近代以来完成了由自在到自觉的转变过程,并在进入新时代以来得以进一步确认和发展,可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源于社会历史实践。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民族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实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近代以来重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励着各民族共同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是“责任共担”的集中体现;二是“建设中华民族新社会和新国家”的历史实践,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改革开放成果普遍惠及各族人民,社会民生得以改善,这就是“利益共享”的集中体现;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实践,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发生深刻转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的根本出发点,“全面建成小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关乎各民族共同的利益,而且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奋斗。伴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发展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得到巩固和发展,换句话说,这些共同的历史实践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内化于各民族人民心中,并且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要求各民族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体现于不同时期党的民族理论与工作实践之中,并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于社会历史实践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之所以能够广泛动员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正是得益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动员力,凝聚了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驱动下发挥了作用,使得中华民族全体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利益的诉求,有效地完成社会资源的整合,使得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在一起。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实践即印证了这一事实。进入新时代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构建更加强大、更具有包容性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实践,是新形势下中华民族各民族共同的目标利益。换句话说,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各民族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需要各民族同胞在党的领导下,秉持“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和理念。鉴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社会历史实践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党中央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坚持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源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实践,又服务于持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实践,正因为如此,就必然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条件。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我们能够清楚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能够得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和归宿,即肩负进入新时代以来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简言而之,弄清楚了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去做。这也是探讨二者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任务
    根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内涵及其历史使命的探讨,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的三个核心要素,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民族工作实践,这三个要素互补共生,共同促进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持续巩固和发展。因此,当前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加强这三方面要素的调适和转换,促使“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共同体意识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实践。
    (一)加强党的领导
    “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19]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维持需要政治力量的领导与参与,中国共产党承担了这一重大历史使命。”[20]中国共产党作为近代以来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实践的推动者,在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领导核心作用。没有党的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不会如此迅速实现由自在到自觉的过程;没有党的领导,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也不会逐渐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已被写入宪法,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1]强调和强化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建设中的政治领导作用,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二)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实践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和来源,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是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结果,这一历史过程持续至今并得以进一步发展,各民族在共同体大家庭里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谋发展进步。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书写好各民族共同性的历史记忆,需要从历史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引导各民族人民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从共同的历史记忆中汲取经验和认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历史内涵。二是要扎实做好新时代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五个认同”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持续筑牢各民族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
    (三)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的发展
    民族工作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也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合理有效的民族工作顶层设计以及贯彻落实,能够持续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22]完善以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的政策体系,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进民族互嵌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以“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契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加强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建设,做到民族事务治理公开透明、公平正义,用法治保障各族人民的平等权益,增强各民族群众的法治信仰。
    五、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命题,要求我们深刻把握其实践内涵,认清其历史使命,落实其目标任务。本文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形成发展的视角,探寻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理的逻辑建构,即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通过回顾党团结和带领各民族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各民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始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内涵要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和归宿,这就要求我们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更好地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动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书写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使得中华民族更具有包容性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汪洋.在新疆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6-13(001).
    [2]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02).
    [3]习近平.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5-10-1(001).
    [4]白利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J].社会主义研究,2018,(4).
    [5]陈建樾.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近代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解决方案之争[J].清华大学学报,2018,(5).
    [6]陈建樾.重构统一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脉络[J].西北民族研究,2019,(2).
    [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8]西南军政委员会民委.民族工作文件汇编(第二集)[Z].(内部出版刊物),1953.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赵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开启[J].求是杂志,2011,(12).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008重印).
    [12]朱洪明.邓小平民族理论与实际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13]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5-28.
    [14]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01).
    [15]马克斯·韦伯.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1-5章)韦伯文选(第2卷)[M].李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6]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6-11(001).
    [17]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18]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01).
    [19]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N].人民日报,2017-12-02(002).
    [20]郝亚明.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五大基础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
    [2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2]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30(00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