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于中国实际,准确把握国内外局势,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一脉相承,又有其独特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指导我国民族工作的核心指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习近平;中国化 作者简介:恩佳,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副研究员;何雄浪,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魏月姣,女,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助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重点解决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的时代,是一个承载新的责任使命的时代,这个新时代对我们的民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基础,坚持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基本原则,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思想体系,是以无产阶级以劳动人民为基础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早在1989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曾就搞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问题进行过具体的思考,并撰写成《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一文,收录在之后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在该文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民族问题处理得不好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甚至政局的不稳。搞好民族工作是我们应尽的义务”。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所形成的系统科学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立意于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涉及内容丰富而广泛,对于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指导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成果为基础的”。3由此可知,任何伟大理论的产生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而理论在一个国家成为指导社会实践的纲领,是因为它适应了这个国家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经典民族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贯穿始终,为我们正确看待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认识与方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经验的坚守和继承,是顺应当今国内外形势,指导我国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行动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民族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部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从初创到形成,经历了由理论探索到实践推动再到理论深化的辩证发展过程,其理论框架愈加完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理论。 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社会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经济条件,更是其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手工业先后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冲击了血缘联系制度,部落成员联系从血缘联系向地域联系过渡,并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固定的语言。随着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各部落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形成了长期的结盟合作,于是部落联盟诞生了。“部落联盟是与民族最近似的东西”。4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民族形成的一般过程,认为民族的形成就是从血族部落到地区部落然后再到民族和国家。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民族的形成,自然而然民族的发展也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民族发展的不同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它是与生产的不发达的阶段相适应的”。5从部落所有制到封建所有制再到私有制,民族的形态是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决定民族发展的不同时代的因素是生产力,民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运动的。在民族发展的进程中,“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釆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6由此可见,一个民族要生存,要维护民族尊严,就必须将生产力作为第一要务。 民族关系是民族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它通过作用于生产力,间接推动民族发展。过去,没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地理的距离极大地限制了民族之间的交往,然而工业文明的到来打破了各个民族间互不来往的状态,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促使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这是资本文明对人类的贡献。“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7民族交往亦然。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改变了封建时期落后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解决了民族交往的地域障碍,各个民族之间产生了激烈的文化碰撞,落后的民族被迫卷入资产阶级的历史潮流中。“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8各民族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使民族交往呈现出不平等性,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民族交往,会对处于弱势的民族造成巨大的损害,只有平等的民族关系,才能互利共赢,才会使各个民族共同发展,和谐共处。 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民族不是永恒的,而是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马克思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9随着生产力发展民族形成,同时它又会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高度发展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而最终消亡。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一致认为,民族问题属于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究其原因,经济因素贯穿始终。“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10每个民族都拥有不同的自然禀赋与历史背景,这就决定了各个民族之间生产力与分工的差异性。而分工的程度表现了一个民族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是事物发展规律的正常体现,但这种不平衡是导致民族问题的重要因素。在人剥削人的社会条件下,民族生产力的不平衡造成了资本主义民族的扩张、殖民地民族的反抗斗争与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霸权之争。在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着由生产力不平衡所导致的民族问题,但这与资本主义民族矛盾有着本质的区别,阶级压迫的民族问题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实现民族平等和独立,才有国际合作的可能,他们一贯主张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马克思是在资产阶级压迫与剥削的背景下,提出了民族平等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11在马克思的观念中,一个民族无论大或小,先进或落后,他们都拥有着相同的智慧与才能,并无贵贱优劣之分。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文化,即使一些民族发展稍有落后,但总会不断进步,他们都应享有平等的地位与权利。恩格斯晚年是更加注重这一思想,他在《恩格斯致卡·考茨基》一信中指出,“国际合作只有在平等者之间才有可能”。12所以我们要坚决反对民族偏见,切忌妄自尊大,反对霸权主义,坚持民族平等。这里的民族平等“应当不仅仅是表面的,不仅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13这样才能实现民族间真正的事实上的平等。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团结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产物,它集中体现在国际主义思想上。马克思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战胜资产阶级,夺得胜利。“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14无产阶级的联合也是基于此,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民族团结的社会根源即共同利益,为实现民族团结,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参考。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于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时期,他们的理论必然是立足那个时代背景,但这并不意味着如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就过时了。一个理论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实践,才能拥有永恒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民族不断地发展,实践不断增加扩展,民族理论不断地丰富与创新。这种特质正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历久弥新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正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是正确的民族观的核心。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成果 马克思主义曾为处于困境迷茫中的中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样适用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大国。我国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与时代变化,形成了一系列民族理论的新成果,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从毛泽东关于民族团结的论述,到邓小平对于我国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矛盾的本质性论述,15再到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三个离不开”“以人为本”的民族工作思想,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民族工作思想指导我们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前几位领导人的民族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继续指导着我国的民族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秉持民族平等的理论观念,不断探索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民族理论。由毛泽东同志担任的宪法起草委员会主任的1954年宪法明文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16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为新中国的基本国策,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一大创举。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同志就在中国共产党六中全会上指出:“第一,允许蒙、回、藏、苗、瑶、彝、番各族与汉族平等权利,在共同抗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国家。第二,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地方,当地政府需设置由当地少数民族的人员组成的委员会,作为省、县政府的一个部门,管理和他们有关事务,调节各民族间的关系,在省、县政府委员中应有他们的位置。”171952年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这是第一部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专门性法律文件。“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18毛泽东强调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一定要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与宗教习惯,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与文化,国民经济离不开少数民族的经济,“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19同时以毛泽东的关于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为指导方针,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优秀骨干,使其参与到各级政权机关,贯彻民族平等。毛泽东同志在《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中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20毛泽东的民族理论内容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对于毛泽东民族平等与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及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等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邓小平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带领中国共产党深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面对新时期、新形势,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为民族工作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一是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彻底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21阐明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实质即“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2指出中国“没有大的民族纠纷”;23二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真正的民族平等”主要包括各民族政治平等、经济文化平等。在解决民族问题进行民族工作时,要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三是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24四是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要培养一批符合四化建设要求,具有政治觉悟,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的少数民族干部与技术人才;五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首先要加强全党的团结,特别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25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两次召开会议,对民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26在民族政策方面,将民族工作民族问题上升到战略高度,并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强调民族工作要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在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列为国家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明确提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是国家的最高利益。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工作,胡锦涛同志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特质,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开拓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一步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方面,首先,他进一步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出新阶段“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并阐释了其科学内涵:“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再次,明确了当前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提出“三个不容”,即“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强调民族区域自治的地位;最后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发展。27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概括为“十二条”,从12个方面全面系统论述了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理论,比较集中和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和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等当代中国民族工作最根本最主要的问题,成为我们党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核心指南。28 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与时俱进的系统完整的民族理论。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从一个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到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和国家带领人民历经磨难,不断前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阔步迈入了新时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继续前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思想理论基础上,在风云变化的21世纪,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 二、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于对国际国内新形势的深刻洞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成为核心议题,反对西方势力分化、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任务严峻。新时期,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是基于国内民族问题而产生、形成并不断发展的,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民族工作做出了新的指导,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讲话中可以看出,其民族工作论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民族理论体系。一切理论的创立都不是凭空的,它往往立足于时代的现实问题,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9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正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新实践必将催生出新的理论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我国如何进行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一)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0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3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创新发展的集中体现。从“培养”到后来明确“筑牢”,再到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同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论述更加深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也愈加全面。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32“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各个民族在日常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各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33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进一步表明,各民族的命运是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各个民族是互相分不开的。“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4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论述的核心和主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33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它凝聚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作为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的一份子,各个民族都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凝聚力,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促进团结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继续奋斗。 (二)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重要论述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璀璨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新中国是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建立的,这充分说明了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35民族团结与各族人民的安全、发展休戚相关,所以我们要坚决打击危害民族团结的分裂势力,共同营造并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好局势。人心是民族团结的关键,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万众齐心,民族分裂势力企图破坏团结的各种形式将不堪一击。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民族团结的维护需要各族人民的努力与贡献。民族团结是民族发展的基础,是民族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坚持民族团结,才能共享社会主义发展的硕果。要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为了促进民族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各个民族要“守望相助”,各个民族要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与宗教信仰,相互团结,相互帮助,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树立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旧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保障。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各行各业、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共克时艰,谱写了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传世佳话。内蒙古少数民族医护人员驰援湖北,与湖北人民同舟共济、抗击疫情;景宁县民宗局与县少数民族发展促进会的工作人员于2020年2月15日下午为民族村(吴山头、大张坑村)的卡点工作人员和疫情居家观察困难户送去了生活必需品,让困难的少数民族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在2020年藏历新年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2月21日给正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回信,肯定他们献身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志向,勉励他们练就过硬本领、服务基层人民,并向他们以及藏区各族群众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体现了党中央对医务工作者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与关爱,激发了广大青年学子和各行各业劳动者以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为榜样,将奋斗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决心。疫情无情人有情,中华民族一家亲。 (三)习近平关于民族问题的重要论述 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是在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基础上提出的。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民族观念,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基于我国历史文化与现实特点的,是符合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肯定我国民族工作的正确性,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同时,我们的民族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36“九个坚持”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必须牢牢把握“九个坚持”。37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充分肯定了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针对十八大以来,西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化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总结西藏工作成功经验,形成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十个必须”38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十个必须”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新时代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遵循,为进一步做好西藏工作、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让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是要持欢迎的心态。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关键是要抓住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头对接。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决纠正和杜绝歧视或变相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引导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39 (四)习近平关于民族政策的重要论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国策。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丰富,它是具有中国特色,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自治理论的最好的证明。“民族区域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40近年,有一些声音质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为其是对苏联治理模式的照搬复制,认为它“过时”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进行了有力回击,他表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统一与自治的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我国的一切民族工作都是以此为前提的,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民族工作做得都是最成功的,不要妄自菲薄!”。40我们应坚定“四个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做好民族工作的核心在于人。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对少数民族干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培养一批“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41的少数民族干部。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他们与民族地区人民有易于沟通的天然优势,是党与群众联系的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方向做出了新的论述与指示,意义重大。“法者,治之端也”。42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中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民族工作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部分,理应实现法治化。加强民族法制建设是民族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目前,民族地区法制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民族地区人民大多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相对比较淡薄,推进民族工作法制化,必须要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向民众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除此以外,要健全完善民族地区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保障各个民族平等权利,随着民族工作不断推进,总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所以民族地区法律体系应是不断完善发展的,在立法与执法过程中要考虑民族因素与群众心理,最大限度地取得民众支持。法治是处理民族问题,推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手段,要确保民族法治的推进落实,坚持依法办事,坚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 (五)习近平关于民族发展的重要论述 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原因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民族地区发展与发达地区差距仍较大。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经济发展成果是属于人民的。“我们要让每一个公民,不论哪个民族,不论生活在哪个地方,都能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4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44“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45要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为转变扶贫工作思路、创新扶贫开发理念、提升扶贫效率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指导,具体到每一个贫困村中的贫困户,力求不仅从收入的角度而是从其各方面的发展能力做一个全方位的判断,以求做到精准识别,因人、因地制宜,为精准帮扶、管理、考核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想办法提高贫困群众的智慧,让他们能掌握一门技能,靠自己的努力将“脱贫”的过程转变为“致富”的道路。从长期来讲,要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保障贫困家庭子女获得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和教育资助,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让贫困的代际传递在这里彻底阻断。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样重要,解决民族问题推动民族发展,二者缺一不可,我们不仅要加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还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共同体意识。“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46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族人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与学习,推动各族人民文化交流创新交融发展,增强文化认同与共同繁荣意识。 三、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对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它超越了它所诞生的时代,在新时代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提供给我们看待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式方法,它给出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答案,而是寻找答案的方法,它所揭示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我们看待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凭借精准而卓越的洞察力与执行力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普遍性、复杂性,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伴随着民族差别长期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民族新问题新情况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原创性理论,体现了发展的全面性以及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传达出尊重差异、多元统一的价值理念,是新时代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指导思想。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一脉相承,又有其独特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于新时代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生产力,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 民族问题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由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民族问题在世界范围的国家中普遍存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7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民族差异、民族问题必然会长期存在,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一社会历史问题,尊重民族发展的历史性规律,才能有效解决民族问题。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生产力,促进各个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生产力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基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关系着民族地区人民的凝聚力与归属感,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重视资源开发,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地域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优美、人文风情独特,天然的优势让民族地区成为世界各地游客向往的天堂。由此,民族地区要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文旅产业,形成人流、资金的聚集效应,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另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完善对口支援政策,发达地区要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帮助,鼓励社会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参与到援助过程中,促进区域间、组织间资源、信息,甚至人口的流动,打破民族地区封闭、社会组织发育落后的困境。最后,在国家大力援助支持的基础上,民族地区要注重“自我造血”,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加强民族团结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我们解决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指导思想,各民族都应加强学习,要针对不同群体,按不同的要求、分层次进行学习。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时,要注意与实际相结合,要与我国的民族政策相结合,使各族人民充分认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人生观,要“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48我们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对立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能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同时还能对抗社会不良风气,建立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爱国主义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从基层抓起,通过各种形式来宣传,如升国旗、开设相关课程、创作相关影视、文学作品等。民族地区的宣传教育要注意结合实际,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相适应,可借助一系列民族地区特有的活动,将思政教育融于其中,增强道路认同与政治认同。同时,我们要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在中国近代史上,民族分裂活动从来都是外国侵略势力策动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从来都是外国侵略势力割取我国边疆领土的内应力量”。49团结一致才能凝聚力量,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坚固防线。 (三)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认同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祖国的宝贵财富。文化多样性是指多种文化在一个社会中和谐共存相互弥补。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是在其独特的民族历史中形成的,它是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对抗灾难、建设美好生活的经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会使国家在面对危机时拥有着强大的应变能力。尊重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认同并不矛盾,我们尊重差异并不是为了强调差异,而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客观事实的应有态度,即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凝结了各族人民的奋斗。我们在加速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兼顾推动精神财富的增加。我们要尊重民族文化的差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首先,要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形成发展的过程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所形成的偏好与特定的仪式。每个民族都有其保持风俗习惯的自由,我们应持有正确的态度,只有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才能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强民族团结,对于一些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进步的习俗也应引导他们自己逐步改革。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并不会在短期内消亡,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对于每个民族的宗教信仰都应尊重,并积极引导其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 其次,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闪光点,它的发展与传承需要各族人民的行动。在保护与传承本民族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积极“走出去”,加强与其他民族与国际之间的交流,在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学习借鉴,去创新发展。创新“促使民族文化得以应时而变,推陈出新,生生不息。因此,确保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最关键的是保护和激发它的创新能力、发展能力”。50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观才能造就整体和谐的民族关系。 (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纠正了关于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错误思想。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和根本,许多民族政策都是由此而来,依此而存,因此,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既有民族因素,也有区域因素。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保证民族自治区内各个民族拥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各个民族共建共享,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要坚持依法处理民族事务,“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51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护各民族平等权利,只有民族工作事务有法可依,民族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才能更好地处理民族问题;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千方百计加快民族自治区发展,共享社会主义成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民族区域自治就是空的。少数民族是想在民族区域自治里面得到些好处,一系列经济问题不解决,就会出乱子”。52只有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水平,使少数民族群众切实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的好处,各民族群众才能衷心拥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注释 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2.习近平:《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8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对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34页。 4.马克思、恩格斯:《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6页。 5.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5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7.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德意志意识形态》,第29页。 8.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4页。 9.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德意志意识形态》,第41页。 10.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德意志意识形态》,第7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94页。 12.恩格斯:《恩格斯致卡·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61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12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在伦敦举行的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09页。 15.邓小平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阐明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实质即“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指出中国“没有大的民族纠纷”(邓小平:《共同努力,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2页)界定“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09页)这就揭示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民族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 16.参见常安:《民族区域自治与新中国对少数民族权利保护70年》,《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 17.毛泽东:《论新阶段》,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校出版社1991版,第569页。 18.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22页。 19.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20.毛泽东:《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21.参见黄铸:《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评所谓“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由来》,《中国统一战线》2003年第9期。 22.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编:《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学习纲要》,华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 23.邓小平:《共同努力,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2页。 24.邓小平:《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7页。 2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 26.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页。 27.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5月28日。 28.参见本书编写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0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集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290页。 30.《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 3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2017年10月28日。 32.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人民日报》2015年8月26日。 33.习近平:《习近平: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新华网,2015年9月30日。 34.习近平:《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5月29日。 35.习近平:《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48页。 36.《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 37.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九个坚持”,包括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等等。参见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把“九个坚持”作为根本遵循》,《人民日报》2018年8月27日。 38.参见《习近平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新华网,2020年8月29日。 39.参见《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 40.《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 41.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6月28日。 42.方勇、李波译注:《君道》,《荀子》,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89页。 4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第154页。 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45—246页。 45.参见《习近平: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人民日报》2020年6月9日。 46.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光明日报》2014年5月31日。 47.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48.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9年9月27日。 49.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394页。 50.穆殿春、林钧昌:《民族政策概论》,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第276页。 51.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54页。 52.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