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十三五”时期民族团结研究回顾与展望

http://www.newdu.com 2021-04-02 未知 刘玲 张少春 陈建 参加讨论

    摘 要:民族团结是多民族社会追求的社会目标,是新型民族关系良好态势的标志,也是民族理论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和切入视角,受到政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文章整理了2016年至2020年间我国学界关于民族团结理论与实践的主要研究成果,试图分析这些成果的主要议题、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当代中国民族团结实际,探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引导下,拓展民族团结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消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和学科界限,创新民族团结研究话语体系和理论框架的路径与方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支撑。
    关键词:民族团结;“十三五”;“十四五”;研究现状;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刘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民族理论;张少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民族理论;陈建樾,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理论;周竞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民族理论。北京100081;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的百年历程研究”(2019MZSCX001)阶段性成果
    民族团结是多民族社会追求的重要社会目标之一,在何种原则和制度基础上达成民族团结在不同的国家则有不同的路径。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P.56)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一向重视民族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2](P.9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更加强调民族团结,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和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维护并推进民族团结,解决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一系列新问题。在此形势下,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2016-2020)期间学界关于民族团结的研究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相关成果总体上回应了我国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需求。
    一、“十三五”期间民族团结研究回溯
    民族团结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社会团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巩固和深化民族团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民族团结研究是民族理论政策研究的重要领域,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关系、民族发展、民族认同、民族事务治理等多个研究领域成果均与民族团结相关或影响民族团结发展态势。民族团结不是空洞的宣传口号,而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不断证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话语体系。其内涵一方面指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坚持平等基础上的和谐相处、互助合作、共同奋斗关系的动态调整过程,是新型民族关系持续发展和深化的一个面向,具体表现在认同、交往、治理、包容性发展等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学术研究则着眼于民族平等团结原则在社会生活中贯彻落实及民族团结动态调整中面临的具体状况。本文试图整理和分析“十三五”期间关于民族团结领域的研究状况,以供学界同仁参考。
    (一)民族团结研究的科研团队和科研项目概况
    研究队伍和科研项目支撑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基础条件。就民族团结研究队伍构成来看,专注于或关注民族团结研究的主要是从事民族研究的科研院所和设置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专业的各级各类高校或党校以及全国各级政府民族工作机构。主要研究队伍按单位归口可划为三类:中央党校及各民族地区党校社会科学部的民族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及各民族地区社科系统的民族研究机构,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南、西南、西北等地民族大学的民族理论研究机构等。此外,民族地区的一般高校或军队院校也有部分研究力量参与此项研究,部分东部地区的综合性大学也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国家民委为推动民族团结研究并支撑其工作的开展,设置了多个批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这些基地推动了跨学科团队、教学与政府工作部门合作式的研究。2013年中南民族大学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研究中心,2016年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全国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相继成立。2016年以来,西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先后组织研究团队承担聚焦民族团结研究的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9年广西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先后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机构。2020年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公布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名单,确定10个基地和5个培育基地。这些基地的设立既促进了民族团结研究力量的进一步整合,也强化了相关研究力量回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从民族团结研究项目供给来源来看,首推社科基金科研项目,此外还有国家民委、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社科系统设置的相关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16-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包括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成果文库)中民族问题研究(民族学)约5243项,其中聚焦民族团结研究的41项1,占比虽不及0.78%,但总量较“十二五”大幅增加,“十二五”期间此类项目只有11项。
    “十三五”期间民族团结项目按年度分布来看,分别为2016年7项,2017年3项,2018年7项,2019年13项,2020年11项;按学科分布来看,民族问题研究(民族学) 33项,马列·科社4项,党史·党建、哲学、政治学、中国文学各1项;按地区分布来看,新疆12项,云南8项,甘肃4项,四川3项,北京(高校)、内蒙古、湖北、宁夏各2项,广西、贵州、江苏、青海各1项,军队院校和中国社科院各1项;按行业系统来看,高等院校(含其他学校) 34项,省、市社会科学院3项,各级党校2项,军队院校1项,中国社会科学院1项;按主要领域来看,民族团结教育14项,民族团结理论与实践10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8项,民族团结历程6项,民族文化2项,精准扶贫1项。其中2016年西南民族大学来仪教授和云南大学何明教授分别主持重大项目“我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7年中南民族大学田敏教授获批主持重大项目“南方少数民族国家认同与民族团结的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十三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团结方向立项在2019年达到高峰,总体上以一般项目和西部项目为重点,主要由西部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和民族类高校承担,涉及主题包括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理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团结历程、民族关系等。此外,民族八省区也有省区级相关社科研究项目,比如2017年8月内蒙古社科规划有16个项目结项,其中有5个项目与民族团结相关,占比达31%。2
    2.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
    2016-2019年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共立项640项,这些项目大多与民族团结相关,其中民族团结研究专项有13项,占比为2.03%。3国家民委立项项目主题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关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事务治理、民族发展、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新闻传播等。
    3.教育部相关研究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16-2019年期间立项204项,涉及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双语教育等领域共6项。4其中严庆教授2018年获得“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研究专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包括规划基金、青年基金、自筹经费项目、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新疆项目、西藏项目)数量较多,有7项与民族团结主题联系密切相关的项目,无民族团结专项研究项目。2016-2020年度一般项目立项总计达14596项,涉及民族研究的主题有民族文化、公共服务、扶贫开发、社会治理、遗产保护、民族文化、社会治理、精准扶贫、历史记忆、民族医药、民族经济、乡村振兴、历史记忆、优秀传统文化、生态建设、民族交往、国家认同、民族政策、民族事务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等主题,与民族团结直接相关的主题有6项,如少数民族纠纷调解机制研究、汉藏民族共享文化研究、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常态化路径研究等。
    (二)主要学术社团学术交流活动概况
    学术社团是学者们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良好平台,“十三五”期间民族研究领域主要有三大学术平台。
    第一,成立于1979年的中国民族理论学会是唯一全国性的民族理论研究学术团体,会员主要为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部门或高校的民族工作者或专家学者,是民族理论和民族团结研究的重要交流平台。学会主要活动为学术年会和专题会议,历年会议的主题都围绕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展开。“十三五”期间,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学术年会的主题分别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与实践(2016年),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坚持和完善(2017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发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与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2019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20年)。专题会议的主题分别为:乌兰夫民族工作思想与实践(2016年),海峡两岸民族问题的经验与路径学术研讨会(2017年),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40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暨中俄东部边疆地区民族发展(2018年),初心与使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纪念百色起义90周年(2019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热点与方向(2020年)。无论是学术年会还是专题会议,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积极提交专题论文并展开广泛交流,其中不乏关于民族团结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和讨论。
    第二,成立于1995年的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在“十三五”期间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研究会学术年会主题日益贴近社会需求,重点关注民族政策研究。如“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民族政策的发展”(2018年)、“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民族政策研究”(2019年)和“牧区社会发展高层论坛”(2020年),大多从政策层面关注民族问题和民族团结研究。
    第三,成立于2007年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下设多种专业委员会,比如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兴边富民专业委员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等,这些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主题也与民族团结密切相关,其中不乏民族团结专项主题的研讨。
    二、“十三五”期间发表的主要成果概述
    “十三五”期间发表的民族团结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理论实践的历史回溯、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总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新、不同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活动等内容,其中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关或专项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有些成果直接转化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信息。从公开发表的主要成果来看,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民族团结研究或宣传教育类著作成果
    “十三五”期间出版了不少与民族团结主题相关的学术性著作,其中包括一些视角较新的成果。借助国家图书馆文津检索系统检索到题目包含“民族团结”的图书出版信息68条,表明“十三五”期间出版了68本相关著作5,其中涉及民族团结教育(26本)、民族团结实践总结(14本)、民族团结宣传(13本)、民族团结理论研究(10本)、地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5本)。这些著作出版年度分布不均,其中2016年出版32本,2017年18本,2018年15本,2019年3本。从所出版著作研究类型来看,主要有理论研究(37本)、实证研究(28本)、历史研究(3本)。以著作研究政区范围来分,涉及全国(25本)、云南(15本)、新疆(9本)、青海(6本)、西藏(4本),广西、宁夏、四川分别为2本,内蒙古、江苏、贵州分别为1本。从出版单位来看,主要由团结出版社(10本)、安徽教育出版社(7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7本)、云南人民出版社(7本)、民族出版社(2本)、青海人民出版社(2本)、西藏人民出版社(2本)、新疆人民出版社(2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本)出版。上述著作主要涉及各地民族团结实践、民族团结理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地方民族团结史,其中以全国、云南、青海、内蒙古、贵州等地的研究较多且以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为主。总体来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所出版的学术性著作较多。
    (二)民族团结研究理论文章或期刊论文
    理论文章或期刊论文也是学者发表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借助中国知网期刊文献数据库,以“民族团结”为关键词,检索到2016-2020年间相关文献信息有3021条6,主要涉及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进步、权利主体、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
    这些文献发表年度具体为2020年341篇、2019年550篇、2018年693篇、2017年907篇、2016年530篇。按照论文资助项目来源看,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最多,达100余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或阶段性成果有10余篇,国家民委科研项目成果也不少。
    从研究类型来看,这些成果主要涉及基础研究近千篇,涉及民族政策研究400余篇,高级科普、行业指导成果百余篇,此外还涉及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数十篇等。
    从研究人员来看,民族团结研究成果作者大都来自民族工作部门、民族院校、非民族院校教学一线和民族研究科研一线,成果较多者主要有严庆(9篇)、张丽娟(9篇)、张承林(8篇)、褚远辉(8篇)、巴特尔(6篇)、周竞红(5篇)、谭安(5篇)、韦兰明(5篇)、彭谦(5篇)、杨昌儒(5篇)、陈建樾(4篇)等。
    从作者单位和学科方向来看,成果量最多的主要有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塔里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大理大学等。所发表成果如果按学科分类,排在前六位的为民族学、公共管理学、教育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科。
    从发表载体来看,发表民族团结研究理论文章成果的主要期刊有《中国民族》《今日民族》《兵团工运》《民族大家庭》《新疆人大(汉文)》《中国民族教育》《当代兵团》《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学术论文发表量较多的则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黑龙江民族丛刊》《贵州民族研究》等刊物。检索到理论文章和学术论文涉及的关键词有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进步、高校或大学生、民族关系等。
    (三)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博士、硕士毕业生是未来民族团结研究的新生力量,有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与民族团结研究领域密切相关,尽管这些学位论文还有其不成熟性,但也不乏视角独特和具有新意的相关成果。在中国知网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以“民族团结”为关键词,检索到2016-2020年间有80条相关文献。这些文献以主题来分,主要涉及民族团结(19篇)、民族团结教育(17篇)、权利主体(12篇)、民族团结进步(8篇)、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6篇)、新疆大学生(5篇)、示范区建设(4篇)、习近平(3篇)等;这些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30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13篇)、民族学(3篇)、政治学理论(2篇)、教育学原理(2篇)、社会学(2篇)等学科;从研究层次来看,这些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为政策研究(29篇)、基础研究(25篇)、行业指导(5篇)、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5篇)等。
    三、“十三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焦点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上述研究成果,为“十四五”的研究深化打下了基础。总体来说,上述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三方面的重要问题,也形成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想。
    (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核心的基础理论研究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积极应对国际风云变幻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致力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身对民族团结目标和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国际国内都存在影响民族团结的诸多不利因素。因而民族团结仍是需要党和国家以及各族人民维护和高举的重要旗帜,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核心的基础理论研究成为民族团结理论研究的重要延展。已有研究认为,“中国是多民族共同建设起来的国民共同体,以和而不同发展重叠共识,以包容差异和重叠共识来守望尊严和互守尊严,以守望尊严和互守尊严来推动包容差异和重叠共识”[3],进而构建稳定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应“从中国的历史进程去认识中华民族形成的内源动力,从中国的现实去体会中华民族发展的整合机制”[4],这是深化研究中华民族作为中国人民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立足点。研究者既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中定位中华民族共同体7,又重视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重面向8,同时强调“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本体的‘一体多元’格局的现实意义”[5],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基础。从研究视角来看,当前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突出强调国家视角、比较政治视角和双向视角,既考察中华民族概念的国家属性及其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沉淀的国家内涵9,又以比较政治的方法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特点和基本逻辑10,还提出“双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认为“共同体意识不能靠少数民族单向铸牢,而是要靠多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双向铸牢”[6]。此外,相关研究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其建构路径,形成与发展机理、功能与嬗变,理论渊源、思想路径与时代价值等展开11,丰富了民族团结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民族团结理论研究
    民族团结理论是民族团结研究深化的基础,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奠定了我国民族团结的理论基础。122017年,金炳镐教授等14位高校民族理论政策研究者发表了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实践系列研究论文,从理论、实践和老一代中共领导促进民族团结思想方法等多个面向,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的形成。13有学者通过研读中国共产党早期文献,缕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理念提出和逐渐明晰化的历史过程,认为“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团结思想的演进,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问题上‘运用历史智慧’和‘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经验总结,也是从失败到成功、从原理到政策、从实践到理论的思想激荡与上下互动过程,更是中国共产党主动发扬党内民主、不断增强创造活力的信心、能力与自信的体现与写照。”[7]有学者撰文讨论民族团结的意涵演化及其特色,认为“中国的民族团结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体现,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重要经验,中国的民族团结具有政治团结、社会团结、公民团结的多重维度”[8]。民族团结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是梳理我国民族团结话语的理论脉络,系统整理各时期民族团结话语的演变。14有学者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理论的发展脉络中清晰地梳理了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新内涵。15
    在此基础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依托云南省高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智库推出“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丛书”,截至2019年该系列丛书已出版五本专著,分别为《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企业发展与民族团结:民族地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与实践》《亲历与见证:民族团结誓词碑口述实录》《互嵌式社会与民族团结:人类学的视角》《国民团结:来自法国的经验与教训》16,这些研究从多个层面丰富了民族团结理论与实践研究。还有学者从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出发,尝试建立民族团结的多学科视角。17
    (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民族工作部门推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也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代表性成果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监督检查司编《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18):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梳理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发展历程,重点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指导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经验,提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对策建议。18这一著作是民族研究部门与民族工作部门合作的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参考。结合各地创建工作,学者还分别总结了西藏、南宁、内蒙古、贵州等地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19还有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发展历程,全面介绍了政府民族工作部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和示范单位建设情况,重点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在强化顶层设计、提高质量和覆盖面、加强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注重培养示范典型、严格依法治理、加强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实践举措。20在各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也有研究尝试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指标体系。21这些研究既总结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经验,也指导了创建工作进一步走向深入。
    (四)“十三五”期间民族团结研究存在不足
    “十三五”期间民族团结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成效,政府民族工作部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也不断扩大影响,对民族团结研究提出更为紧迫的研究任务和要求。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民族团结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团结理论需求的供给不足,对当前民族关系出现的新现象特别是对民族团结具有负面影响的现象缺乏足够的理论阐释。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民族政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形势的推进,逐渐完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随着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各民族文化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加速发展,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化,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日益复杂多样。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但是面对不同区域在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区域性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民族团结遇到的具体挑战和问题日益显现,地方政府推进民族团结政策措施仍需要细化理论指导。民族团结在理论上既受到正确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的影响,也受到特定区域政府治理能力、国内外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些实际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各部门加强协作、民族工作部门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还需要正本清源、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最大限度地团结各民族共同奋斗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需要研究者依据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原则,深入民族地区,不断总结各地经验并完善民族团结理论,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理论支撑和创新话语。
    第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民族地区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学界对民族团结动态发展和遇到的新挑战认识不足,研究也不够深入。“十三五”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还缺少面对新挑战、新问题的创新思路,有些成果看上去话语很新,却不过是生搬硬套西方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于中国社会,以致于在民族团结理论研究中造成混乱和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具体政策的执行和个别人对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自信。
    第三,对完善保障民族团结的制度研究不足。尽管一些民族省区或州县在尝试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进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颁布了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相关条例并不断投入人力和物力。但是学界在民族团结研究中不仅对于立法规范性、有效性缺少成熟的研究,对于已出台的相关法规执行状况也缺少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与此同时,对保障民族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相关配套法制研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当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广泛而深入、各民族权益意识日益强化的情况下,如何借助法律、政策等工具和宣传思想工作深化民族团结还缺少切实有效且有较强理论解释力的研究成果。
    第四,民族团结研究的重要性与相关研究力量配置规模、发展趋势以及科研项目资助力度不匹配。各科研机构和基金单位对民族团结专题项目研究支持力度仍然不足,资助此类专题项目的数量、类型与社会需求以及党和政府的工作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十三五”期间国家民委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开展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不同层级或类型的示范评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是学界对这项重要工作的学术研究和系统总结仍然屈指可数。
    第五,民族团结研究关注的主题有民族团结理论、民族团结实践、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需要在基础研究和政策研究多个层面取得成果,这涉及民族学、公共管理、教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等多个学科间的充分合作。特别是民族团结研究领域涉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多,学科面广,组织和凝聚研究力量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具有广泛影响力并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民族团结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着力不足。
    四、“十四五”期间的研究方向及展望
    (一)“十四五”期间民族团结研究的主要力量
    “十三五”期间,民族团结领域的研究力量整体得到发展,有些单位在民族理论研究机构中新组建聚焦民族团结研究的专门机构,有些研究单位则强化不同学科间的协同研究,在特定项目引领下促使民族团结研究在全国大致形成三支具有特色的研究团队。“十四五”期间,这些研究团队和研究方向将进一步发展。
    第一,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院等机构为代表的民族团结与中国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研究团队。该团队已有各类重大项目支撑,比如严庆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王军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等。
    第二,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研究中心为代表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研究团队,该中心以解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问题为切入点,从历史与现实、民族与宗教、团结与进步、多元与融合、城市工作与流动人口的紧密联系等角度考察和研究,提供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的新视角。该中心与国家民委监督检查司于2015年合作出版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该书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总体目标与测评体系、主要特点和有效做法,对现有工作的成效与经验、不足与挑战、创新与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是“十三五”期间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成果。22
    第三,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为代表的民族团结理论与实践历史进程研究团队,该团队从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切入,研究民族团结在革命时期的提出及其在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的变迁,关注具体政策的提出和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陈建樾研究员牵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的百年历程”,注重民族团结达成的政策路径研究,目前该团队已在“十三五”期间出版3本民族团结专题著作,发表35篇期刊论文。
    展望“十四五”,民族团结研究在“十三五”期间已形成的力量和机构基础上,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成为重要的新生力量。这些基地依托更多的研究机构和更宽的学科领域,必将推动民族团结相关研究进一步发展。此外,云南、青海、内蒙古、新疆等省区高校和社科院等也有机构围绕地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与经验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各省区中,以青海、西藏、云南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基于“十三五”的研究基础,“十四五”期间可以从理论基础、理论体系、实践经验三个层面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专项或相关问题研究,以期取得系统的创新成果。
    (二)“十四五”期间民族团结研究的主要方向
    第一,强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的民族团结基础理论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进程中民族工作的主线,对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发展创新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党和政府民族工作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展开,为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理论与实践研究及其与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关系深化创造了良好条件,更加丰富了民族团结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内容。因此,在民族团结研究选题方面,首先要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理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果相结合,使当代中国民族团结实践经验理论化并系统建立民族团结的理论谱系和话语体系。其次要明确民族团结在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深化民族团结同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发展等领域的关系研究。再次要深化民族团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研究,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有效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面临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第二,深化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的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吸收传统思想资源和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经验教训,在领导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近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探索和推动新型民族关系建构的结晶,是一整套无产阶级政党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理论系统。随着历史情境的变迁,党的民族平等团结理论原则需要坚持,但是处理具体问题的理论政策内容在不断丰富,需要学界在学理或学术话语方面进一步总结、提升和创新。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研究投入。(1)中国共产党推动和巩固民族团结百年历程研究。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推动民族团结的历史脉络,而且有助于党的干部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中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2)中国民族团结实践经验研究。整理全国各地结合地方特色推进民族团结的实践经验,全面系统展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不断促进民族团结的实践。(3)民族团结的中国经验与中国问题研究。借助政治学、民族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合作,推动全社会对民族团结的全方位认识,加深对达成民族团结历史基础、历史过程、路径选择等方面的认识。
    第三,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经验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工作,是党和国家推进民族团结事业的重要举措,在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项工作既需要学术支撑,也需要及时进行系统全面的经验总结,以巩固发展民族团结新话语体系的基础。该领域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包括:(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大众化研究,着力于各个层级、各个领域、各个群体创建行动、社会效果及理论总结。(2)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制度化研究,探索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制度保障。(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社会化研究,着力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社会化机制、过程和条件等方面的探索。(4)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精细化研究,着力于创建工作同各领域具体问题之间的关系及方式方法创新。(5)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常态化研究,着力于总结可推广且社会影响力强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总之,“十四五”期间民族团结研究任务更加繁重,目标更加明确。各研究单位对此需要有更清醒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民族团结的实践为研究对象,深入各地区民族团结工作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推动民族团结理论和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话语体系建设。探索和推进研究成果发表平台建设,促进发表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提升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从服务“十四五”建设目标角度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凝聚研究队伍,创新研究方法。
    注释
    1.数据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站,http://fz.people.com.cn/skygb/sk/index.php/index/index,最后访问时间:2020-05-26.
    2.数据来源:内蒙古新闻网,http://nmgskghw.nmgnews.com.cn/system/2017/09/01/012391362.shtml,最后访问时间:2020-05-26.
    3.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https://www.neac.gov.cn/seac/xxgk/201605/1079265.shtml,最后访问时间:2020-05-26.
    4.数据来源: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网站,http://www.moe.gov.cn/s78/A13/,最后访问时间:2020-05-26.
    5.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http://www.nlc.cn/,最后访问时间:2020-05-26.
    6.数据来源:中国知网,https://www.cnki.net/,最后访问时间:2020-05-26.
    7.参见李贽、金炳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政治结构解析》,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8.参见麻国庆《民族研究的新时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9.参见周平《中华民族研究的国家视角》,载《思想战线》,2019年第1期。
    10.参见常士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多重建构及其逻辑》,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11.主要参见以下成果:李秀敏、刘春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培育》,载《江苏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严庆、平维彬《“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王文光、徐媛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论纲》,载《思想战线》,2018第2期;青觉、赵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功能与嬗变---一个系统论的分析框架》,载《民族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乌小花、艾易斯《“一带一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理念、价值与实现路径》,载《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4期。
    12.参见马跃、金炳镐《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民族团结》,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13.参见杨文顺、韩艳伟《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联合与民族发展进步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研究系列之一》;毕跃光、苏亚曦《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团结联合与民族发展进步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研究系列之二》;毕跃光、李红云《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团结友爱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研究系列之三》;木永跃、金浩《邓小平关于民族团结友爱和民族心进步的理论实践---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研究系列之四》;金炳镐、文兵、张娇《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的内涵、历程和特点---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研究系列之五》;余文兵、尹雄艳、肖锐《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的成效、经验与创新---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研究系列之六》,上述文章刊发于《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年第1-3期。
    14.参见王军、刘毅《当代中国民族团结话语的演进及其理论源流》,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肖锐、金炳镐《民族团结是新中国60年民族政策的主线》,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2期;张少春《团结之路70年:新中国民族团结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脉络》,载《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3期。
    15.参见陈建樾《民族团结: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理念》,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3期;周竞红《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团结凝聚---兼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继承与发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3期;乌小花《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多维度与新内涵》,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16.周竞红《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刘玲:《企业发展与民族团结:民族地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王德强、袁智中、陈卫东等《亲历与见证:民族团结誓词碑口述实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张少春《互嵌式社会与民族团结:人类学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陈玉瑶《国民团结:法国的理念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17.参见杨昌儒《民族团结的理论构建》,载《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5期;邵晓霞《交往理性视域下民族团结的实现:源起、理据及路径》,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陈志明《中国、民族与国民团结》,《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18.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监督检查司编《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18):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19.参见阴海燕《西藏民族团结历史与实践》,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徐杰舜、孙亚楠、刘少莹《大象:中国民族团结南宁经验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周竞红《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民族团结进步70年》,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9年版。
    20.参见隋青等《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载《民族研究》,2018年第6期。
    21.参见陈鲁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22.参见陈乐齐、李俊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3]纳日碧力戈,哈建军.守望尊严的必由之路及民族经验的认同理性[J].探索与争鸣,2016(2).
    [4]郝时远.中华民族:从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论述展开[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1).
    [5]熊坤新,平维彬.中国的族体和国体:“多元一体”与“一体多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6]常士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多重建构及其逻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
    [7]陈建樾.互动与激荡: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提出与清晰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
    [8]严庆.中国民族团结的意涵演化及特色[J].民族研究,2019(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