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文化是根植于莆仙大地的地域文化。在莆仙文化的结构主体中,既存留有古代闽越文化的底色,也融合了汉唐以降中原文化和舶来文化的元素。其内涵丰富,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在闽文化语境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一直以来,许多人都希望能由本土专家学者编撰一部系统的概论性莆仙文化论著,以本土学者的亲身体会和独特视角,比较客观地对莆仙文化的发生、发展进行梳理、审视和归纳。近日,由莆田学院组织十多位专家学者,历时近三年撰写而成的通论体《莆仙文化概论》终于付梓。 《莆仙文化概论》除“绪论”外,重点从家族文化、教育文化、科举文化、名臣文化、典籍文化、理学文化、宗教文化、妈祖文化、三一教文化、古代文学、戏曲、音乐舞蹈、书法篆刻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民俗文化、方言文化、商业文化、旅游景观以及科技文化等20个方面,系统概述了莆仙文化的丰富内容,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展示了莆田文化的发展概貌。本书在深入挖掘史料和整理莆仙文化记忆基础上,从宏观上、理论上探讨了莆仙文化的渊源、发展及其结构形态、性质特征等问题,较准确地勾画出莆仙文化的基本框架,揭示和展现了莆仙文化的根基和底座。 莆田这个古府新市,是个神奇的地方,历史上长期以莆田、仙游两县之地,构成了“兴化”府郡级建制。它虽僻处东南一隅,流行着独特的莆仙方言,却自古人才辈出,声名在外。《大明一统志》称赞兴化府“比屋业儒,俊造如林;诗书礼仪,为八闽之甲”。有关莆仙的众多美誉,诸如古代的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壶兰雄邑以及当今的海丝重镇、海神妈祖故里等,可谓名播遐迩。据统计目前莆田市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项。正因为莆田市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之荣膺福建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又入选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许多外地人及莆田当地人都对兴化历史和莆仙文化颇感兴趣。据史籍记载,南朝陈光大二年(568),莆田开始第一次正式立县。唐武周圣历二年(699),莆田县析西部地区置清源县,为仙游置县之始。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又析莆田、仙游及福清部分区域设立兴化县,并置太平军(不久改兴化军)管辖。自此后,兴化“始成正统,齐于列郡”,跻身八闽之一。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治从游洋迁到莆田县城,辖莆田、仙游、兴化三个县。由于农业、手工业、商业及文化的快速发展,兴化成为了闽中的经济、文化重镇。宋景炎二年(1277),兴化军升为兴安州;元代称兴化路;明代改为兴化府,裁撤了兴化县;清代仍为兴化府。民国废府后,莆仙隶属多次变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仙两县历属福建第五行政督察区、晋江专区、闽侯专区、莆田地区。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莆田撤地区设省辖市。辖城厢、涵江两区和莆田、仙游两县,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座新兴城市。莆田市现辖一县四区和两个管委会,即仙游县、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湄洲岛管委会、湄洲湾北岸管委会。 莆仙地处福建省沿海中部,北连省会福州,南接海丝名城泉州,西依戴云山,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与台中市最短距离仅72海里。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湾”相连,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南北洋平原被誉为全国历史上最大的人造平原,中国古代治海农业文明的杰出代表,是莆田最大的粮食、甘蔗、果树、蔬菜及水产品产区。东西乡平原则是仙游县主要的粮食、甘蔗产区。莆仙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是莆仙人民的海上牧园和与海外交流联系的便捷通道。依山傍海的地理区位,形成了莆仙对外开拓和交流的文化传统。近现代,有大批莆仙人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留学、考察,被誉为“海上和平女神”的湄洲妈祖及其信俗传播所形成的妈祖文化,更是成为扩大莆仙对外交往的重要桥梁与纽带。莆仙在对外开放开拓过程中,一方面让本土优秀文化传向四面八方,另一方面又广泛吸纳了外来优秀文化,形成了一种具有兼容并蓄的海洋性特色的莆仙文化。 莆仙风光秀美,名胜古迹众多,景观兼擅山海特色。莆仙人自古重教向学,英杰辈出。“开莆来学”奠定了教育鸿基,“家贫子读书”的古训妇孺皆知,科甲兴盛名列全国前茅。地方文化的繁荣,营造了习儒尚文、经史并重的学术风气。据最新的研究和统计结果,在整个科举时代,原兴化地区共出进士2482人,其中文进士1677人,武进士34人,特奏名进士588人,诸科97人,舍选16人,上舍释褐、赦文推恩等70人。在科举等第方面,有各类状元有21人,其中文状元9人,武状元2人,释褐状元2人,特奏名文状元7人,特奏名武状元1人,人誉为“进士之乡”。莆仙“科甲鼎盛,簪缨蝉联”造就的英杰,许多都成为了国家栋梁,影响了一代的政坛、文坛。历史上文献名邦影响深远,直到“文革”前莆田还是高考红旗县。兴化自古多良臣循吏,他们清俭正直、直谏敢言,勇于改革的高风亮节,除影响一朝一代的政坛和官场风气外,更成为后代良吏官员效法的楷模。唐代的黄滔、徐寅,宋代的蔡襄、郑樵、林光朝、刘克庄,明代的黄仲昭、柯维骐、林兆恩等,驰名文坛史苑;唐代的林藻、林蕴,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的蔡襄,明代的李在、吴彬、曾鲸、宋珏,清代的郭尚先等,则皆以书画成就闻名于世,近代仙游画派仍然闻名于世。 莆仙民风淳朴,文化特色鲜明。它们表现于戏曲、语言、风俗、饮食、民间艺术等诸多方面。莆仙先民多聚族而居,互相帮扶,共同发展。家族则重视修建祠堂和编纂族谱,同时制定家规、家训,承传优秀家风,这些特色至今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尚可见其影响。莆仙民俗文化体现了精、勤、俭、孝等特点。许多岁时节令活动,亦别具风情。如每年最具特色的闹元宵社宫游神赛会等活动,时间长达一个月,成为全国闹元宵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和活动最多的民俗活动,目前已有多项民间元宵特色民俗被列入非遗保护项目。莆仙戏、莆仙岁时节会及民众活动都喜以团圆为主题,从中折射出莆仙民众浓厚的家庭亲情和家族意识,这种意识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代代相承。莆仙方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含有淳朴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元素,也是乡情乡愁的重要载体。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誉的莆仙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至今逢年过节莆仙地区庙宇演戏看戏非常普遍,在全国各地传统戏剧趋于式微,但莆仙戏仍一枝独秀。老树新花,莆仙戏不断推陈出新,多次晋京演出,频频载誉。田径之乡,体坛健儿,延续着体育强市的光荣传统。还有广受推崇的闽中画派国画,“四大家”蔡襄影响下的书法,与时俱进的工艺美术等等艺术门类,为莆田新市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异彩。近40年来,莆田先后荣获了全国田径之乡、武术之乡、篮球城市、戏曲之乡、绘画之乡、摄影之乡、枇杷之乡、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银饰之乡、黄金珠宝首饰之乡,乃至于电子城、啤酒城、鞋城、木雕工艺城、银饰城以及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城市等众多称号,这些称号像一张张靓丽的名片,为古府新市不断增辉添彩,也极大地增强了三百多万莆仙人民的文化自信。 现代著名出版家张元济先生说:“观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知新温故,二者并重。”兴化古称“东南文献之郡”,宋代朱熹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可见“文献”一词,既以之指称典籍藏书,也包含古代先贤。《莆仙文化概论》的意义除挖掘传承人们对家乡的文化记忆外,也蕴含对古代贤哲的崇敬和纪念之义。因此,希望海内外莆仙人能以此书作为弘扬莆仙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南,亦以之作为一部难得的资政育人的乡土教材。凡对莆仙文化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此书为入门,系统全面地认识莆仙的地情和历史文化。我们期待她在历史的长河里光辉长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副主任) 《莆仙文化概论》书影 作者供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