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国史 > 评论 >

【学理书简】备荒与荣辱:《宋代仓廪制度研究》展现王朝治理的独特视角

http://www.newdu.com 2021-01-04 未知 何强 参加讨论

    《管子·牧民》曰“仓廪实则知礼节”,仓廪即粮食仓储的丰足是古代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物质基础。宋代的仓廪、救荒等亦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杨芳《宋代仓廪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11月)一书在继承前贤既有研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全面地揭示了宋代的仓廪体系及其运作情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全书结合宋朝仓廪体系的特点,按照军粮官俸仓以及备荒仓等两大体系来统筹安排章节,一至四章主要论述宋代的军粮官俸仓,分别为州县仓、转般仓、京师诸仓、南宋的大军仓等,五六章则分别为全国性与地方性的备荒仓储,以上每章基本都是按照诸仓的设置、仓粮(本)的来源与支出、经营管理、弊端与危害等方面而展开,全面又细致。第七章为宋朝仓廪制度的特点,是全书的总结升华部分,指出其特点在于军储重于备荒,仓廪与市场的联系加强,南宋地方性备荒仓廪兴起以及仓廪制度中体现的宋朝士大夫“损有余,补不足”的重要思想等,都可谓灼见。
    关于宋代仓廪制度,作者在全书最后总结指出,其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显然作者是将其置于宋代社会的系统中去把握的,因此可将此视为深入认识宋王朝及其社会发展的仓廪视角。关于读书的意义,从建构主义的视角看,贵在作者所论与读者已有知识激荡而生发出新的问题。故此,仅结合自身对宋代社会的认识略谈几点看法。
    第一,提供了深入认识宋朝社会的重要落脚点与诸多历史细节。试略例举之,如宋初收夺地方财权是众所周知的史实,但却鲜有论及重建州县的仓场库务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关系。再如江淮转般仓,在以往的漕运视角下,都将其视为东南六路上攻京师漕粮的中转站,但从仓储的角度看,作者指出其还是京师设置于粮产区的预备仓,而且转般仓还有通融调剂的籴本钱,可以调节东南两米市场,参与江淮地区的灾荒赈济等,这些论述都是以往鲜见的。还有宋代京师诸仓、南宋大军仓等亦具有参与灾荒救济的功能等亦复如是。
    第二,把握住了仓廪制度与宋朝社会发展的关系。宋朝实行募兵养兵政策,国家财政的军费支出巨大,作者从仓廪的角度得出了军储重于备荒的重要结论。其中在论述仓廪与市场的关系时,既注意到了宋代农业发展和粮食商品化的基础作用,又深入揭示了募兵养兵压力对宋朝财政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如军粮的籴买制度,茶盐酒的专卖与征商等这些影响宋朝至深的政策无不与此有关,并以此来解释宋代仓粮的储藏量远不如唐代的主要原因。
    第三,揭示了宋朝士人精神与仓廪发展动力之间的重要关系。宋朝惩唐末五代藩镇之乱,实行右文政策,通过科举培养了一大批文人士大夫。文中对文人士大夫在仓廪制度中贯彻“损有余、补不足”的思想进行了多方论述。对南宋社仓的发展,亦置于宋朝士大夫在理学社会理想的大框架下进行论述。还结合董煟《救荒活民书》系统论述了宋代仓储救荒思想的重要发展变化。这些都深刻揭露了宋朝科举社会下的士人精神风貌与仓廪发展的重要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上述对于宋代社会“仓廪”视角的简单总结,难免挂一漏万。其实关于宋代社会发展的认识,长期以来都深受西方社会科学和理论方法的影响,笔者曾立足宋朝的开国史,从“藩镇国家”的视角进一步反思了宋朝的募兵与养兵政策等,进而论及了这一兵制变革对宋朝财政经济、科举社会养成等的系统全面影响。李华瑞教授亦立足华夷认知、募兵养兵政策、科举取士之多,文官地位之高等宋朝诸特有的现象,从方法论的视角提出了“宋型国家”的分析框架。杨芳《宋代仓廪制度研究》一书的相关论述,亦颇符合李华瑞教授提出的“宋型国家”期待,这一方面说明了该书确实把握住了仓廪与宋朝社会发展的关系,另一方面亦说明了“宋型国家”确系一值得深入论证的分析框架。
    最后需格外提一下,该书在史料搜集方面所下的功夫。史料是任何论著的建基材料,本不应多言,但该书在此所下功夫确超一般论著。宋朝仓廪的相关材料本就分散,而作者所著洋洋37万余言,规模不可谓不大。其中在论述中,大量使用表格,能尽最大可能列举出诸仓的设置、地点、规模等情况,用功不可谓不勤。
      (作者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所讲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