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唐诗 杜甫 古典文学 李梦阳 唐代以后,有一批文人极具古人情结,如李白之于司马相如,苏轼之于陶渊明等。考察明代诗歌,不难发现,大部分诗人喜追步杜甫,李梦阳表现尤为突出,他不仅推崇少陵,而且有强烈的杜甫情结。 李梦阳在弘治中至正德间,力主复古,积极提倡向盛唐诗学习,尤其尊崇杜甫。在创作上,他积极主张从杜诗中汲取养料。此外,还曾选批过杜诗,周采泉《杜集书录》卷九著录有李梦阳《批杜诗》,并说清嘉道间人陆烜亲见此书,云“此批或尚存天壤,亦未可知”。在梦阳身后,李开先为其作传,曰:“作诗模拟杜子美,而寿算复与之同。”可见其杜甫情结之深。李梦阳的杜甫情结,与其幼时的经历与独特的个性不无关联。 梦阳出生于庆阳安化(今甘肃庆城),其地离蒙古鞑靼部不远,军事形势自来严峻,《明史·宪宗本纪》载:成化年间,“孛罗忽、癿加思兰屡入安边营、花马池,犯固原、宁夏、平凉、临巩、环庆,南至通渭”。据梦阳诗中自述,其出生不久,家人抱着他四处逃难,“是时家难金铁鸣,仓皇抱予走且匿”。在他成长过程中,像这样动荡不安的生活几乎是常态。十岁时,父李正任封丘温和王教授,他才离开边地寓居开封。即便是在弘治后期任职户部时,仍能感受到边地战争,其诗句“昨夜照天传炮火,过河新驻五单于”(《榆林城》),即是对当时情境的真实书写。这样的严酷经历,不免给梦阳的心理带来一定伤痛。 《文心雕龙体性》云:“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作家的个性决定了他起初模习的目标与对象。梦阳生于西北,出仕后屡遭外戚、阉宦及官僚的迫害与挤陷,一生五次下狱,但他性格耿介,不畏权贵,具有士大夫的傲骨与气节,加之他对当时“台阁体”平庸诗风的不满以及立志复古的心愿,因此,其性情极易走近有忧国忧民之心的杜甫,进而从内到外呈现出浓厚的杜甫情结。尤其在创作中,梦阳不遗余力摹习杜诗,提倡学习杜诗的格律法式,并在作品中反复表达自己的忧时之念与济世之志,明姚希孟在其《重刻梦泽集序》中即说:“献吉文沿秦汉,而诗宗少陵。”其学杜诗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他作有不少与杜甫同题之作。 据笔者考察,计有22首,如《岁晏行》《忆昔》《客至》等。题目与杜诗略有异者有9首,如《白马》、作《白马篇》,《秋兴八首》、作《秋怀八首》等。这些同题之作,内容与题材也大同小异。如作于嘉靖初闲居开封时的《秋怀八首》,在形式上显仿《秋兴八首》,具有杜诗情景交融、气象雄阔、首尾相接、空间互通的特点,也体现出诗人强烈的家国情怀,如“女直外连忧不细,急将兵马备辽东”,在担忧东北局势的同时,暗含对朝廷的讽喻。尽管整体艺术效果不如《秋兴》,但其中也有精彩之处,如“天清障塞收禾黍,日落溪山散马群”,写故乡景色;“闻道健儿多战死,暮云羌笛满云中”,写边疆战争,表现出高超的诗歌造诣,体现了深沉的情感与思想。 题材也有效法杜诗者,如咏怀、题画等。尤其题画之作,胡应麟评:“题画自杜诸篇外,唐无继者。王介甫《画虎图》……皆有可观。而骨力变化,远非杜比。惟李献吉、吴伟、林良等六诗,摹写精绝,而豪宕纵横,几欲与杜并驱,真杰思也。”(《诗薮·内篇》卷三)学杜而能别开生面,足见其成就。 万历三十年版《空同集》六十六卷是现存最完备的李梦阳诗文集,其卷十五收录“拟杜体”五言古诗,分“大礼”“边塞”等七类录诗33首。结合其中“效陶体”“效李白体”等情况,这些诗权作游戏文字,但也可管窥见豹,说明其尊杜的一个侧面。另有如七古《弘治甲子……云耳》,乃仿杜甫《同谷七歌》,即是典型的拟杜体。又如作于弘治十八年(1505)的《乙丑除夕追亡写愤五百字》,杨慎评曰:“序事有扛鼎笔力,句法虽与选殊,而与少陵上下矣,必传之作也。”(《李空同诗选》)据其《述愤》诗小序“弘治乙丑年四月作是时坐劾寿宁侯逮诏狱”,以及五月所作《大行皇帝挽诗》三首(为明孝宗而作),此诗专为感愤不幸与悲慨所作,风格沉郁悲壮。 其次,梦阳诗极擅化用杜诗词句。 如“弹剑问所私,何如李金吾”(《送蔡帅备真州》),化用“醉归应犯夜,可怕李金吾”(《陪李金吾花下饮》)。又如,“丹橘黄柑世所珍”(《柑至》),来自“丹橘黄甘此地无”(《寒雨朝行视园树》);“二仪高下皇舆建,三极西南玉玺来”(《灵武台》),本之“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又作此奉卫王》)。宋代以后诗歌化用杜诗现象十分普遍,梦阳显得尤为突出。梦阳生平创作了2000多首诗,其中化用杜句者几近四分之一。 梦阳在形式技巧上学杜,深得杜诗章法之妙。《明史·李梦阳传》:“华州王维桢以为七律自杜甫以后,善用顿挫、倒插之法,惟李梦阳一人。”何谓倒插法?沈德潜《说诗睟语》卷上云:“少陵有倒插法,如《送重表侄王砅评事》篇中,上云‘天下乱’云云,次云‘最少年’云云,初不说出某人,而下倒补云:‘秦王时在座,真气惊户牖。’此其法也……又有突接法,如《醉歌行》突接‘春光澹沲秦东亭’,《简薛州醉歌》突接‘气酣日落西风来’,上写情将尽未尽,忽入写景,激壮苍凉,神色俱王。皆此老独开生面处。”如梦阳《专赠林公》一诗,“南伐经年驾北还,丽云迟日蔼燕关”,先写林俊久经战阵与边关奇景,为之造势,后云“新有越裳供雪雉,更闻飞将夺天山”,自然写出人物之威名勋业。此即倒插法。至于突接法,如《逢吉生汴上》诗,首联“汴上相逢俱白头,秦中却忆少时游”,写二人相遇之情,颇有今昔盛衰之感;情语未尽,颔联“烟花楼阁春风日,锦绣山河百二州”,又以景语突接,情真景新,顿觉诗境开阔,诗意排荡,颇得杜诗章法布局之旨。 再次,梦阳认同杜诗的“诗史”意义,其诗歌对当时政治有真实反映。 如《杂诗》《土兵行》《玄明宫行》等,讽喻宦官干政、土兵扰民、皇帝昏庸等社会现象。正德六年至七年,江西各地山民发动民变,梦阳当时正任江西提学副使,亲历其事,倍感痛心,奋笔作《土兵行》,揭露批判土兵对百姓的侵害。《明诗综》卷三十四引孙枝蔚语:“此诗当与杜陵《北征》诗并传。”梦阳对杜诗传统的继承,使得其诗歌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义,也使其作品有了杜诗的风格特点。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即称:“北地最工起手,苍凉沉郁,神乎老杜。” 梦阳学杜取得了成功,受到明清文人称赏,尤其是其七律,被认为最神似杜诗,王世贞称其“雄浑豪丽,深于杜陵”(《艺苑巵言》);沈德潜称其“七言近体开合动荡,不拘故方,准之少陵,几于具体。故当雄视一代”(《明诗别裁集》)。可见其价值与影响。当时批评梦阳者也大有人在,钱谦益即认为其一味模杜,甚少创新。钱氏评其《功德寺》诗:“献吉此诗,仿老杜《玉华》《九成》《桥陵》诸诗而作,仅窜窃其字句耳。”(《列朝诗集》)此说略有偏颇。梦阳曾说:“以我之情,述今之事,尺寸古法,罔袭其辞。”(《驳何氏论文书》)他积极倡导文学应表达鲜明个性和真情实感,表明他并不主张僵化地模拟古人。故其学杜虽有用力过猛处,但在吸收杜诗精华的同时,也能自成一格,将诗歌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王世贞曾总结明人学杜:“国朝习杜者凡数家,华容孙宜得杜肉,东郡谢榛得杜貌……唯梦阳具体而微。”(《艺苑巵言》卷六)“具体而微”出自《孟子章句》,是儒家品评有德者的语词范畴。王氏认为明代学杜者多学其一面,唯梦阳做到“具体而微”。故时人评“盖先生所深嗜而冥契者杜陵,故得其神理而面目随之,实非有意模拟如宋人生吞活剥之说也”(冯梦桢《重刻空同先生集序》)。当为肯綮之语。明清人对梦阳的诗歌创作,总体评价较高,即使是不喜明诗的四库馆臣也不得不说:“平心而论,其诗材力富健,实足以笼罩一时。”(《四库提要》) 作为前七子领袖的李梦阳,取得如此巨大的诗歌成就,无疑与其杜甫情结有着紧密关系,也正因如此,李梦阳才能在引领诗歌回归情感传统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郝润华,系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