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文人交往 季羡林 汤用彤 1946年夏,在德国留学10年的季羡林回到了北平。一天,他去北京大学文学院拜见院长汤用彤先生。 这是季羡林第一次见汤用彤。汤用彤告诉季羡林,他已被聘为北大副教授,令季羡林大喜过望。晚上,汤用彤还设家宴招待季羡林。更令季羡林没有想到的是,过了一个星期,汤用彤忽然告诉季羡林,他已经被聘为北京大学正教授兼新成立的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并且还兼任文科研究所的导师。 当时,季羡林是个30多岁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子,所以他既感到光荣,又感惶恐不安。季羡林到晚年对此依然感慨万千:“我心里最清楚:背后这都出于汤用彤的垂青与提携,说既感且愧,实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我做副教授之短,恐怕是前无古人的,这无疑是北大的新纪录,后来也恐怕没有人打破的。” 这当中虽然得益于陈寅恪的推荐和胡适、傅斯年的认可,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汤用彤的慧眼识珠。他根据季羡林的学术经历和著述成果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断定其为可用之材,堪当大任。 汤用彤在北大图书馆专门为季羡林安排了一间教授研究室,所有要用的资料都从书库中方便提取,又派一位研究生做他的助手。该研究室后来扩展成为沿袭至今的“季老工作室”。 季羡林来北大后,当年下学期一开始就以“学生教授”或“教授学生”的身份,听汤用彤的“魏晋玄学”课程。他说自己是汤先生“班上最忠诚的学生之一,一整年没有缺过一次课,而且每堂课都工整地做听课笔记,巨细不遗”。那一大本笔记,季羡林一直保存完好。他认为自己是汤用彤的“私淑弟子”,了了一个夙愿。 季羡林每每写出新作,都首先送给汤用彤请求指正。他说:“我之所以能写出几篇有点新见解的文章,不能不说出于锡予先生之赐……他的意见,哪怕是片言只语,对我总是大有帮助的。” 汤用彤对季羡林的关怀和帮助,影响和激励着季羡林的一生,也使季羡林成为继汤用彤之后,我国东方学研究的又一位领军人物、国学大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