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孙犁的《白洋淀纪事》

http://www.newdu.com 2021-07-05 文艺报 刘宗武 参加讨论

    关键词:孙犁 《白洋淀纪事》
    
    孙犁
    
    
    1956年,孙犁创作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尚未定稿时就病倒了,之后一直在疗养之中,既不能写作,也不能选编自己的作品,就委托老战友康濯代为选编。康濯是很细心的人,很珍惜孙犁的作品,平时就精心收集、保存了他的部分作品,加上已出过的小集子,很快就选编成书;在与孙犁面议后,就取《荷花淀》《芦花荡》的副标题《白洋淀纪事》作为书名。在孙犁的作品中,并无一篇小说的标题是《白洋淀纪事》。他在延安时原拟以此为副题写成一个系列;由于抗战胜利回到冀中,又有了新的工作,未能继续写下去。康濯编讫《白洋淀纪事》写了《编后说明》,附于书后,详细介绍了该书是如何选编的。此书初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58年4月发行。
    《白洋淀纪事》出版后,获得读者、评论家广泛的好评,谓之好评如潮亦不为过。许多著名作家、评论家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热情、中肯、恰如其分的评论。茅盾在第三次全国文代会上的报告题为《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中说了一段话:“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风云初记》等作品,显示了他的发展的痕迹。他的散文富于抒情性,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文艺评论家滕云对这段精短的话作了极为精微、深入的分析。他说:“在笔者看来,孙犁是一位善于自内而外写时代风云,使时代风云内化、心灵化、生活化的作家,是一位敢于捕捉人的心灵里、生活中的时代精神及时代风云信息,让时代精神及时代风云具现于农民心灵,具现于战火下的田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充盈着人民大众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的小说家。这是十分剀切之论。综观孙犁描写抗战时期敌后人民抗战的小说,一言以蔽之:无不如此。
    《白洋淀纪事》的出版,尤其是对文学青年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许多人熟读它而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早在1950年代,河北、北京、天津的青年学生读了孙犁的《荷花淀》《采蒲台》《嘱咐》《村歌》等小说散文集(皆收入了《白洋淀纪事》),就非常喜爱,对他那充满抒情韵味的语言风格,格外衷情。于是,纷纷学习孙犁、追随孙犁,描写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的新人新事、新的精神风貌。其时,孙犁正在天津日报编辑《文艺周刊》,他们纷纷把稿件投来,孙犁则择优选用,更加鼓舞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后来,孙犁与几位成绩突出者,如刘绍棠、从维熙、房树民和韩映山等有过书信联系,对他们的创作给予评论和指导,使他们成为全国知名的作家。
    
    孙犁对自己的作品有很清醒很理性的认识。他说:“在过去的若干年里,强调政治,我的作品就不行了,也可能就有人批评了;有时强调第二标准,情况就好一点。”(《文学和生活的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孙犁对“政治”有非常透彻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所谓第一标准、第二标准,另作别论。他深信:“文学必须取信于当时,方能传信于后世。如在当代被公认为是诳言,它的寿命是不能长久的。”(孙犁《关于〈荷花淀〉的写作》)
    所以,孙犁对自己的作品是满怀信心、坚定不移的。他说:“‘四人帮’当路的年代,我的书的遭遇如同我的本身。有人也曾劝我把《白洋淀纪事》改一改,我几乎没加思考地拒绝了。如果按照‘四人帮’的立场、观点、方法,还有他们那一套语言,去篡改抗日战争,那不只有背于历史,也有昧于天良。我宁可沉默。”(《在阜平》)字字掷地有声,句句铿锵有力,在文艺凋零的日子,孙犁严正、果敢地捍卫了他所写的反映抗日斗争现实的作品。
    到2017年,仅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白洋淀纪事》就累计印出了459000册。而其他多家出版社也沿用了《白洋淀纪事》这个书名,多次出版发行,印数也很可观。但其内容与中青社的版本是不同的。
    
    在《〈孙犁文集〉自序》中,孙犁说:“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其中也反映了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前进脚步,我的悲欢离合。反映这个时代人民精神风貌的作品,在我的创作中,占绝大部分。其次是反映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的作品,还有根据地生产运动的作品。”孙犁在初中时就写过五六篇小说、剧本,那是习作、少作;真正从事革命文学创作,确是从抗战开始的。
    1939年底、1940年初,在晋察冀通讯社做通讯指导工作的同时,他开始了写作生涯。最早写的是小叙事诗和散文、小说等。1945年5月,在延安创作了小说《荷花淀》《芦花荡》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迄今为读者所喜爱,备受推崇,《荷花淀》一直被选入语文课本中。
    延安是抗战时期党中央所在地,属陕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冀中相距相当遥远了。全面抗战已经七年多,何时结束尚不得知,孙犁已有七个春节没和家人一起过了——没享受“过年”的欢乐,不免产生了思亲之情、思乡之情。这时,从冀中来了一位战友,讲述了两个抗日斗争的小故事,一个是关于地道的,一个是关于水淀的,这不由得触发了孙犁的创作激情,以寄托他对故乡的思念。
    实际上,从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整个八年全面抗战的日子,孙犁一天也没有去过白洋淀。他仅仅于抗战前的1936-1937年,在白洋淀边的同口小学教书一年。但是,当地的民风民俗民情和白洋淀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他也非常钦佩水乡的人民,心灵手巧的妇女织席和淀上渔夫的捕鱼生活。于是他把小说的背景自然就选择了白洋淀,人物则是那里的青年男女。
    文艺创作是一种高强度的精神劳动,不仅要有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经历,还必须“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即作家在构思作品时,要充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受时空的拘囿,“思若泉涌”,在虚实结合中描绘人民群众斗争的生活画面。
    孙犁在《关于〈荷花淀〉的写作》一文中,又说:“农民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是非常强烈的。他们面对的现实是,强敌压境,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妻子儿女,都没有了保障。他们要求保家卫国,他们要求武装抗日。……青年农民,在各个村庄,都成群结队地走上抗日前线。”“农民抗日,完全出于自愿。他们热爱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妻子。他们当兵打仗,正是为了保卫他们。暂时的分别,正是为了将来的团聚。父母妻子也是这样想。”
    最主要的,孙犁还说:“我写出了自己的感情,就是写出了所有离家抗日战士的感情,所有送走自己儿子、丈夫的人们的感情。我表现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每个和我生活经历相同的人,就会受到感动。”
    孙犁描写白洋淀地区的作品,计有小说6篇,散文7篇,后来又写了一个京剧剧本,以及有关文章5篇。(见《琴与箫》)篇目不算多,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它真实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党领导敌后广大人民英勇抗敌的光荣历史。如果说《白洋淀纪事》有压卷之作,那是非《荷花淀》莫属。
    
    孙犁的家乡在河北省安平县,在平汉线(今为京广线)的东侧;但抗战八年,他主要在晋察冀边区(平汉线以西)——阜平、平山一带工作。这一带是号称穷乡僻壤、穷山恶水的山区。在六年多的日子里,仅回家乡一次,住了几个月,最后一年去了延安。
    平原和山地,两处的地理形势不同,人民的生活样式、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各有特点。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抗日斗争的方式也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孙犁在他的作品中,充分地把握了他们的区别,完全从实际生活出发,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鲜活的斗争场面和如闻其声、如睹其面的极富个性的人物。
    孙犁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是《光荣》。故事很简单,卢沟桥事变后,一个国民党败退下来的逃兵,路过他们的家乡,在滹沱河边的芦苇丛中,被两个少男少女夺下了他的枪。少男去当了八路军,少女则在家乡积极生产劳动,带领妇女们做军衣军鞋,支援前线,直到抗战胜利。这是一幅真实而生动的小小画面,永远铭刻在抗战历史的册页之上。
    冀中平原最突出的特色是阡陌纵横、沃野千里、一马平川、坦荡如砥,没有崇山峻岭可作屏障,以掩护抗日军民的活动。但是,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发明了挖地洞——地道,最著名的地道战遗址就在冀中——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冉庄镇(此外,其他地方还有一些地道的遗迹)。孙犁的小说《“藏”》的故事,就是描写村里的“大拿”,为了防御敌人的“扫荡”,在田野里挖了一个很深的大洞。为此,他是天天夜不归宿,早上回家倒头就睡,妻子不知真情,很是怀疑,啧有怨言。后来她终于知道了丈夫的秘密,就给他最大的支持,也更加爱她的丈夫。“她觉得丈夫有这么一个别人赶不上,自己也赶不上的大优点。”1942年,敌人对冀中发动了空前残酷的五一大“扫荡”,女人就在地洞里生下了一个儿子,给他取名叫“藏”。
    冀西山地又是另一番景象。孙犁在散文《在阜平》一文中深情地说:“我非常怀念经历过的那一个时代,生活过的那些村庄,作为伙伴的那些战士和人民。我非常怀念那时走过的路,踏过的石块,越过的小溪。记得那些风雪、泥泞、饥寒、惊扰和胜利的欢乐,同志们兄弟一般的感情。”
    小说《山地回忆》,描写的是山地的女孩子看到在冰天雪地的日子,抗日战士没有袜子穿,就主动地用自己家的布头,给他做了一双袜子,表现了战争年代军民一家,老百姓对抗日军人的关心和爱护。人民对八路军的全力支持,这是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障。
    对这篇作品,孙犁有一段语重心长的话,不应该被忽略了。他说:“《山地回忆》里的女孩子,是很多山地女孩子的化身。当然,我在写她们的时候,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在那可贵的艰苦的岁月里,我和人民建立起来的感情,确是如此。我们的职责,就是如实而又高昂浓重地把这种感情渲染出来。”(《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
    在另一篇小说《吴召儿》里,孙犁更加精彩地描绘了山地的一个英勇果敢、聪明机智的女孩子,她是女自卫队员叫吴召儿。在反“扫荡”时,她为干部和乡亲们当向导,带着他们翻山越岭,爬上一座山的山顶到她的姑姑家。当敌人来搜山时,她让大家都转移了,而她一个人拿着手榴弹去截击敌人。大家都到了安全的地方,听到了她投出的手榴弹的爆炸声。山里的女孩子,在对敌斗争中就是这样的坚强无畏,不怕牺牲,富于斗争精神。
    孙犁总结自己一生的文学创作,他无比真诚地说:“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他们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我的作品,表现了这种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我们愿意看到令人充满希望的东西,春天的花朵,春天的鸟叫,不愿意去接近悲惨的东西。……”“但是我始终相信,我们所追求的文学,它是给我们人民以前途、以希望的,它是要使我们的民族繁荣兴旺的,充满光明的。”(《文学和生活的路》)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以色彩鲜明的画笔描写抗战时期党领导广大的敌后人民,如何与敌人做殊死的斗争。它所描绘的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图,是认识这段历史的生动而形象的教科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