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星期评论》 故纸寻踪 五四运动极大地影响了辛亥革命以后仍在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不断奋斗的一批进步国民党人。他们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重新认识文化建设的意义,创办了《星期评论》《建设》等名噪一时的刊物,对当时汹涌澎湃的新文化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星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情十月革命,研究劳工问题,倡导妇女解放,鼓吹互助思潮,在当时影响极大。 未拆除时的《星期评论》编辑部旧址 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学说 《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该刊共有32篇文章提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约占其文章总数(490篇)的6.5%。在这32篇文章中,共提及马克思216次,恩格斯34次,马克思主义25次。该刊的文章提及马克思5次以上的有9篇,作者是戴季陶、T.T.S.、林云陔和李汉俊,其中戴季陶6篇,T.T.S.、林云陔和李汉俊各一篇。戴季陶先后在15篇文章中提及马克思127次,恩格斯24次,马克思主义22次,是《星期评论》上述说和评论马克思、恩格斯文章篇数最多的人。 《星期评论》比较简略地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活动及其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贡献等。《星期评论》还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学说、劳动价值论、共产主义分配原则、全世界无产者联合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社会发展简史八个方面,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 《星期评论》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介绍并没有突破该刊对自己的两个定位:一个是“社会主义论坛”,另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言论机关”。换言之,《星期评论》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一种、作为新文化新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来介绍的,并没有给予马克思主义特别的关注。这可用数据证明,从篇目上看,该刊提及马克思、恩格斯名字的文章仅占全部篇目的6.5%;从内容上看,介绍和宣传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文字至多4.5万字,约占该刊文字总量的5%。这一结论并未贬低《星期评论》的历史地位,反而揭示了当时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活跃情况。对于当时中国绝大多数激进知识分子而言,马克思主义只是众多社会主义思潮的一种。他们努力探寻中国的出路,通过比较、鉴别,在理论争辩与实践探索中,逐步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评介十月革命和苏俄政权 十月革命是影响二十世纪人类历史的大事变,它不仅改写了俄国的历史,也改写了世界的历史,特别深刻地影响了那些与俄国接壤的落后国家。俄国革命的胜利引起了正在探索中国革命之路的国民党人的极大兴趣。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大众传媒,如上海《民国日报》(包括其副刊《觉悟》)、《星期评论》、《建设》等,热切地报道、评介十月革命和苏俄政权,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一些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打下了思想基础。 《星期评论》中涉及十月革命和苏俄政权的文章多达60多篇,其中21篇集中介绍和讨论了俄国问题。《星期评论》对十月革命和苏俄政权的评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肯定俄国十月革命的正义性、正当性,认为革命是从专制和不平里面“涌现起的怒潮”,是对专制政治和阶级压迫的反抗;第二,高度评价十月革命的历史功绩,称其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亘古未有的大变动”,代表了“二十世纪人类历史的新趋向”;第三,高度称道十月革命后俄国的外交政策,赞扬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是“自有人类以来空前的美举”,主张中俄两国人民联合起来,“为自由而奋斗”;第四,褒扬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两年多的统治,认为苏俄治下有着“充实的社会民主的精神”。 探索中国劳工问题 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的觉醒引起了正在探索中国变革之路的各派力量的关注。《星期评论》是五四运动和“六五”运动的直接产物,劳工问题自然成了该刊“尤其……用力的地方”。《星期评论》从创刊到终刊仅有一年,但先后发表了与劳工问题直接相关的文章达60多篇,这在五四时期的期刊中实属罕见。 在中国劳工问题上,《星期评论》力倡研究的态度,把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充分的数据和资料,真实地了解中国工人的生存状况和中国劳工运动的发展水平,看作谋求解决中国劳工问题的第一步工作。 《星期评论》主张在调查研究、借石他山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解决中国的劳工问题,提出的方法主要有组织工会、工人教育、劳资调和、振兴实业、阶级斗争等。“劳资调和”与“阶级斗争”思想在《星期评论》中是并存的。在前半年(1919年6月—1919年12月),劳资调和的思想重一些,在后半年(1920年1月—1920年6月),阶级斗争的分量多一些。《星期评论》的同人们在向左转向、注重阶级斗争的同时,始终没有完全放弃劳资调和的思想。 介绍和研究劳工问题是《星期评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客观评价《星期评论》的劳工研究,不仅要看到该刊在劳工问题上秉持的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立场,还应该看到当时该刊的许多观点实际上是新文化运动中主张激进变革的左翼阵营的一个共识。该刊重视调查研究,力图把世界大势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为中国找到一条和平解决劳动问题的道路。这一点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值得称道。《星期评论》把自己的主要使命定位在调查和研究中国劳工问题上,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力图把社会问题和劳动问题结合起来,从工会建设、工人教育和工人生活的改良等方面入手,逐步推进中国的劳工运动,这体现了中国知识界在世界大潮下思考中国问题的积极性和慎重性的统一。 倡导女子解放 五四是革命的年代、解放的年代。五四时期,在新文化、新思潮的影响下,女子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星期评论》对这一运动十分关注。1919年7月27日、8月3日,《星期评论》在第8、9两号刊文,专题讨论“女子解放从哪里做起”,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引来了广泛的参与。当时,胡适、胡汉民、廖仲恺、刘大白、沈仲九、戴季陶、沈玄庐、蒨玉、汤苍园、査光佛、朱执信、李汉俊等十余人先后撰文参与讨论,他们互相辩难,互相印证,共同推进了中国女子解放主题的深入。 在一年时间内,《星期评论》发表专门研究女子解放问题的文章35篇。这些文章译介国外女子解放思潮,探讨“中国女子的地位”“女子和共和之关系”“女子解放从哪里做起”等问题,提醒人们要警惕新式女子教育中的贤妻良母主义,打破这个“女子的新监狱”,极大地推进了五四时期的女子解放运动。《星期评论》对“女子解放从哪里做起”这一问题格外关注,集中探讨了“女子解放的主体是谁”“女子解放还是女子神圣”“教育与女子解放”“女子解放与经济独立”“女子解放与改造家庭组织”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五四女子解放思潮及其影响下的女子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女子解放运动第一波的潮头。综观《星期评论》有关女子解放问题的文章,可以看出,五四时期女子解放思潮的勃兴是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紧密联系着的。这一时期女子解放思潮讨论的内容是广泛的、深刻的,对近代中国女子解放实践中的问题观察是敏锐的。 鼓吹互助思潮 五四时期,互助思潮在中国兴盛一时。《星期评论》也是该思潮的助推者。该刊从第36号开始,连续7号(36—42号)刊载徐苏中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国家论》;除了连载克鲁泡特金的作品外,该刊还先后在13篇文章中合计提及克鲁泡特金20次。在《星期评论》中,“互助”一词出现了260次,并10次出现在标题中。《星期评论》同人高度评价克鲁泡特金,沈玄庐将他和勒氏肯(今译为罗斯金)、马克思并列,称其为“大学问家”“先觉”,认为他们发明了“互助”“这种造福世界的主义”。该刊积极支持当时青年学生探索新生活的活动,不仅先后刊登过北京和上海工读互助团的启事,还登过施存统著名的长文《“工读互助团”底实验和教训》。 《星期评论》把互助进化论看作科学的进化公例。该刊对互助思潮的介绍主要集中在“竞争与互助的关系”“互助的好处”“如何建设互助的社会”三个方面。在《星期评论》上,沈玄庐和戴季陶分别从国家与个人关系、同一个共同体内部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角度对竞争与互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识到了竞争与互助是一对矛盾统一体,“要生存,便要竞争;要竞争,便要互助”。在“互助的好处”上,该刊提及的观点主要有:助人即是自助;弱者互助,变成能者、强者;互助是分工的需要,能增进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如何建设互助的社会方面,该刊提及的重要观点有:发掘、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互助资源;明了互助的真义,笃信互助,注重社会教育,把互助变成国民常识;自由组合、试验新生活;脑体劳动者相互合作,共同建设新社会。 五四时期互助思潮兴盛的缘由,除了有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众所周知的原因外,还有社会主义的魅力,互助主义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竞争进化论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以及国际联盟的成立对人们的误导等。正确认识五四时期的互助思潮,不可简单地搬用斯大林所谓“无政府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敌人”的论断,不可因其受无政府主义学说的影响而忽略其探索性、进步性,不可忘记这一思潮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助推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