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文化名家 >

许渊冲与西南联大往事

http://www.newdu.com 2021-09-03 北京晚报 范祥镇 参加讨论

    关键词:西南联大 许渊冲
    
    2021年6月17日,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日前《西南联大求学日记》出版,是目前唯一公开发表的西南联大学生日记。书里记述了许渊冲作为一个联大学生,上课考试、读书思考、从军抗战、交友恋爱等生活点滴,以及与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钱锺书、吴宓、杨振宁等师长同窗的交往。
    百年人生跨越两个世纪
    许渊冲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毕业后前往国外继续学习,回国后,从事文学翻译工作70余年,在《语本》发表翻译作品150部。涵盖英中法等语种。
    1999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提名。2010年,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2014年,被国际译联授予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渊冲的这百年内经历了中国的沧桑,不仅见证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而且还见证了西南联大的历史,中华文脉历经磨难后的发展与传承。在《西南联大求学日记》一书中,展现了许老命运如何与西南联大、民族命运交织。同时,收录了许渊冲先生在联大求学期间(1938~1943)所写的日记。书里记述了他早年从师问道、读书交友乃至思想成长的轨迹,也是目前唯一公开发表的西南联大学生日记。日记内容详实丰富,真实记录他作为一个联大学生,上课考试、读书思考、从军抗战、交友恋爱等生活点滴,以及与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钱锺书、吴宓、杨振宁等师长同窗的交往。
    影响一生的决定
    1921年4月18日,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1932年毕业于南昌实验小学。他的母亲受过教育,擅长绘画,赋予了他爱好文学和追求美的天性。表叔熊式一是翻译家,他将剧目《王宝钏》译成英文,在英国上演时引起轰动,并受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接见,使得年幼的许渊冲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立下了学好英语的志向。他在当地最好的省立南昌二中上学时,英语就已出类拔萃。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侵华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华北及东南大部分地区。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也就在这一年,许渊冲17岁中学毕业,准备填报志愿,报考大学。
    在当时,理科学得好,多向往上海交大;文科学得好,多向往清华、北大。在填报志愿时,许渊冲以清华、北大为目标。可是那时全国大学的名录里却没有清华、北大。多方打听后才知,在1937年9月,抗日战争中为了躲避战火,清华、北大已与南开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
    当时,许渊冲的家庭不算富裕,原本想要报考联大不收学费的师范学院,可是又想到,当时外文系里出过许多人才,如钱锺书、曹禺等,是师范学院没有的优势。于是,在1938年以第7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1938年11月5日,许渊冲得知自己考取了西南联大。然而,由于战火的影响,战事吃紧,许渊冲考虑再三,犹豫道:“取是取了,去不去呢?如去,交通不便,不知要走多久,不知要用多少钱,万一在中途遇到战事或轰炸,又如何办法?或到后交通断绝,经济不能接济,又如何处理?如不去,也不愿老在这儿,也不愿找事,也不好休学,又怎么办?去呢?不去呢?”
    最后,许渊冲的父亲还是借支了三个月的工资,资助许渊冲上大学。就此,17岁的少年辞别了父亲,自江西出发,经湖南,过广西,辗转到了云南昆明,在联大报到。
    许渊冲在求学日记中写道:“这一糊糊涂涂的决定结果对我一生的决定起了重要作用。”
    然而,就是这所在战火中洗礼的大学在短短八年中,就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和100多位两院院士。陈寅恪、傅斯年、钱穆等大师,在这里给大一新生讲课;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在这里教出了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汪曾祺在这里师从闻一多、沈从文,后来成了文学大家,被称作“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在教室里朗读大一英文课本的许国璋、许渊冲、巫宁坤,后来成了著名的英语教育家、翻译家……
    精英汇聚的高校,学术生涯的起点
    1939年1月,许渊冲在昆明报到,开始了在联大外文系的学习生活。
    许渊冲如愿以偿,见到了当时许多位大师级学者:钱锺书、陈福田等教大一英文,朱自清、闻一多等教大一国文,还有皮名举的西洋历史(皮名举,哈佛博士,北大历史系名牌教师,和钱穆先生并称为“钱皮”),数理逻辑专家王宪均的逻辑课,思想家张佛泉的政治课,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许渊冲获得了学术上的启蒙和指引。
    1939年4月5日,许渊冲在日记里用英文写道:“张佛泉先生讲的政治学很有趣味。今天晚上他讲哲学思想中的一元论和多元论。他说一元论看到的是整体,多元论看到的是部分。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存在,部分和整体都是存在的,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正如人并不等于头脑+身体+四肢。”在这段话的启发下,后来做文学翻译的时候,他发现句子并不等于字的总和,这才对翻译的认识进了一步,主张翻译不但要翻译字内之意,还要翻译字外之意。
    在1940年6月28日的日记里,许渊冲还写道:“我问莫(泮芹)先生如何提高写作能力,他要我多读现当代的作品,而我却沉浸在古典文学之中。”
    他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持续了一生,在之后的文学翻译生涯中,许渊冲潜心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名著。在出版的中、英、法文著作一百多部中,中国古典诗词的译本几乎占到一半。与此同时,他所创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既体现了西方文化的求真精神,又观照了中国文化的求美传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炮火下的刚毅坚卓
    在1938年到1941年间,日军频繁轰炸昆明,数次目标为西南联大。在那个动荡与热忱并存的年月,许渊冲和中国最优秀最有骨气的人一起,在破碎山河中学习并守护着中华文脉。
    在这段时间里,许渊冲学习愈发刻苦,万分珍惜这战火中一片宝贵的求学之地。他在一则日记中写道:“日本飞机二三十架轰炸昆明……炸弹就落在我们前后左右,炸出了很多大坑,掀起了大片泥土,铺天盖地压在我们身上,还好我们没有给碎片击中,总算运气。回到新校舍一看,理学院的宿舍炸倒了一间,篮球场上炸出了两个大坑……床上落满了尘土。大难之下没受损失,赶快抓紧时间读书,不要等到炸得读不成了。”
    国家危亡之际,连一方读书的净土都难以寻到。这样的危急存亡之时,更需要读书。许渊冲曾在求学日记中曾记下了老师的教导:“我们既要有爱国的热心,又要有科学救国的决心。”
    1941年飞虎队来华支援,陈纳德组织了美国飞行员、地勤人员、机械师等近300人,来华抗日,短短一年内,摧毁日机约600架,有时一天就能击落日机二十多架。而西南联大所在的昆明,正是飞虎队的大本营。
    “我在西南联大四年级的时候,飞虎队来了。那时不叫飞虎队,叫美国志愿航空队(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简称AVG)。1941年7月4日,陈纳德带AVG来,帮助中国打日本。陈纳德是上校,在美国是上尉退役。他到中国来,提升到上校,有81架飞机,在昆明组成一个大队,他是大队长。但是没有翻译,就公开招考,只招了30多个,不够。81架飞机,每架一个翻译都不够。”据统计,抗战期间,西南联大有834名学生入伍,给飞虎队当翻译,参加远征军和空军。今天,我们还可以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的背面,找到参军学生许渊冲的名字。许渊冲是第二批入选飞虎队做翻译的。
    1942年7月4日,美国援华志愿队解散,重组为美国空军中国特遣队(China Air Force Task,简称CAFT)。许渊冲结束了飞虎队翻译的戎马生活,顺利毕业。并荣获一枚银质飞虎勋章。
    80年后,重现西南联大真实生活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的这五年里(包括一年参军),他几乎每一天都会记日记。《西南联大求学日记》收录了他这五年的点滴记录。
    在这五年的记录里,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意气相投的探讨交流,上课、读书、交友的细碎生活,这些并不是象牙塔里的风花雪月,而是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朝气与志气。
    许渊冲在求学日记里写到了对未来的憧憬:“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领先世界,落后只是最近一两百年的事。如能发愤图强,恢复光荣文化传统,发扬科学创造精神,急起直追,迎头赶上,要和西方并驾齐驱,恐怕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