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孕育文化新产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推进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利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新时期民族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经验,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黔东南州雷山县长丰村围绕百余年传统土陶文化,大力发展土陶产业,促进乡村旅游,实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表现突出。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雷公山深处,山多地少。长丰村位于雷山县丹江镇,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村民以苗、汉族为主,兼有水、侗、布依、瑶、壮、佤等民族,有陆、罗、皮、龙、金、潘、蒙、吴等17个姓氏,共160户720人,各族人民和谐共处,形成了民族大团结的村寨。长丰村因盛产土陶而远近闻名,制陶历史已超过半个世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帮扶下,长丰村依托特色优势传统土陶产业,以促进乡村旅游为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使少数民族山乡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为周边其他民族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范例。 借“复古”消费之风,拓宽土陶手艺发展新路 长丰村前身为长丰堡,是清雍乾时期“改土归流”后在今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安屯设堡的十二堡1之一。长丰村背靠青山而居,山上树木葱郁,房屋为木质瓦顶建筑间有砖房,呈块状聚落。历史上因耕地十分有限,为更好地维持生存,早在清末,村里多数人家利用当地盛产白增泥的自然资源优势,生产土碗坛罐等生活日用品作为主要副业,世代沿袭着古老的制陶技艺。长丰村生产的陶瓷质地细腻、光泽照人,广受消费者的青睐。土陶制品在邻近地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远销到黔南、黔西、遵义、贵阳、桂北等地。然而,在本世纪初,受新科技新材料、大工业的冲击和挤压,传统土陶工艺面临生存的挑战,生产渐趋衰落。为谋求生活,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或改行从事建筑业,坚持土陶生产的人家日益减少。伴随赖以维生的土陶业的滑坡,当地村民的生活更加贫困。 近年来,伴随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开展,当地政府积极探索,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业。民族土陶产品以其多元共生、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日渐受到游客的欢迎,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又为保护、传承、发扬和创新民族文化产业拓宽了发展之路。为应对旅游市场需求,长丰土陶产品类型发生了变化,从前销往本地或周边农村的大件缸坛罐生产有所减少,小件土陶器增加了,如日常使用的成套餐具、茶具、酒具等,吸引省内外客商成批量订制,每件产品价格比传统产品高出2倍左右。民族土陶产品凝结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内涵,也具有一定纪念收藏价值,也是馈赠亲友的礼品,在旅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随着外来游客的增多,苗家乐的兴起,带动了土陶生产的发展和土陶产业的振兴,特别是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长丰村生产的各种规格土碗、酒具、茶壶、盛具等供不应求,使传统土陶产业面临发展新契机。旅游引领土陶产业的崛起无疑给受贫困困扰的长丰村村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培育协作机制,助推民族传统资源产业化 面对文化旅游业带来的新发展契机,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土陶产业发展,积极申报非遗,2015年长丰土陶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县政府分配长丰村扶持项目资金100万元,用于全村土陶发展。这些扶持政策为发展传统土陶工艺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地政府还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增强产业转型发展能力。 近年来,长丰村成立了“雷山县长丰土陶协会”、“雷山县长丰众旺土陶工艺专业合作社”组织等,主要经营、实施土陶产品研发,在壮大村集体土陶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进土陶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的中流砥柱。长丰村土陶协会会长陆带书说:“近年来县里很重视和大力扶持制陶业,土陶协会在引导村民以市场为导向,在调整产品生产和赢得市场中发挥引领作用。”在这些组织的带领下,长丰村民积极作为,自觉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民族手工艺品以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 除县域内协作机制外,当地院校也在长丰研发土陶产品中发挥了一定作用。长丰陶户积极主动与当地院校共同研发和创新土陶产品艺术设计,以提高技艺水平。村子中一位年近七旬的龙姓苗族土陶瓷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与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签订了协议,就互认挂牌、实训基地建设合作、互派挂职交流合作、产学研合作方面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在与院校合作过程中,他制作的很多富有民族传统内涵的工艺美术品在省里展出,备受青睐,这位土陶能手在其作坊里陈设了琳琅满目的自制陶艺文创产品,繁复各式的花瓶、茶叶罐套装、苗族祖先蚩尤“头有角”形象,栩栩如生的陶塑系列等,几乎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打卡景点,时常有来客参观、考察和购买。这些传统手工艺品因其独特淳朴的图案装饰如飞鸟走兽、蝶虫蛙鱼等蕴含民族文化内涵,制作过程耗时较长,价格远高于普通日用品,但在市场上仍然供不应求,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在雷山西江苗寨旅游景区、丹寨万达广场、凯里一些市场上都可以看到有销售长丰土陶产品。传统土陶工艺产业因旅游市场需求的扩大而得以可持续发展,村民已深刻体验到传统土陶给他们带来的实在收益和幸福感。 在“全域旅游化、全县景区化”的发展战略背景之下,以政府引导、苗学研究会组织、群众参与的方式,深入推进生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举办了苗年万人非遗展示巡游。土陶瓷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长丰村民代表也参与到了巡游方阵的队伍中,同时搭建展销平台,长丰村民乐此不疲地展销自制土陶手工艺品,在铜鼓广场、木鼓广场,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感受民族土陶产品的文化盛宴。苗年文化节期间还举办了土陶工艺品制作大赛活动,民间手工艺人在活动中彰显其能,获奖者受当地政府资助到贵阳、杭州等地考察学习和展销商品,以扩大其审美和视野、创新产品设计思路、理念,促进土陶工艺产业新发展。土陶产品巡游展销是非遗活态传承保护的实践,地方土陶手工艺品知名度日渐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始显现,在喜庆的节日氛围里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 产业扶贫精准施策,助力各族村民脱贫致富 长丰村兼具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高度复合和不易复制的优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通过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较为迅速,不断衍生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土陶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村容寨貌环境明显改善,村民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提升,收入逐年提高,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至2018年间,脱贫40户共计177人,脱贫比例达90.9%,2019年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14%。其中,通过发展生产就业脱贫31户136人,占比77.5%。村内脱贫户收入来源主要是土陶生产加工销售、务工就业、转移性收入等。2 传统土陶产业的转型发展在助力长丰村民脱贫增收中发挥关键作用。土陶+旅游的扶贫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从动力、保障和支持的政策顶层设计,努力形成文化与旅游的合作机制,由面向统一市场的管理模式,到产业规划、资源整合,充分发挥主体的市场运行机制都展现了多元化融合方式,有效地将文化与旅游资源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帮助群众脱贫增收。六十多岁的罗村支书说:“我们村田土太少,主要就是靠土陶维持生活,土陶业是除了祖宗之外最重要的东西,因为它可以直接解决我们的家庭生计问题。”3一位陆姓村民也谈到,“现在土陶生意很好呢,订单接连不断,我做的这些土碗和酒坛都是凯里、丹寨、都匀、黔西老板订购的,春节前要交货。我们加紧生产,还生产不快,只怕不能按期交货给他。我们家两个人农闲时做土陶,近几年来土陶业兴盛了,不愁没有订单和销路问题,一年最起码生产土碗2到3万件(其他器物如坛罐、酒具、茶具等按价格折算),年毛收入七八万,减去成本(木柴、釉料、运输人工费、损坏),大概拿到利润四万元以上。土陶产业振兴了,我们的生活也越过越好了。”4这是长丰近年来土陶生产兴盛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全村年产各种陶器千万件左右,土陶产业年产值达约200万元,每年上百万件产品远销广州、深圳、上海等大城市。村里也开始配套发展农村电商、农家乐、民宿等新业态,创造了更多在地就业机会,直接有效地帮助了村民脱贫增收。传统土陶产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切实让当地村民获得实在利益,激发了村民减贫脱贫、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土陶产业的崛起,留住了更多的村民,使乡村重现生机和活力。 历史上长丰汉族屯民传承了土陶技艺,在长期互动交往中成为各族村民掌握的生计方式,如今传统土陶工艺产业的崛起在长丰各族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近年来,崎岖大山小村的村民们通过一系列运作,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推动传统土陶优势特色产业创新性发展,带动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成为群众增收脱贫的依托资源。长丰村的发展实践体现了村民积极参与传统土陶工艺产业的活态传承,以文化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战更好、更快地圆满收官。长丰村脱贫的成功实践说明,传统特色工艺产业是民族地区脱贫发展大有可为的路径所在,这既需要政府的引导,加强宣传、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也需要以市场为方向标不断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振兴乡村建设。 注释: 1.丹江厅十二堡为肇泰堡、治安堡、长丰堡、红屯堡、羊常堡、南屏堡、培墉堡、连城堡、震威堡、北建堡、望丰堡、抚运堡。 2.参见长丰村2019年脱贫攻坚材料。 3.讲述者:LHH,男,65岁,长丰村支部书记,访谈实录:2019年7月24日在村委会。 4.讲述者:LJT,男,58岁,长丰村村民,访谈实录:2019年7月25日在长丰土陶作坊。 【本文为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南地区多民族共居村落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实践研究”(编号:20AMZ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