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乌兰夫:一生致力于发展和繁荣民族教育事业

http://www.newdu.com 2021-09-08 未知 王绍东 参加讨论

    在乌兰夫的一生中,始终把培养人才和发展民族教育放在重要地位,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干部群众的觉悟和素质,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向前发展。和平建设时期如此,战争年代也是如此。乌兰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理论与实践,不仅在内蒙古地区留下了成功的范例,促进了中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也给我们留下了可资借鉴的珍贵经验。
    一、战争年代,创办军政学院培养民族干部,为革命胜利做准备
    乌兰夫于1929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后,回国进行革命活动,面对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乌兰夫感受到,缺乏民族干部和有文化、有觉悟的人才是导致工作开展困难重重的重要因素。他一边身体力行地对青少年进行革命启蒙,一边千方百计地组织动员一批又一批内蒙古各族青年到延安、到莫斯科和外蒙古接受革命教育。这些人迅速成长为内蒙古地区的革命骨干,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1939年,乌兰夫在担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蒙旗独立旅改编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师代理政治部主任期间,开办了军政干部学校。1941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第一所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高等学校——延安民族学院。从内蒙古调到延安的乌兰夫,直接参与了学校的筹建工作,并担任了教育处处长。他亲自给学生讲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方面的课程,培养学员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鼓励他们成为优秀的民族工作干部和民族工作者。该院培养了蒙、回、藏、苗、彝、汉等民族的学员300余名,许多学员后来成为内蒙古、西藏、青海、宁夏、甘肃等民族地区的重要领导干部,为民族地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抗战胜利后,内蒙古地区的形势迅速发展,部队人员的构成极为复杂,有农民、牧民、青年学生、蒙古上层人员、旧军队人员等,这些人员的思想认识与诉求差异很大,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面临极大困难。为了增强部队的团结,统一思想,乌兰夫通过创办军政学院的方式来培养和教育干部。1945年,内蒙古军政学院在张家口成立,乌兰夫兼任院长。第二年,在赤峰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学院,他仍亲自兼任院长。到1947年,内蒙古工委决定成立内蒙古军政大学,以王爷庙内蒙古军政干部学校为基础成立军政大学第一院,以培养在职干部为主;在齐齐哈尔成立军政大学第二院,以培养新干部为主。乌兰夫任校长兼政委,并亲自出席了两个分院的开学典礼。在第二学院的开学典礼上,乌兰夫指出:“开办内蒙古军政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大批革命干部,以便推进民族解放事业与民主建设事业,使我们内蒙古各民族人民得到真正彻底的解放。” 1948年9月,内蒙古党校在乌兰浩特创办,乌兰夫仍然兼任校长。乌兰夫极为重视这些院校的建设,他亲自授课,鼓励学员努力学习,回到工作岗位后,把学习的理论变为行动,把学校的好作风带到各地区去。通过在部队中创办军政学院,提高了干部的思想觉悟和军事素质,消除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出身的蒙古族干部之间以及蒙古族干部与汉族干部之间的思想隔阂。通过干部影响战士,大家共同为蒙古民族及内蒙古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团结奋斗。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早于新中国成立,乌兰夫创办的各类军政干部学院培养的学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自治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干部和人才基础。
    二、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初期,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体系,重视发展民族教育
    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面临着众多的工作任务,农村的土地改革、牧区的民主改革、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击退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解放国民党占领区、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千头万绪,百废待兴。由于近代中国政局动荡、战乱频仍,同时很多蒙古族封建王公对新式教育抱有排斥态度等因素,使内蒙古地区的教育发展极为落后,具体表现为学校数量少、学生人数少、教学设备差和教学质量低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乌兰夫把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民族教育放在突出地位。《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明确规定:“普及国民教育,增设学校,开办内蒙古军政大学及各种技术学校,培养人才,推广蒙文报纸及书籍,研究蒙古历史,蒙古学校普及蒙文教科书,发展蒙古文化。”根据内蒙古的具体情况,1948年1月,乌兰夫提出:“开办各种工作训练班,大批培养工、农、牧民与青年知识分子干部。各盟旗要办好一所中学,提倡以民办公助方式在乡村普遍建立小学。”通过在农村牧区创办中小学校,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通过创办夜校、扫盲班、干部轮训班、速成中学、速成高小和文化补习班、干部学校、干部脱产学习班等多种方式,满足干部群众学习知识,提高文化水平的要求。
    解放前的内蒙古,教育发展极为落后,文盲占人口的90%,缺乏基本的基础教育体系。经过了十年的建设发展,“1956年全区小学9345所,在校生86万多人,全区中学37所,在校生6万余人。自治区政府成立之前没有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1956年全区共有中等专业学校18所,在校生9628名,高等学校3所,在校生2348名。1957年,内蒙古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34%,当年全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平均为26.8%。到1965年,内蒙古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全区有小学3,4477所,学生209,774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83%。全区普通中学发展到332所,在校生17,8070人。经过持续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的教育事业初步摆脱了薄弱落后的面貌,走在了全国各民族地区的前列。
    自治区成立后,内蒙古出现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欣欣向荣景象,各项工作的发展位于全国民族自治地区的前列,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乌兰夫注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民族人才的努力是息息相关的。
    三、在内蒙古和全国建立民族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各民族高层次人才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边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基础极为薄弱,到1952年,仍然没有一所正规的高等院校,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建设事业的发展。对此,乌兰夫果断决策,建立和完善内蒙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乌兰夫认为:对于内蒙古来说,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是提高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发展生产,当务之急是培养教育、畜牧和卫生人才。1952年5月,内蒙古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高等院校——内蒙古师范学院成立了。1952年11月和1956年5月,又分别创办了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和内蒙古医学院。这3所高校的成立,适应了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自治区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建设人才。可以看出,乌兰夫对提高内蒙古的教育水平,解决各族人民身体健康问题,发展牧业生产的重视和关切。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在内蒙古建立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积极培养本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在自治区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1955年初,乌兰夫向国务院高教部提出创办内蒙古大学的申请。1956年,由于经济的“马鞍型”发展,高教部原准备决定在全国各地创建的十几所高校一起下马,内蒙古大学也在其中。乌兰夫向周恩来总理请示后,总理明确表示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并要求高教部调配干部和师资支援内蒙古大学建设。1957年10月14日,内蒙古大学正式成立,乌兰夫兼任校长。内蒙古大学是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对全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事业起到了模范带动作用。1958年至1960年期间,内蒙古工学院、内蒙古林学院和内蒙古财经学院相继成立。这一时期,各盟市也陆续创办了一批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医学专科学校等。至此,内蒙古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乌兰夫竭力推进全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推举为政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0年4月,在政务院会议上郑重提出创办民族学院,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建议,并得到了党中央、政务院的重视。同年11月,政务院第六十次会议上,批准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决定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并在西北、西南、中南各成立中央民族学院分院一处,必要时还可增设。1950年6月,乌兰夫被任命为中央民族学院首任院长。多年来,中央民族学院为全国50多个民族及世界多个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成为我国民族教育的中心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族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破坏。粉碎“四人帮”后,乌兰夫积极呼吁和主张:“原有的民族院校,凡是没有恢复的,都要尽快恢复,并应根据需要和可能,适当增设民族院校。”他还强调:“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我们要采取得力措施,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关键是办好各级各类院校。”乌兰夫要求:“民族院校应着重招收边远地区和文化教育落后地区的山区、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原则上应仍分配回原地区工作。”乌兰夫的这些讲话精神,对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乌兰夫主张,在民族地区创办高等学校,一定要把办学质量放在首位。在创办中央民族学院、内蒙古师范学院、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内蒙古大学等高校时,都积极组织协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并得到了国家高教部和国内知名院校的大力支持,使这些院校从创办伊始就建立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之上。在担任内蒙古大学校长的12年里,乌兰夫始终主张要把内蒙古大学办成“小而精”的高水平院校。为此,他请来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生物学家李继侗教授、北京大学著名语言学家张清常教授,蒙古语言学专家清格尔泰先生、著名蒙古史专家韩儒林教授等一批知名学者。为了保证蒙古语言文学系的师资质量和教学水平,还从蒙古人民共和国聘请专家到学校任教。乌兰夫主张,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既要遵循一般高等院校的办学规律,也要坚持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为民族进步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些思想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无论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还是和平建设的年代,乌兰夫同志都把发展民族教育、培养各类人才放在重要地位。他一生始终在关心、支持和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关注人的成长、人的发展、人的提高,这不仅包含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途径、方式”,也包含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构建民族平等、团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目标,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深厚的人文情怀,这也是乌兰夫能够做好各项工作,深受各族人民爱戴和尊重的原因所在。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民族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