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主旋律精神的承接之外,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渐探索出极具风格化的美学表达新方式,大量优秀的独立电影人开始在国内外影坛展露锋芒,少数民族母语电影已然成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主流。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十七年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出品达47部,涉及18个民族。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侧重直接传达国家意识和民族政策,涉及多重主题。其中,最主要的便是表现在党的领导下,少数民族推翻阶级压迫,实现民族解放。如李俊导演的《农奴》(1963)通过西藏农奴强巴世代为奴悲惨命运的终结,歌颂解放军入藏后推翻封建农奴制度,将藏族人民从水深火热的黑暗现实中解救出来的光辉历史。《内蒙人民的胜利》(原名《内蒙春光》)(1951)、《金银滩》(1953)、《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等影片,在民族解放主题中增设惊险刺激的反特情节,展现了少数民族同胞在解放军帮助下团结起来,共同迎来解放和新生的光明前景。《摩雅泰》(1960)、《景颇姑娘》(1965),则在民主改革背景下揭露了封建迷信的罪恶,在传达民族解放主旨的同时,展示了少数民族妇女的解放问题,刻画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女性形象。 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还着眼于新中国建设的需要,紧扣时代主题,表现在党的支持下少数民族同胞齐心协力建设新中国的繁荣景象。例如,电影《草原上的人们》(1953)、《闽江橘子红》(1956)、《绿洲凯歌》(1959),均以各族同胞满怀热情投身于国家和家乡建设事业的光荣历史,来展现人们对美好新生活的积极追求。《五朵金花》(1959)、《刘三姐》(1960)、《阿诗玛》(1964)等影片,在对封建剥削者的鞭挞中,颂扬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乐观善良的美好品质,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思想解放深入人心,中国电影在电影语言现代化观念的语境中进行新的探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得到了蓬勃发展,类型表达也更加丰富多元。新时期的电影创作虽仍聚焦于党的领导下各族同胞积极投身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但在叙述方式上转以微小叙事展现时代命题,民族地区崭新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成为电影表达的重心。同时,在电影空间叙事上,通过对少数民族党员和返乡知识青年的人物形象塑造,实现党的形象与国家政策在地化表达。如《幸福之歌》(1981)、《叶赫娜》(1982)、《相约在凤尾竹下》(1984)等影片,在男女青年的爱情叙述中传达了人们主动建设美丽家乡、争做边疆新主人的美好意愿。这一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还兼顾文化反思与人的解放的命题。如电影《青春祭》(1985)、《猎场扎撒》(1984)、《盗马贼》(1986)等,以极具探索意义的叙事风格与影像表达,对社会历史、道德伦理等进行反思,突出了人们自主意识的觉醒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更加注重对不同民族地区独特文化的展示,通过对民族服饰、民族歌舞及民族景观的影像再现,展示各具魅力的民族风情,如《喜鹊岭茶歌》(1982)和《相约在凤尾竹下》(1984)对畲、傣两族青年在党的带领下努力学习科教知识,积极投身家乡建设的讲述中,再现了流丽清新的傣族风光与多姿多彩的畲族歌舞,极具审美价值。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迎来了新的创作高潮,出现了以《东归英雄传》(1993)、《悲情布鲁克》(1995)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998)为代表的赛夫、麦丽丝的草原系列。与同类型题材专注于中国当代史的叙述不同,这一系列电影开拓草原叙事的表达范围,专注于恢宏场面,将家国情怀、民族信仰融于对草原历史的追忆中,并以极具造型意识的动作美学来展现亘古不变、勇猛雄伟的草原精神,也为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打开了新的思路。 进入21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主流叙述中紧贴时代风潮,同时党中央加大了对少数民族电影的扶持力度。在党和国家政策推动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方面延续着以往的主题表达,表现少数民族同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活变迁。如《十八洞村》(2017)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为叙事背景,讲述了湘西村落“十八洞村”村民的脱贫故事;《远去的牧歌》(2018)在记录哈萨克族牧民四十年生活变迁中,展现了国家扶贫政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下,牧民从对定居政策的抵触到顺应时代变化,从转场迁徙中稳定下来的过程,传达出时代变迁中现代与传统交替的历史必然性。《天上草原》(2002)、《滚拉拉的枪》(2008)、《远去的牧歌》(2018)等影片,则以不同视角刻画了少数民族面对现代社会快速转型时的复杂心理,以细腻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表达了对民族精神与信仰的坚守。 在对主旋律精神的承接之外,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渐探索出极具风格化的美学表达新方式,大量优秀的独立电影人开始在国内外影坛展露锋芒,少数民族母语电影已然成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主流。近年来颇受关注的藏语电影,如《冈仁波齐》(2017)、《阿拉姜色》(2018)、《气球》(2019)等,均采用非职业演员与母语对白,以近乎“私纪录片”的影像形式呈现本土视角下的藏地文化和精神气质,从内容与形式上构建了个人化的表意风格,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回望历史,在党的领导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真正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与民族叙事的有机融合,同时在商业与艺术的平衡中不断创新,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打造电影强国贡献了特有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