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http://www.newdu.com 2021-09-28 未知 齐泽垚 参加讨论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一年来学界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进行了深入思考,产生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更好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特简要梳理如下。
    
    领航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芒和理论光辉的纲领性文献
    马克思与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研究工作,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入论述,对历史研究工作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服务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系统地阐述考古学的意义、价值并提出明确要求,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2020年10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会议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传达,随后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所和一线田野工作者也组织学习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撰文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义,对做好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更好认识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遵循,是新时代我国考古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首次系统阐述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时代价值、理论方向和实践目标,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是新时代发展中国考古事业的纲领性文献,是中国考古事业不断繁荣进步的行动指南,在中国考古事业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2020年9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考古中的中华文明》专栏,针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考古学阐释”“考古发掘研究所揭示中华文明的基因特质”“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等前沿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学界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和自身的学术研究专长,深刻阐明了“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极其丰富生动而又合乎逻辑的接续和发展。中国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分不开的。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只有了解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才能科学地认知和理解当今的中国。”
    施一墨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文中指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论述,在系统梳理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建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研究与历史学习的一系列贯通中外、纵横古今、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话语精美的重要论述基础上,深刻阐明“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提出“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并得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的结论,指出“历史具有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激励人民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的巨大作用”。
    各级考古文博单位相继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的高潮。王巍、赵辉、陈星灿、顾玉才、朱岩石、闫亚林、孙庆伟、王光尧、白云翔、朱泓、刘斌、孙英民等考古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在不同的场合、以各种渠道和方式发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体会。专家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考古事业前所未有的重视,凸显了考古学的重要性,肯定了几代考古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的工作成果,振奋人心。当今的考古学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从历史发展逻辑、学科发展的逻辑、学术研究逻辑出发,充分运用唯物史观来总结和认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和内涵,认识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认真学习、系统思考考古学的成就及其对国家发展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加强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考古学的学理支撑,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突出特色、做出风格、呈现气派
    新时代中国考古学大有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与时代共进步,有着旺盛生命力。”要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必须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作为中国未来考古学建设同一目标设定下的三个不同维度,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未来中国考古学建设的前进方向。
    中国考古学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虽说中国近现代考古学是从西方引入的,并且在其后的学科发展过程中和西方考古学界有着密切的交流,但中国考古学却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韩建业教授指出,中国考古学具有与史学结合紧密、具有坚实的谱系类型学基础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这三个特点。他认为,“未来的中国考古学会有更多重大考古发现,会更加‘理论多元化、方法系统化、技术国际化’,会更强化多学科合作,会有更宏大清晰的国际视野,会产生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研究员同样以“百年中国考古学史”为切入点,思考解读中国特色考古学的阐释路径。他从“考古学与文献史学的结合”“形成于民族存亡关头的中国考古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考古学”“佐证中华文明国家认同与家国同构文化基因”四个维度阐释了中国特色考古学的四个显著特点。在刘庆柱先生看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是百年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必然,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历史学优秀传统发展的必然”。
    中国历史悠久,历史典籍丰富,丰富的历史典籍是中华先民留给我们的一份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研究中华文明史重要的文献基础,“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做好考古学研究同样“要吸收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将考古学归入广义历史科学,是因为考古学与历史学在研究目标上存在难以分割的密切关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凤瀚认为,中国考古学在学科归属与研究目标上展现出与历史学紧密结合的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努力多学科交叉融通、多元发展。考古学与历史学的紧密关联,不但没有破坏中国考古学的“纯洁性”,反而是中国考古学显著特色之所在。
    “中国特色的考古学不是指某一种特色,而是指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综合特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驽从学科的角度对世界上存在的不同的考古学体系——“人类学的考古学”“历史学的考古学”和“考古学的考古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不同的考古学学科体系在不同国度占据主流地位与其所在国不同的国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考古不可能脱离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的特质及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和历史传说,中国特色的考古带有鲜明的“历史的考古学”的特质。在解析中国考古特色基础上,何驽进一步认为,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中国考古学话语体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中,则亟须“将中国历史考古的话语体系同世界历史考古话语体系有机地编织为一体,并发挥主旋律重要作用,力图表达世界多样性文明与历史的互动、互融、互鉴和互利”,而这些正是中国考古学的风格与气派所在。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开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建设新局面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坚定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者,十分重视考古学的价值,对于人类起源、国家起源、社会发展形态等十分关注。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既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理论论著,也是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事物存在广泛的密切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是决定因素,与之相联系的外部因素则起到了多样化的促进作用,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考古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考古学以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具有一定特征的物质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的,它往往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虽说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文化遗存,但考古学研究更重要的是关注物质文化遗存背后的创造者以及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科学的规律性认知,以更好地认知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在考古学研究中,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农业起源等经典论题的探讨涉及到经济、环境、生态、技术等多层面不同性质的要素,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考古学研究过程中,既要分析单一的考古现象,又要将不同的考古遗存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分析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弄明白各个文明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推动事物发展进步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由“物”到“人”到“社会”的考古科学的研究模式,就是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相关的考古发掘信息有机融合串联,并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对考古学研究的影响不仅在中国的考古学界,而且从世界范围看,一些西方著名的考古学家(如柴尔德)的研究都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于考古学研究的影响可见一斑。
    20世纪20年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的考古学家(如郭沫若、尹达、夏鼐、苏秉琦、石兴邦、严文明等)在实际考古学研究中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实际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学术研究成就,极大推进了中华文明研究。夏鼐在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后,反复要求“一个为历史科学服务的考古工作者,更应该深入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加以掌握,以便应用到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去”,考古“要阐明古代社会发展过程的规律而进行考古研究工作”。尹达在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讲演时提出,要“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考古学体系”。苏秉琦认为“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从考古学基础理论出发,进行大量的田野考古工作和综合研究”,才有可能揭开中华民族形成这个几千年来的难解之谜。刘庆柱最近撰文总结说:“新中国考古学正是在郭沫若、尹达、夏鼐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引领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经过七十多年的努力使中国考古学跻身世界考古学的前沿,成为世界上的考古大国,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特色考古学,这是造就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考古学的根本基础。”
    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极为密切。考古学的诞生得益于地质学和人类学的进步,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考古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理论也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进行着积极的变革,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气候考古、天文考古等不同的考古学研究门类越来越多,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也愈加多样。但是,无论手段和方法怎样改变,考古学透物见人、服务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根本宗旨不会改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建设新局面,是未来中国考古学前进之路上最鲜亮的底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求是》,2020年,第23期。
    2.谢伏瞻:《新时代我国考古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南》,《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17日,第2版。
    3.高翔:《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阐扬中华历史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17日,第2版。
    4.陈星灿:《考古发现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17日,第2版。
    5.刘庆柱:《中国特色考古学解读:百年中国考古学史之思考》,《考古学报》2021年,第2期。
    6.王巍:《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红旗文稿》,2020年,第23期。
    7.朱凤瀚:《关于中国特色考古学的几点思考》,《历史研究》, 2021年,第1期。
    8.施劲松:《历史节点上的中国考古学》,《考古》,2021年,第4期。
    9.陈胜前:《建设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历史研究》, 2021年,第1期。
    10.韩建业:《中国特色考古学的主要内容》,《考古》2021年,第4期。
    11.何驽:《中国考古学的特色、风格与气派》,《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9日,第5版。
    12.张旭:《中国考古学: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29日,第8版。
    13.《中国历史研究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京召开》,http://www.cssn.cn/zx/bwyc/202010/t20201021_5197822.shtml
    14.《中国考古学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http://www.ncha.gov.cn/art/2020/10/26/art_722_163868.html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