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顾国华与《文坛杂忆》

http://www.newdu.com 2021-10-09 藏书报 韦泱 参加讨论

    关键词:《文坛杂忆》 顾国华
    乍浦采风。一路走在古镇小巷,汤山海堤,看到古炮台的旧迹,小渔村的纯朴,我就感到这一切似曾相识。是的,多年前,有一位当地的老人,陪我来走过一遭。他,就是顾国华老先生。说老,只是看上去老,其实并不算老,那年他大约还不满七十,我五十左右。在我眼里,他已然像个老人。一口浙江乍浦乡音,一身布衣,还有点灰脱,脸上留着稀疏的胡子, 一派不事修饰的样子,颇像个老农。
    于是,在采风间隙,我询当地作家,顾先生如何了?作家年纪虽轻,却回说顾先生是知道的,现在大概在养老院了吧。于是,我默然。疫情当前,是不宜打扰的。
    虽这样想,顾先生的形象,在头脑里仍挥之不去。我不知道是怎么结识他的。可能是上海哪个文化老人介绍的吧,反正就糊里糊涂认识他了。那时,他自办《文坛杂忆》已好几年,说早期的已不存,出新的就不忘给我寄上一册。我看上面毛笔字是蝇头小楷,以魏碑体抄写,就说此人字不错,有弘一遗味。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没过几个月,他就寄来许士中先生的条幅。欣赏这样的墨宝,我连许先生都没见过一面,连道谢一声的机会也没搭上。
    顾先生说上海是大城市,文化人多,每年都会来,看看那些老先生。一次,他打电话告我,说在上海了。我说我来见你。傍晚,我就到了福州路旁,一条叫平望街的小弄,一家不起眼的小旅馆。我沿扶梯爬上三楼,很窄小很简陋的小单间。他说,每次来上海,都住在这里,就熟悉了,交通、吃饭都方便。我说是的,除了住宿便宜,其他都好。他笑笑。我说走吧,去吃个便饭。两人就边走边聊,慢慢从平望街朝南,拐到广东路,在老字号“德兴馆”坐下,点了几样本帮菜,喝了一点啤酒。于我,也是尽地主之谊吧。他带来了新编的《人生感悟与长寿感言》,也是老人们的短文汇编。还带来了乍浦特产鱼干、虲米什么的。他说,这次去看看周退密、丰一吟、田遨等。
    后来,就经常通电话。他多次讲,有空来乍浦走走,家常便饭总是有的。得空我就去了,与两个文友,驱车去看他的收藏。他家不难找,到乍浦镇,找食品站即可,他家就在旁边。所以,每次寄信,他只让我寄往乍浦食品站。我说没路没门牌号,能寄到吗?他说没问题的。果然每次都安全寄达。后来我知道,这是他的单位,直到退休。他的老伴患帕金森病已有二十多年,天天服药,常年需他照顾,子女都不在身边。两居室的居处,家里几无像样的家具。陈旧,杂乱,可见他的生活质量如此。唯见一摞摞书报杂志和大小纸袋,散放各处。临走时,他边走边指着过道上的一间储藏室,说这里也堆满了。果然全是纸板箱。他说,这些都是文稿,还有六千多封来信,很是头痛。希望能给它们找一个归宿,被集中收藏,不要打散。后来,他编了一个书画藏目寄我,大约一百五六十件,询问值多少钱?我回说,文人字画,主要看名头大小。我给了他一个参考价。此事不知后来如何。
    2015年,他来电,请我去乍浦。同去的还有上海、浙江的新闻界、出版界专家与同好。因为,他的一桩心愿了却了。六卷本的《文坛杂忆》由上海书店出版社一举推出,当地政府很重视,视为地方文化大事,为此张罗开了一个首发研讨会。与会者都得到一套《文坛杂忆》。不料,过不久我在上海又收到一套,去电询问,他说把所有稿费都买书了,再特给我一套签名本。如此,我对此书更增加了一层感情和了解。
    80年代初,顾国华在与文化老人交往中,常听到不少逸闻旧事,觉得蛮有趣,认为如果能形成文字,保存下来,也算积累了珍贵的文史资料。在北京周振甫等文坛前辈的帮助下,他开始给一些文化老人写约稿信,很快就集腋成裘,有了满满一大袋。1985年开始,请人毛笔誊抄,以16开线装形式,自费编印成册,取名《文坛杂忆》,第一卷甫出,寄与前辈和爱好者,顿获赞誉多多,这给了他十足的信心。以后,每年一卷,雷打不动。老人们以笔记体的回忆文字,娓娓道来,古风纯厚。上海书店出版社慧眼识金,从中选编,先行出版了《文坛杂忆》及续编,让这些怀旧掌故得以广布。钱锺书对此书有“顾书亦颇有佚事可观,足广异闻者”之评。周振甫则说:“为弘扬民族文化,顾同志钟情于近现代文献的拾阙补遗,以数十年之业余时间,化无尽之精力,加以抢救、整理和刊印,这种精神应予充分肯定”。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在六卷本的序中写道:“要说民间写作,没有比这更合格的了。当众多作家为争取读者和奖项而争相标榜民间姿态时,僻处小城,非官非商,而且‘七老八十’的一批业余作者,竟能以如此平静的心态纵谈文史,着实让我感动。”
    皇皇六大卷,约三百万字,一百多位作者,平均年龄八十岁。是真正的一部厚实之书。像小时难得吃一颗糖一样,我每天看几页,每天享受书中的佳醇。一套书看了许多年,还将继续看下去。尤其见到扉页的签名,一行“韦泱兄教正,二〇 一五.七”字样,心情难以平复。顾先生没有什么学历,更没有显赫头衔,只是一个文化爱好者,却坚持不渝,成就了文化积累大事。正如出版家锺叔河先生赠诗所曰:“杂采成书三十卷,忆前朝事警当今”。
    几年后,听说顾先生的老伴病逝,他有点失魄寡郁。与他的联系,就渐渐少了。8月中旬天还炎热,手机中见到嘉兴文友范笑我的微信,转来顾先生儿子的留言,说父亲病逝,因天热就不打扰各位好友了,云云。我见之无言以对,想到的就是他与我的交往,他对我的好。顾先生生于1942年,享年八十,在当今盛世年代,这不算长寿,有点可惜。
    乍浦是江南古镇,却因港而兴,经济繁荗。我想,无论地方大小,商厦几多,如果多出几个像顾国华这样热衷文化并身体力行的人,则人文气息浓郁,涵养更广的精神世界,足可为人们创造更为宜居的幸福家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