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在济南举行

http://www.newdu.com 2021-10-11 未知 张清俐 蒙锦贤 参加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蒙锦贤)9月25-26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加华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暨“图像叙事与农耕传统”论坛在济南举行。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黄凯南,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参加开题论证会开幕式并致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华美德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平生教授主持开幕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志民教授、北京大学赵世瑜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王思明教授、复旦大学王建革教授、中山大学王霄冰教授应邀担任开题评审专家。子课题负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练春海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惠富平教授、山东大学张士闪教授、中国科学院杜新豪副研究员及部分课题组成员参加开题评审会。
    
    会议现场 国先翼/摄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华美德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平生教授主持开幕式 国先翼/摄
    系统整理中国古代农耕图像
    黄凯南教授对各位专家的莅临指导表示诚挚欢迎,并向儒学高等研究院及王加华教授带领的课题组表示热烈祝贺,并向与会学者介绍了山东大学的办学成就和学科发展态势。他希望课题组能够发扬严谨谦虚的优良学风,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作出更大的贡献。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黄凯南致辞 国先翼/摄
    王学典教授高度肯定了“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的理论意义,同时建议课题组从整体性研究的角度深化理解农耕文明的文化价值,努力为具有学科融合性质的“新文科”建设提供优秀的案例,并指出所在学院将为该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全力支持。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致辞 国先翼/摄
    据悉,“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旨在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国内外的“中国古代农耕图像”,最终以数据库和专题研究成果的形式予以呈现。首席专家王加华教授就课题缘起、基本情况说明、学术脉络、研究理念、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研究进展等方面作了全面陈述。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加华作为首席专家介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国先翼/摄
    开题评审专家在听完介绍后,从各自的学科背景以及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经验出发,指出了该项目在未来实施过程中应着重关注的话题,包括“农耕图像”的概念界定、数据库“元数据”的确立、资料形式的多元化呈现等,并提出了诸多具体可行的宝贵建议。樊志民指出应首先明确农耕图像的分类,更要重视对农耕图像的识别与分类。赵世瑜强调清晰界定“农耕图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非常重要,并指出课题应将图像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最终还要回归到“农耕社会”的研究话题。王思明同样认为“农耕图像”这一概念将直接影响图像收集的范畴和数据库的建设,建议明确项目的立意,紧密围绕农耕图像的主题和收集整理的目标,而构建农耕图像数据库是该项目的资料价值所在。王霄冰肯定了该项目的立意,认为对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她还分享了自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经验,建议课题组优先确定元数据的标准,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搜集工作。王建革指出要注重农耕图像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区域性、空间性问题。开题专家经过评议,一致同意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开题通过,并对该项目的阶段性进展表示肯定。
    聚焦图像叙事与农耕传统
    开题论证会结束后,与会学者继续围绕“图像叙事与农耕传统”学术论坛展开深入探讨。第一场学术报告由王建革主持,王思明评议。樊志民探讨了现代化对工业、农业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讨论了中国农业的古今之变、趋利化的农业结构选择、科学研究与生产应用相脱节等问题,并提出继承优良传统,发挥现代优势的选择路径。赵世瑜结合近期的田野调查,指出民间庙宇壁画的农耕图像主题是仪式性的祭祀活动而非农业生产,认为“社稷”是一种聚落或社区共同体的认同表达,本身显现的是一种共享的文化,强调应重新揭示一个更完整的、更全面的、更真实的农耕社会。惠富平作为子课题的负责人,介绍了农书中农耕图像的价值,课题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预期成果。
    
    开题评审专家对课题提出建议 国先翼/摄
    杜新豪探讨了明代中后期日用类书中的耕织图像,认为日用类书反映了当时农事信息和生产技术的细节和创新,体现了主佃矛盾。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张从军教授分析了画像石中的农耕纺织图像,认为这些图像并不是为了直接表现和传播耕织技术,而是有其故事性和宣教功能。山东大学王方晗副研究员探讨了汉代黄河河套区域农业发展与边疆农牧文明的互动与融合,认为陶仓反映了汉代政府在河套地区的囤田政策,持戟卫兵的形象强调了粮食储存的安全性,反映出这个农业经济跟农产品在汉匈互动中的作用。在评议和自由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农耕图像的创绘、接受和价值,以及图像分类、数据库建设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第二场学术报告由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李松主持,樊志民评议。练春海讨论了考古发掘材料中农耕图像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问题,认为“农耕图像”的概念和范围需要界定清晰,以明确搜集的图像类型,而图像的解读要从是什么、表达什么和反映什么社会文化三个层次展开进行。王思明指出,认为图像叙事是人类认知世界、表达自我的古老方式,农业传统的本质和精华在于耕织结合、农牧结合和农商并举,因此要拓展农耕图像的来源,注重图像互鉴功能和图像表征等问题。复旦大学樊如森教授介绍了自己所主持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阪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的课题进展,通过与“农耕图像”课题进行比较,在资料搜集、数据库建设、网站设立、公众号建设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相关经验,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齐鲁师范学院朱振华副教授分析了鲁中地区三德范村禹王庙的壁画内容、结构、特征与历史内涵,强调图像叙事分析必须要结合社会语境和民众的生活实践。山东大学代国玺教授讨论了“休耕制与战国秦汉的土地制度”问题,认为战国秦的授田制实际上是以休耕制为基础的土地制度,并结合出土简牍与传世文献讨论了汉代人口与垦田的比率,揭示了早期传统农业的发展特点。王建革结合自己的田野调查和工作经验,分享了黄浦江节和上海地区的圩田文化,强调水利系统的恢复与建设的价值和意义,探讨了如何打造具有传统风貌的田园景观等问题。在评议和自由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农耕图像的文化内涵、土地的使用、耕作方式和农事生态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6日下午,第二场学术报告由惠富平主持,山东大学龙圣副教授评议。李松作了题为“边界与类型:对应农耕传统何以集图成谱”的报告,系统地探讨了基本概念的界定、项目的价值取向、图像叙事体系、图像表达的局限性与多样性、资料汇集与知识产权等问题。王霄冰以其指导的两篇学生论文为例,探讨了民俗学研究图像的路径。她认为研究特定时期民俗图像的细节呈现,将图像作为整体性的民俗事象进行研究,回溯其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与社会场域,有助于还原图像的“历史物质性”。北京根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冯立来介绍了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基本情况,数据库开发建设的基本目标、原始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标准,数据库管理应用和完善,国内图像数据库发展情况等。山东大学袁宙飞副教授探讨了媒介融合视阈下年画的创意衍生与传播问题,认为在现代媒介的融合使得以年画为代表的“非遗”在时空上的传播和扩展实现了去区域性和去边界化,获得新的活力,有利于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张士闪分析了年画耕织图的类型、特征与功能等问题,认为耕织图年画作为文化工具,讲究仪式感,其内涵逐渐丰盈的过程,既内在于国家进程之中,又参与了中国原理的逻辑建构与实践生成。在评议和讨论环节,大家讨论了数据库的建设、民俗图像的研究方法、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年画耕织图的社会背景与教化功能等问题。
    最后,王加华代表课题组向拨冗参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致以由衷的谢意,表示本次开题论证会和“图像叙事与农耕传统”学术论坛的顺利召开,为课题组开展后续的搜集与研究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课题组将认真汲取与会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根据实际进展情况调整研究计划和工作方案,以确保该课题高质量完成。
    
    与会学者合影 国先翼/摄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齐鲁师范学院和山东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