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收藏鉴赏 >

“螭龙”纹的名称与寓意

http://www.newdu.com 2021-10-11 未知 李益炯 李熊熊 参加讨论

    图1 明嘉靖螭龙纹
    图2 明嘉靖螭龙纹
    图3 明嘉靖螭龙纹
    图4 明嘉靖螭龙纹
    图5 明万历螭龙纹
    图6 明万历螭龙纹
    图7 明万历螭龙纹
    图8 清康熙螭龙纹
    图9 清康熙螭龙纹
     
    ■浙江 李益炯 李熊熊
    明清民窑瓷器上有一种数量极其庞大的纹样,画的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螭”(图1—图9)。“螭”纹从明代中期开始出现,到清代中期一直都有生产,延续了二三百年。这样一种历久不衰的瓷器纹样,当然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
    研究历史上出现的纹样,最重要的课题是透过纹样表象发掘出它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古人创作这种纹样的目的。抓住了意义和目的,纹样的文化内涵才能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关于“螭”纹的研究也是如此,明清瓷画工匠为什么热衷于画“螭”?这种纹样在表达怎样的意义?它的名称应该怎样来确定等,都是有趣的问题。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螭”纹的名称。瓷器上的“螭”纹,一些历史文献和爱好者往往称其为“团螭”纹,原因是瓷画里的“螭”通常被画成团状。工匠之所以把“螭”画成团状,主要与碗、盘等日用器物的内底大都是圆形有关,“团螭”可以把画面填充得比较饱满,“螭”的形象也可以显得生动活泼。但严格地说,这种以画面特点来命名的方法未必恰当,因为也有一些瓷器上的“螭”纹没有画成团状,它们就不宜称“团螭”。
    “螭”在中国古代其实是另有专门名称的,比如叫“螭龙”“螭虎”等。这样的名称对我们理解“螭”纹有帮助。“螭龙”一名将“螭”归于龙类。成书于三国时期的《广雅》曾给各种造型的龙分类:“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这是流传很广的有关“螭龙”的表述,其特征是类龙而“无角”。“螭虎”一名将“螭”归于虎类。这种称呼也出现得很早,如东汉蔡邕在《独断》里说:“天子玺,以玉螭虎钮。”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二中有一篇关于异兽的记载,其中提到:“螭虎,其形似龙,性好文彩,故立于碑文上。”可见,“螭”在古代或叫“螭龙”,或叫“螭虎”,都是可以的。但不同的叫法,“螭”的动物属性也就不一样了,或者是属龙一类,或者是属虎一类。
    明清瓷器上的“螭”纹究竟是“螭龙”还是“螭虎”?由于两者形象相似,容易混为一谈,有人就干脆把它称作“螭虎龙”。称“团螭”恐怕也有避免在名称上纠缠不清之意。但是,“螭”的动物属性正是我们理解这种纹样的关键所在,不应回避。
    通过对不同时期瓷器上“螭”纹图案的分析比较,我们得出结论:它们应该是“螭龙”。
    “螭龙”纹是在明代嘉靖年间的民窑瓷器上开始大量涌现的。早期的“螭龙”纹画得比较具象,留下了比较多的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这种纹样的意义。
    第一个细节见图1至图8,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螭”的身边都画有云纹,这就表明工匠要表现的是“螭龙”而非“螭虎”。因为中国自古有“云从龙,风从虎”(《易经》语)的说法。龙在天上飞,故有云相随;“虎”只是地上爬行的动物,不会用云来作陪衬。
    第二个细节见图1、图2。这是两个嘉靖“螭龙”纹图案,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螭龙”口里都衔着一朵灵芝。这是什么含义呢?我们知道,古人有灵芝为长寿食物的观念,明清瓷器上有许多灵芝纹,表意大都与祝寿有关,比如鹿衔灵芝、鹤衔灵芝、寿星手执灵芝等等。“螭龙”口衔灵芝,应该也是祝寿之意。
    图3是另一种更加明确的表意,两条“螭龙”围绕着中心的一个“寿”字,也是螭龙祝寿之意。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螭龙”纹是一种表达祝寿的纹样,按画意可命名为《螭龙献寿图》!
    为什么嘉靖年间会大量出现这种《螭龙献寿图》呢?这是有时代背景原因的。明代社会上祝寿风气极盛,瓷器上先后出现过许多祝寿题材的瓷画。明中期时,仙鹿、仙鹤、苍松、寿桃、寿星、麻姑、东方朔等,都已经成为瓷画里祝寿的主角,龙如果也能来“献寿”,自然是更受欢迎的祝寿图品种。然而,明代法令早已宣布龙是皇家垄断的纹样,民间使用有犯禁的风险,所以民窑使用龙纹一直都有顾忌。嘉靖年间,民间终于想出一个使用龙纹祝寿的好办法,那就是让“螭龙”口衔灵芝来向人们献寿。因为“螭龙”的形象是头上“无角”,似龙又似虎,容易蒙混过关。
    其实,“螭龙献寿”并非完全是民间的创意。在明代早期宣德官窑瓷器上,已经出现过“螭龙献寿”的纹样。据《明代官窑鉴定》一书107页介绍,景德镇御窑厂前些年出土的瓷片上就有“衔芝螭龙”的形象:“它的造型与其他的龙纹都不同,四爪、独角、细颈、口部衔灵芝一株,两膊有火焰,尾部作卷草式……”宣德官窑给螭龙画上“独角”与“四爪”体现了皇家的特权,但并不符合古籍记载的螭龙形象。民窑对官窑“螭龙献寿”纹样加以改造,让螭龙去掉头角,反而是更正确的画法。这是民间工匠的高明之处,也是“螭龙”纹能在民间流行的原因。
    那么,民窑《螭龙献寿图》该怎样来画“螭龙”的脚呢?这是另一个十分关键的细节。从实物看,民窑画师笔下的螭龙脚,少量画得似爪非爪(图4、图5),大多数是画成虎足(图1—图3、图6—图9)。这自然仍与工匠们对禁令的顾忌有关。民窑“螭龙”纹的脚画成虎足,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螭龙”和“螭虎”难以区分的困惑,但工匠们对此只能有口莫辩。
    到明代晚期,瓷器上的“螭龙”纹有越画越抽象的趋势,甚至整个身躯、四肢和云纹几乎只用几个圆圈来表示,更加是龙、虎难分了(图6、图7)。抽象画法有提高生产效率的考量,也有淡化“螭龙”纹究竟是龙类神兽还是虎类神兽的用意,毕竟谁也不愿意惹出违禁的麻烦。但当时民众的心里应该都明白:画得再抽象,它也是祝寿题材《螭龙献寿图》。
    大量民窑《螭龙献寿图》的出现,表明这种祝寿观念在明清时期深入人心。这反过来又影响到官窑纹样对它的吸收。万历年间就出现过这样的例子。在明人陆万垓为《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所作的续补中记载,万历“十九年,(宫廷)降发瓷器式样”,要景德镇御窑照样烧造,纹样中出现“螭虎”纹、“团螭虎”纹的名称,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万历官窑出现的“螭虎”纹、“团螭虎”纹,应该就是民窑生产的“螭龙”纹。这个记载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宫廷用瓷居然向民窑借鉴瓷画品种,由此可见这个瓷画品种在社会上的影响之大。二是宫廷官瓷纹样将“螭龙”改称“螭虎”,有避开“螭龙”身份的用意。因为官窑器上已有带龙角和龙爪的“螭龙献寿”纹样,将从民间纹样引进的“螭龙”改名“螭虎”,可以明确“螭龙”与“螭虎”的身份区别,避免混淆。毕竟“螭虎”也是神兽,“螭虎献寿”可算是丰富了献寿题材的品种。
    最后我们来看看清代的《螭龙献寿图》(图8、图9)。相比明代末年的抽象画法,康熙年间的《螭龙献寿图》似乎又回到比较具象的画法上来了。这在艺术上,“螭龙”纹完成了一个从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轮回历程。
    另一个细节上的特点是,“螭龙”的脚仍然沿袭旧法画成虎足。清代对龙纹使用的政策是比较宽松的,然而工匠似乎习惯于虎足的画法,无心再去刻意画龙爪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