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东周双兽首短剑 图2 东周动物纹首短剑 图3 东周镂空几何纹短剑 ■广东广州 彭霞 自古以来,剑作为具有锋刃之尖的长兵器,一直都是英雄豪杰的“钟情”武器。不仅中原人爱佩剑,全国各地的民族亦皆喜欢此物。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例,人们若谈起剑立马联想到“干将莫邪”“鱼肠剑”之类。不过,这些都是中原地区的名剑,那中原之外的剑是何“尊容”?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中原之外在当时最大的一股势力,为来自北方的草原民族,如戎、狄等部族。他们和东周列国相爱相杀,留下了不少历史和传奇故事。这些来自北方的草原民族亦热爱佩剑,他们的佩剑特色鲜明,以直柄的青铜短剑为主。早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北方草原民族便开始使用各种直柄青铜短剑。而到了东周时期,这种短剑的装备量更大,如今内蒙古草原和长城沿线(河北北部、晋西北、陕北、宁夏、甘肃局部)一带,就出土过不少这种短剑。 本文提到的北方青铜短剑,即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直柄青铜短剑之简称。它们看起来似乎都长得差不多:柄是直的,刃也是直的,长度在二三十厘米之间。按现代定义,基本上算是大个的匕首。在商代和西周时期,许多北方短剑的柄首会铸成兽首的形状。春秋时期,兽首就不再流行了,这时候北方短剑使用最多的柄首样式为双环型,其次为一字型和单环型。按照专家考证,北方短剑的这个双环型柄首是由双鸟回首纹样演化而来。在先秦时期,各国的兵刃上都会铸出花纹,而北方短剑的装饰纹样以动物纹和几何纹居多,最常见的是各种鹰鸟纹,这是因为草原本来老鹰就多的原因。众所周知金庸笔下《射雕英雄传》中的大侠郭靖,当年在蒙古草原生活时便以射雕而出名;而在鹰鸟纹中,使用较多的便是双鸟回首纹。 至于北方青铜短剑的存世量,目前笔者所知不少博物馆皆有实物珍藏,如首都博物馆就藏有多件。这些北方青铜短剑均来自北京延庆军都山山戎墓地。1985年至1989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延庆军都山的三处山戎墓地进行发掘。这三处墓地分别为玉皇庙墓地、葫芦沟墓地、西梁土光墓地,由594座东周时期的墓葬组成。墓葬中发现了大量青铜短剑,单是玉皇庙墓地的280座墓中便出土了70余件短剑。这些短剑样式各有不同,但整体形制都差不多,都是典型的北方短剑样式。 这是北京延庆玉皇庙山戎墓地95号墓出土的东周双兽首短剑(图1)。其通长29.1、格宽4.3厘米。剑身有中脊,横剖面呈菱形。剑格两端微上翘。剑柄扁平,尾端接镂空的对兽剑首。剑首的双兽嘴与前足相对,似为熊头。 这是北京延庆玉皇庙山戎墓地206号墓出土的东周动物纹首短剑(图2),长29、格宽5.4厘米。剑身前窄后宽,有中脊。剑格宽厚,两端伸出剑身较远,形如“丫”字。剑柄扁平,上有两道纵向的凹槽。剑首呈椭圆环形,正面饰一牛,背面饰蟠蛇。 而这件北京延庆玉皇庙山戎墓地257号墓出土的东周镂空几何纹短剑(图3),长27、格宽4.4厘米。其短剑身,中脊微凸出,扁剑柄镂空为方格,蘑菇形剑身也饰镂空几何图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方青铜短剑的佩带方式,与中原不同。中原地区的剑比较长,一般采用的是璏式佩带法,就是在剑鞘上装一个扣,把剑鞘卡在腰带上。而北方青铜短剑较短,就不用这么费事了。北方草原民族居民佩带直柄短剑的方式大概有两种,一种叫单耳吊挂法,就是在剑鞘上做一个耳(有孔的突起),然后用绳子穿起来挂腰里;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剑连鞘直接插于腰间。战国时期,受中原民族影响,部分草原民族居民也会采用璏式佩带法佩带刀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