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张昌华:故纸堆中忆风范

http://www.newdu.com 2021-10-15 解放日报 张昌华 参加讨论

    关键词:学人读旧
    我练习写作已有20多年了,多为记录现当代文化名人的生存状况和琐杂事务,记录的人大概有百位之多。我养成一个习惯,稿件杀青后,必定寄给传主审正,如传主已逝,也要辗转托请,寻觅传主后人或亲属,请他们帮忙审读,纠正文稿中的错讹,免得引起不必要的尴尬和麻烦。
    我人脉颇广,圈内的师友都乐于援手。诸如为写同盟会章程起草人马君武,我从北京找到上海,最后在广西找到他的侄孙女马桂芬;写翁文灏,我由北京他的侄孙女再找到他在上海的小儿子翁心钧;写叶公超,为求证其因毛公鼎入狱事,我在美国找到见证人、时为教育部次长的顾毓琇;以及找到张元济、赵元任、苏雪林、陈西滢、成舍我、李济、潘光旦和刘文典等的后人,审读文稿。在得到他们的认可后,我方敢外投,因此我和传主或其亲属合作愉快。
    唯对我的文稿持异议者,聂华苓先生也。我曾写过一篇关于她人生飘零的《聂华苓的情爱画廊》,她读后认为“错误百出”,建议我“不要发表”。我虽不全苟同,但立马表示“遵命”。后我另辟蹊径写了篇《聂华苓印象》,她读后感觉不错,认为“货真价实”,俯允发表。若干年后台湾出版《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聂华苓卷),她还特地请编者把“印象”收入书中。2001年,聂华苓来宁,苏童请她吃饭,问她还想请谁作陪,她说:“把张昌华叫上。”大家相互尊重,尽管有“小不快”的插曲,但不伤和气,我与聂华苓先生的友谊一直维系至今。
    八十在望。我真正成为“坐家”了。在坐以待“币”的时日,闲得无聊,我把那些塞在柜中先贤师友们审定过的文稿梳理一番,装订成厚厚的四大册,藏在箧中。今适中秋,怀人的良辰。我打开一看,满目琳琅。百位师友的手泽,星散在千叶稿笺的天头地间,有的纸张已泛黄发脆,有的字迹已褪色或洇漶,但仍赏心悦目,墨香袭人;轻轻抚之,仿佛有他们的手温;细细读之,犹见他们的音容笑貌。
    我今日舞文弄墨的文字,都是在前贤师友们呵护中成长的。在这丰饶广袤的文字田园里,我是如沐春风的拾穗者。从他们对文稿的批注或润饰的字里行间,可见其各自的真性情:或襟怀坦荡,或率直或谦恭,或谨严或幽默。现撷取一二,与读者分享。
    范用
    1997年,范用到南京拜访陈白尘夫人金玲女士,我全程陪同。范公对前贤的尊崇,对其未亡人的关爱,令我感动,遂写了篇《范用怀旧》,稿毕寄范公审读。
    我在介绍范用其人时,写了一句他是“一位备受读书人崇敬的出版家”。范用读后用红笔将“备受”和“崇敬”删去,改成为“一位读书人熟知的出版家”。他另用铅笔在一旁批注:“崇敬,小子何人?”读到此,“小尺码”(先生自语)的范用的形象在我心中霎间高大起来。先生严谨,我细览改稿,他批注、增、删时用红、黑、土黄三色圆珠笔另加铅笔四色,足见其认真,还在稿端特别叮嘱一句:“改后请印一份寄我。”
    杨宪益
    我写《名士风流,岂止诗酒——杨宪益的百年流水》时,先生已93岁了,不便看稿,让外甥女赵蘅逐字逐句读给他听,需改处,他便叫停。
    文中有一节写1949年国民党退台前夕,杨的上司杭立武劝杨随他去台,杨婉拒。杨宪益听赵蘅读到此处时叫停,对赵蘅说,此事他已记不清了,建议删去。这话我是加引号的,尽管我找到了出处,核对原文无误,为尊重传主意见,还是将之删去。先生是大家关注的人物,我岂敢马虎。文章改后,我将打印稿呈请杨宪益妹妹杨苡先生过目。杨苡说:“我哥说,文章开头两句顺口溜‘生不愿当万户侯,但愿一识杨泗州(宪益)’(引自邹霆著《永远的永索——杨宪益传》)有夸大之嫌,不实,删去。”
    梁文茜
    梁文茜者,梁实秋先生女公子也。我为实秋先生编过四卷本散文选,一度与文茜过从甚密,曾多次听她讲其父的故事。她说父亲最大的特点是好吃,他的一百多篇谈吃的散文,都是“吃”出来的。当然,也谈到梁先生与鲁迅。2005年,我写了篇《梁文茜谈父亲梁实秋》,文末有一段专写梁实秋对鲁迅的看法。从文茜返回的改稿看,她本来是认同的,在这一段动了四处;后不知她作何想,又用墨笔重重地将这段叉掉了。我想这一段确实有趣,似无不宜之处,斗胆将其补述于此:
    “我有点不怀好意”,想请文茜谈谈他父亲对鲁迅的看法。
    文茜笑着说:“我父亲幽默,他说他沾了鲁迅的光,是鲁迅对他的批判帮他出了名。实际上他从不喜欢人家拿当年鲁迅与他的关系说事。”文茜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时代在前进,如果我父亲和鲁迅都活着,父亲从台湾回北京探亲,鲁迅说不定也会请他吃饭。”我说世道在变,也许真会发生喜剧的。文茜说,肯定。她做了一个诡谲的笑容后说:“有张照片,一时找不着,下次你来我找给你看。”
    “什么照片?”我问。
    “我父亲与鲁迅孙子周令飞同桌吃饭干杯的照片。”
    施士元
    施先生是居里夫人的学生,“东方居里夫人”吴健雄的老师。他家是教育之家、科技之家,人才辈出之家。第二代、第三代中博士、博士后、博导、院士有七八位之多。
    采访施先生后,我写了篇《施士元和他的教育之家》。彼时施先生已93岁高龄,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手指变形,不能写字。审订改稿由其小女施蕴中教授遵其嘱代行。施老对文中提到的人名、数字等作了核实,特别对行文中的一些修饰语,以及我从其他史料中转引而来的对他稍加揄扬的文字全部删去,同时将我转述的文字,通通恢复为他的原话,变得更加严谨平实。施蕴中告诉我,她父亲对自己平生的业绩不喜欢做任何夸饰。
    王世襄
    我无缘为世襄先生编书,但与其过从一度甚密。因我们有许多共同的朋友。先生是文物鉴赏家、民俗家、书画家和美食家,自谦“杂家”。
    因先生涉猎的一些领域,我的知识盲点太多,笔力不逮,便偷懒走捷径,简化为“图说”,冠题《唯王独尊——图说王世襄》,先生读后将稿退我,我浏览后,感愧交并。愧的是太粗疏,令我无地自容的是竟将先生老师的大名“刘盼遂”写成“刘盼递”,实在大不恭。先生只作更正,未作批评。令我感动的是,他改得特别认真,“听虫”一小段竟然重写。最令我感慨的是先生的谦恭,把写他时稍有色彩的“谀词”统改为平实的陈述。1946年,他受命赴日本追回被日本劫掠的善本书,我写“他是故宫职员里外语最棒的一位”,他易为“在语言上没有障碍的一位”。删去“唯王独尊”这一标题后,又用红笔重重地划去,另写“此题不可用!”,还在这五个字下面加上着重号。附信云:“大函及文稿收到,揄扬过甚,惭愧惶恐,题目尤为不可,请勿用。”“尊文流畅而有文采,只一些不尽符合事实的地方略做修改。”先生随和谦恭,质朴得真像一尊陶俑。文章发表后,《新华文摘》适时转载,他还高兴地来信告诉我,自己跑到书店去买了一册作纪念。后来我请他为我写几个字嘉勉后学,他信手写道:“编者往往比作者更为重要。”
    文坛前辈的宽容、自谦,也尽显在诸多审改稿中。
    我写《物理女皇吴健雄》一文,是托顾毓琇先生代将文稿转给袁家骝先生的。文中我写了吴健雄青年时期的几位男友,这纯属隐私。我忧心袁先生见之不悦,没料到家骝先生热情来信表示:“您所述她的事籍(迹),基本是不错的,无须更改。”还云:“谢谢您的美意,使我非常感谢。”
    我写《曲人张充和曲事》时,文中有一句:“令张充和感到欣慰的是,其中有四个师从她学昆曲的美国高足,在促成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上,立下汗马功劳。”充和在稿面将其勾出,旁批:“并非我个人汗马功劳,要郑(慎)重”几个大字。
    我写《夏志清的人文情怀》,夏公在稿端批注,润饰甚多,不下500字,围着打印稿横写,竖写,绕着圈子写,简直天马行空,仅此可独立成篇,此处不赘。
    斯人已去,古风犹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