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10月14日,“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公开课第五讲举行。本次公开课邀请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海岱考古》主编、山东省考古学会秘书长孙波担任主讲嘉宾。他详细梳理了山东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考古发现,展望了山东考古工作的灿烂前景,从而使听众真切感受到了山东考古的百年成就,深入了解山东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文化传统。 山东考古的发展历程 孙波阐述了山东考古在中国百年考古发展历程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他表示,齐鲁大地具有系统性的史前考古文化序列,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也对东北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孙波详细梳理了山东考古简史,介绍了初始阶段(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积累阶段(20世纪40年代后期—60年代)、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繁荣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要考古工作的主持人和重要成果,展现了考古人百年来兢兢业业、上下求索、勇于攀登的探索精神。 在讲述山东考古学发展的初始阶段时,孙波着重介绍了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他介绍,山东考古肇始于1928年城子崖遗址的发现,这次发掘是中国学者寻找和证明中国文化“本土起源说”的有力证据之一。考古工作者不仅首次发现了一种崭新的考古学文化——龙山文化,还发现了古城遗址,并编撰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 1959年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发掘也具有重要意义。孙波认为,大汶口文化的发现,找到了龙山文化的直接前身,解决了龙山文化的渊源问题,拉长了山东新石器文化的轴线。198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标志着山东考古迈上了专业、正规的道路。在此期间,沂源猿人、北辛遗址、曲阜鲁国故城及临沂银雀山汉墓等重要的考古发现陆续问世。自90年代以来,随着航空摄影、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环境与地学考古、古DNA分析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开展,山东考古进入繁荣阶段,持续发展。 山东考古的主要发现 孙波梳理和总结了山东考古先秦文化序列的发展脉络、主要发现、重大价值和深远影响。在介绍旧石器时代时,孙波列举了距今60至40万年的沂源猿人和距今5至2万年的新泰乌珠台人。他指出,进入新石器时代,山东地区逐渐形成了“扁扁洞遗存—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晚商文化”这一脉络清晰的文化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 孙波还从聚落考古研究等角度详细解说了山东地区的文明化进程。他强调,距今5000年前后泰安大汶口、章丘焦家、滕州岗上等大汶口文化时期中心性聚落和贵族墓地的出现,是山东地区文明化进程的重要节点。尤其是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文物制作技术水平先进,并且出现了厚葬、注重血缘、崇祖祭神等现象,反映出此时已经出现贫富差距和私有财产。龙山文化时期以个体家庭为社会主流,出现“万邦林立”的现象,形成以城址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奠定了山东历史文化的地理格局。 在此基础上,孙波进一步介绍了商代、两周、秦汉、汉代以后的考古发现。其中,他着重讲解了两周时期的临淄齐国故城和曲阜鲁国故城,秦汉的琅琊台遗址,以及汉代以后的青州龙兴寺佛像窖藏等考古发现。这些重要发现层出不穷,填补了山东考古的多项空白,逐渐推动了大型遗址勘探试掘以及保护方法的成熟。 山东考古的前景展望 孙波结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考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编制、培训、科研等方面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给出了答案,对山东考古工作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在他看来,山东考古的百年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为未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一代考古人应该继续努力,满怀信心地将山东考古事业推向新的阶段。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吕文明在总结中高度评价了孙院长深厚的考古学功底和崇高的学术使命感,认为孙波院长围绕百年山东考古的讲解,为我们全面了解山东考古学发展历程提供了宽广的视野和新颖的思路,对于认识山东考古学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