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国之大者”,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强调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正确把握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四个关系”,是新时代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和相关的民族列传,就是最早对中华民族这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的历史文本书写,是今天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最基本的历史依据。据其记载,中华民族同源共祖于黄帝,从五帝时期就开始了中华民族各部族之间的融合,开始开拓中华民族的地域空间。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早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并形成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56个民族同源共祖、一脉相连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这是最大的共同性。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崇礼亲仁、勤劳质朴的农耕文明,勇猛刚健、热烈奔放的草原文明,敢拼会赢、海纳百川的海洋文明,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立足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牢记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民族工作中要进一步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放在第一位,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各民族因地理环境、自然禀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生活生产方式、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长期存在差异性,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意识,这些都是维系一个民族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领各民族意识,“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纵观中国历史,各民族意识虽有差异,但“大一统”思想始终根深蒂固地植根于各民族意识之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都是华夏儿女,统一中国始终是民族意识里最强的元素。历史上无论是大一统时期,还是分裂割据时期,无论是汉族建立的政权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始终将“天下大同”、“统一华夏”作为理想目标,且只有在民族意识统一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时,才会有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繁荣兴旺局面。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工作,要强化“十二个必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更好更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是在各民族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植根于多样共生、和而不同,具有兼收并蓄的强大包容性与凝聚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各民族文化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嵌入,逐渐达成了“非彼无我”的共识。古时的“胡服骑射”、“茶马古道”、“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等便是例证。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站在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中去深刻领悟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一体”与“多元”的辩证统一关系,理解“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的主干与枝叶的依附关系,增强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里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想信念、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的顽强拼搏、有中国共产党100年来奋斗的波澜壮阔、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砥砺奋斗、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飞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新时代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与提炼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大同心圆”,确保“根深干壮、枝繁叶茂”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存。优秀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情感的凝聚,守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平等和谐的社会大环境中,保护各地原生民族文化、合理开发文化资源,各民族既爱护、发展自己的特有文化,又尊重和欣赏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社会美好景象。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物质和精神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在民族工作中,既需要物质文明建设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又需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推进民族团结。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为进一步促进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物质发展的体现,是精神追求的结果,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能量效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通过物质产品的增加、社会财富的积聚,人民福祉的增进,国家实力的增强,促进全体人民物质富裕;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族群众精神富裕。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实质进展的过程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向前推进。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对团结统一的自主认同、是中华民族永葆青春活力的深情密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领导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伟大胜利,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正在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正确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四个关系,就是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引导各民族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大局,深刻理解“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强化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源,维护统一,反对分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