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焦作 刘卫平 “剔红雕”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工艺极为复杂。 香盒,是用于盛装焚香用的香料的小容器,由盒身和盖子两部分组成,大小通常为手掌可握,材质有竹、木、象牙、漆器、金属、玉、瓷等。小小的香盒,汇聚了雕刻、镶嵌、描金、书画等诸多工艺,精美别致,充满雅趣,既有实用价值,又是把玩的艺术品。过去的文人雅士,在读书写字、弹琴抚筝、品茗弈棋的时候,喜欢焚一炉香,以增添风雅的意趣。在古代众多的文房器物当中,香盒所获得的关注,丝毫不逊色于其他的文房用品。 如图所示这件明代剔红雕螳螂纹香盒,高2、直径4.8厘米。香盒圆形,子母口,腹部较深,器型小巧精致,秀雅华美。外髹红漆,内髹黑漆,光亮莹润,侧壁饰满回纹端正规整。盒盖上面圆形开光,内部满铺平行回纹锦地。其上浮雕几棵草叶斜生而出,螳螂身体肥硕,四足攀爬草上,两钳开张,似有匆匆欲出之感。整体画面灵动别致,刀法细腻圆熟,趣味无穷,是难得的剔红珍品。 螳螂纹作为工艺品上的常见纹饰,流行于元明清时期。螳螂,属昆虫纲,螳螂目。体形较大,黄褐、暗褐或绿色。头部三角形,复眼大,触角细长,有粗大呈镰刀状的前足一对,腿节和胫节有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每年的芒种时节是螳螂开始初生的节气。中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于是破壳而出。 螳螂纹在古代的工艺品中常常被赋予诸多的寓意。因俗语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说法,螳螂被赋予了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的寓意,以警示世人;螳螂虽身材娇小,却动作敏捷,勇敢威猛,拥有一股不服输的气魄,它从不示弱于任何动物,而且是害虫的天敌,因此被赋予了侠客精神;又因螳螂即使没有了头颅,依然能够存活十天左右,而成为了拥有顽强生命力的代名词;由于“螂”与“郎”为谐音,因此螳螂纹饰又具有嫁得如意郎君之意。除了这些,螳螂还寓意活力四射、兴旺发达,有“家和万事兴”之意。 由此可见,这件小巧雅致的香盒也被赋予了美好寓意,品赏把玩真是赏心悦目,其乐融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