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古典文学 《天边峨眉月》 编者按:湖北兴山作家王芳历时数年,用文字回溯历史,将古代二十二位最具代表性的和亲女子的故事娓娓道来,她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以及“国家事重、死且无恨” 的悲壮与大义腾跃纸上。今年,这组文史兼备的散文得以结集出版,名为《天边蛾眉月》。中国作家网经作者授权,特遴选其中《咸安公主:日暮乡关何处是》一篇,以飨读者。 《天边蛾眉月》,王芳 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21年8月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公元754年,被后人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宦海浮沉、始终不得志的唐朝诗人崔颢,溘然辞世,留下他的千古名篇《登黄鹤楼》,让世人于反复吟哦中共抒岁月不再、世事茫茫,古人不可见之遗憾。他没有想到,半个世纪后,一个美丽的公主,也带着与他一样的感慨和遗恨,长眠于漠北那茫茫的草原之上。虽然贵为可贺敦,虽然驻守了二十一年,但,大漠茫茫,长河落日,到底不是公主心底熟悉的风景,故土难回的暗恨,也终究是随着大漠扑面的风沙,卷进历史的书页,迷了世人的眼,伤了世人的心。 这个公主,就是公元788年,为改善和维护大唐与回纥的友好关系,远嫁大漠、和亲回纥的咸安公主。 《新唐书》载:“燕国襄穆公主,始封咸安。下降回纥武义成功可汗,置府。薨元和时,追封及谥。”咸安公主是大唐皇帝唐德宗的第八个女儿。咸安公主天生丽质、聪慧有加,自小就在宫中学习琴棋书画,遍颂汉文典籍,并且习武练箭,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与怀着“国家事重,死且无恨”的心愿第一个走进大漠草原的大唐宁国公主一样,咸安公主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和亲公主。 不过,她的和亲,比宁国公主和亲时的背景更为复杂,更加不易,经历也更为离奇与悲壮。 一 咸安公主的远嫁,很是无奈。 本来傲视天下的大唐帝国,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开始由盛转衰。虽然通过和亲借兵一策,凭回纥之力暂时平定了叛乱,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但叛乱余贼还未彻底铲除,危险仍在。并且,旧愁未解,新怨又生。据《旧唐书》记载,“大历六年正月,回纥于鸿胪寺擅出坊市,掠人子女,所在官夺返,殴怒,以三百骑犯金光门、硃雀门。是日,皇城诸门尽闭,上使中使刘清潭宣慰,乃止”;“七年七月,回纥出鸿胪寺,入坊市强暴,逐长安令邵说于含光门之街,夺说所乘马将去。说脱身避走,有司不能禁”;“回纥恃功,自乾元之后,屡遣使以马和市缯帛,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十三年正月,回纥寇太原,过榆次、太谷,河东节度留后、太原尹、兼御史大夫鲍防与回纥战于阳曲,我师败绩,死者千余人”。自恃平叛有功的回纥,居功自傲,骄横无比,大白天就敢在长安杀人,在坊市掠人子女,还向大唐屡索马价绢,甚至兴兵侵犯大唐边境,使经过多年战乱后,本已空有其架的大唐,更加不堪重负,摇摇欲坠。等唐德宗即位后,大唐与回纥虽然重修旧好,但回纥对大唐甚是傲慢无礼。在九姓胡素的挑拨下,回纥还准备趁大唐新丧,侵犯中原,两族关系,也岌岌可危。 然而,虽然大唐气数渐尽,但虎死不倒威,在北疆和西域各少数民族心中,大唐皇帝仍是他们心中的“唐天子”、“天可汗”,能够迎娶大唐公主,得到大唐的支持,仍是少数民族政权心中梦寐以求的事,对回纥来说,亦是如此。因此,公元787年,国力强盛、雄霸大漠的回纥可汗——武义成功可汗,向大唐多次求和,且向唐请婚。但是,据《资治通鉴》记载,武义成功可汗的多次请婚,“上未之许”。这个“上”,是唐德宗。唐德宗,叫李适。对于回纥的多次请婚,《新唐书》载中说唐德宗李适丢下了这样一句话:“和亲待子孙图之,朕不能已。”在他手中,是不用提和亲的事了。 唐德宗态度坚决地拒绝和亲,是有原因的。 公元762年,当时还是雍王的李适,奉父皇唐代宗之命,与大臣仆固怀恩领军赶到陕州黄河北边,准备联合回纥讨伐安史之乱的叛军史朝义的军队。没想到,当李适带着药子昂、魏琚、韦少华等随从去见回纥登里可汗时,一见面,登里可汗就要求雍王给他行礼,逼着李适给他下跪,以显回纥可汗的威风,羞辱大唐。药子昂据理力争,说李适身有丧礼,不宜下跪,更何况李适是唐太子,太子就是储君,哪有中国储君向外国可汗下跪的道理呢?回纥宰相车鼻将军见辩不过药子昂,恼羞成怒。《旧唐书》记载:“相拒久之,车鼻遂引子昂、李进、少华、魏琚各搒捶一百,少华、琚因搒捶,一宿而死。”车鼻命人将药子昂、李进、韦少华、魏琚四人各捶一百大棒,结果韦少华、魏琚当晚就活活疼死,药子昂、李进在床上躺了好多天才爬起来,年仅十五岁的李适因年少不懂事,被侥幸放回。 一个偏居大漠的异族汗国,竟然不把唐朝太子放在眼里,还胆敢搒锤唐朝大将至死,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大唐已衰微到什么地步。听闻此事,一直反对大唐通过和亲回纥,然后向回纥借兵的唐代诗人杜甫,在他的《遣愤》一诗中愤然写道: 闻道花门将,论功未尽归。 自从收帝里,谁复总戎机。 蜂虿终怀毒,雷霆可震威。 莫令鞭血地,再湿汉臣衣。 短短八句诗行,行行带泪,字字泣血。其实,在唐朝将第一个真公主宁国公主和亲回纥时,杜甫就态度鲜明地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在《即事》一诗中指明“和亲事却非”,认为向回纥借兵后患无穷。又在《北征》一诗里疾呼“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直陈他对借兵回纥的担忧。如今,他的担忧都一一实现。 堂堂大唐,竟落此地步,遭受小族要挟,悲夫也哉!举国上下,谁人不觉耻辱!唐朝国民无法受此侮辱,亲历其耻的李适——当年的雍王、太子,如今已是唐朝皇帝的唐德宗,更是没齿难忘。他怎么可能再去同意与回纥和亲!更不用说拿自己的亲生女儿去和亲了。 可是,纵然咽不下心中的恶气,纵然不想再受其辱,一旦面对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又怎么去谈骨气与脸面! 此时,曾傲视天下的大唐帝国,威风不再,国力衰弱,边境不宁。内有尚未完全平定的安史余孽,北有傲慢不逊的回纥,西有不断寇掠的吐蕃,大唐帝国陷入困境。这其中,尤以吐蕃为甚。自从金城公主去世后,吐蕃就与大唐化友为敌,多次侵犯唐朝。公元787年八月,唐蕃之间发生了“平凉劫盟”事件。吐蕃设伏杀死唐军数百人,擒获唐军千余人,让大唐朝野为之震动,唐蕃关系更加恶化。九月,回纥趁乱再次请求和亲。 回纥和吐蕃,一个要美人,一个要江山,一时让大唐北、西边境两头吃紧,哪边都马虎不得。《新唐书》载,内外交困、焦头烂额的唐德宗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宰相李泌也适时劝说德宗:“辱少华等乃牟羽可汗也,知陛下即位必偿怨,乃谋先苦边,然兵未出,为今可汗所杀矣。今可汗初立,遣使来告,垂发不翦,待天子命。而张光晟杀突董等。虽幽止使人,然卒完归,则为无罪矣。”说明当初侮辱德宗的可汗已死,现任可汗对唐亲近,不应再计较前嫌。“今请和,必举部南望,陛下不之答,其怨必深。”又指出大唐若不答应求婚,会加深回纥对大唐的怨恨,后果将很严重。在李泌的劝解下,“乃许降公主,回纥亦请如约。诏咸安公主下嫁”,唐德宗最终同意和亲回纥,并且是诏令自己的亲生女儿咸安公主和亲回纥。旧仇未报,又添新恨,唐德宗心底的无奈与悲哀,可想而知。 不过,唐德宗不是昏君,忍痛远嫁女儿,他是有条件的。 正如李泌所言,回纥与唐朝的交往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一方面,回纥依赖唐朝供应丝绢、茶、粮种、金银、钢铁及手工业品等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战乱,唐朝军用、民用的马匹都很缺乏,唐朝也需要从回纥牧区不断补充马匹。不仅如此,李沁对回纥的继续和亲还提出了几项条件,如回纥必须和突厥一样向唐朝称臣,来唐使臣的随从人数要有限制,绢马贸易维持一定的限额数量等。急于娶回唐朝公主的回纥汗国,痛快地答应了所有的条件。 回纥高兴了,但唐德宗却陷入了痛苦地挣扎之中。 作为唐德宗个人来说,他无法忘掉曾经受过的侮辱,无法忘掉被回纥杖毙的唐朝大臣韦少华和魏琚。《资治通鉴》载,唐德宗说:“韦少华等以朕之故受辱而死,朕岂能忘之!属国家多难,未暇报之。”可是,大敌当前,国势衰微,身为唐朝皇帝,由不得他去计较个人恩怨情仇了。他不得不以国家大局为重,去考虑与回纥的交往。经过对利弊地反复权衡,几番思量之后,压抑着自己内心的痛苦,万般无奈的唐德宗勉强自己同意了和回纥和亲,继续借助回纥的力量牵制吐蕃,以夷制夷,解除唐朝的危难。 二 和亲一事已定。但是,据《新唐书》记载:“又诏使者合阙达干见公主于麟德殿,使中谒者赍公主画图赐可汗。”先咸安公主一步到回纥的,是她的画像。 咸安公主的美丽和她大唐真公主的身份,让回纥的武义成功可汗喜出望外,他将迎娶咸安公主一事,安排得格外隆重与慎重,居然是派他的妹妹率团迎娶咸安公主。于是,公元788年九月,武义成功可汗的妹妹骨咄禄毗伽公主率领着一支庞大的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地奔赴长安迎接可汗的妻子阿敦。为什么说这支队伍庞大?《资治通鉴》载:“及使大首领等妻妾凡五十六夫人来迎可敦,凡遣人千余,纳聘马二千。”这支队伍由五十六位回纥大酋妇人和二千匹马的聘礼组成。而为了安全起见,也为壮大声势,武义成功可汗还让回纥宰相躞蹀率领千余人保驾护航。 事实证明,武义成功的担心是正确的。走到振武时,迎亲队伍遭到了来自草原的室韦的包围,宰相躞蹀被打死,其余的人在唐朝边将的配合下,死命突围,然后继续向长安前进。在战乱频仍、政权不稳的动荡年代,咸安公主人还未嫁,和亲之路就已溅染了鲜血,给她的未来的和亲生涯蒙上了一层阴影。 历尽千辛万苦,十月,回纥的迎亲队伍终于抵达长安。这一次和亲,看来武义成功是真心欢喜了。《新唐书》载,他本人虽然未能亲自到长安迎亲,但他托使者上书唐德宗,措辞与执礼都很恭敬:“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明确表达了向唐朝称臣和帮助唐朝平定西境的诚意,还责骂、侮辱吐蕃使者,与吐蕃绝交,用行动表明与大唐交好的决心。武义成功可汗的所作所为,立即将唐德宗心中的两件隐忧除去,平了唐德宗心中的恶气。 唐德宗按照大唐的礼仪来接待武义成功可汗的妹妹,他派了自己的三个女儿出面迎见骨咄禄毗伽公主。据《新唐书》记载:“于是引回鹘公主入银台门,长公主三人候诸内,译史传导,拜必答,揖与进。帝御秘殿,长公主先入侍,回鹘公主入,拜谒已,内司宾导至长公主所,又译史传问,乃与俱入。至宴所,贤妃降阶俟,回鹘公主拜,贤妃答拜。又拜召已,由西阶升,乃坐。有赐则降拜,非帝赐则避席拜,妃、公主皆答拜。”见面后,由骨咄禄毗伽公主先下拜,再由大唐公主回拜,边揖边进,将骨咄禄毗伽公主接进大殿拜谒唐德宗和德宗贤妃,然后赐之国宴。宴会上,唐德宗有赐,回纥公主就降阶下拜。不是唐德宗所赐,则避席下拜,贤妃、公主都起来答拜。整个接待中精心安排的礼仪,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告诉回纥,它永远只能是唐朝的一个藩属国,君臣之礼,不能乱。 宴会过后不久,唐德宗就下令修建咸安公主官属,其规格与王府一模一样,由此可见唐德宗心中对咸安公主的疼爱之情。既然不得不舍,唐德宗就想将最好的,给自己即将远嫁的女儿了。然后,封武义成功可汗为汩咄禄长寿天亲毗伽可汗,封咸安公主为智惠端正长寿孝顺可敦,以殿中监、嗣滕王李湛然为咸安公主婚礼使,以刑部尚书关播为持节送咸安公主及册可汗使,护送咸安公主出塞。 在唐德宗心里,虽然回纥可汗已以婿相称,可当初就连自己也在陕州亲受其辱,回纥之居如虎狼之穴,他怎么会轻易相信回纥!因此,对女儿不得不嫁的悲哀和前去的担忧,让唐德宗这个皇帝父亲悲伤不已。在咸安公主出发那天,竟亲自赋诗,为女送别。随送大臣,也心有慽慽焉,多有诗作,送别咸安。其中,以王淼琛的《咸安公主》最为悲凄: 滚滚烽烟社稷危, 金枝玉叶出边陲。 委曲求全安邦国, 花谢水流人不归! 以孙叔向的《送咸安公主》流传最广: 卤簿迟迟出国门, 汉家公主嫁乌孙。 玉颜便向穹庐去, 卫霍空承明主恩。 在父皇和唐朝臣民的不舍、无奈和无助中,咸安公主嫁了。 这一嫁,嫁得很是辛苦。哪一位新嫁娘,不是怀着举案齐眉、恩爱缱绻的美好愿望蒙上红盖头。又有哪一位女子,不是梦想着百年好合、共渡白头的瑰丽图景走上大花轿!咸安公主虽然是迫不得已为国而嫁,但在她那柔软的心底,也定是少不了这些美丽的梦想罢。 可是,咸安公主远嫁回纥后,正遇回纥政局动荡,不幸接踵而至。 咸安公主嫁给武义成功可汗不到一年,年迈的武义成功可汗就因病而逝。他的儿子多逻斯继位,被唐德宗册封为忠贞可汗。按照回纥的“收继婚”制度,即《通典》里所记载的“父兄伯叔死,子弟及侄等妻其后母”北方少数民族风俗,咸安公主又和忠贞可汗结为夫妻。三个月后,忠贞可汗被仆固怀恩的外孙女小可敦叶公主和忠贞河汗的弟弟合谋毒死,忠贞可汗的次相率领士兵杀掉凶手叶公主和篡位者,立其子阿啜继立,大唐皇帝诏鸿胪少卿庾持节鋋册封阿啜为奉诚可汗。按照风俗,奉诚可汗又娶咸安公主为妻。六年后,即公元795年,奉诚可汗去世,因为他没有儿子,宰相骨咄禄被大唐册立为怀信可汗,咸安公主也第四次披上嫁衣,依俗嫁给了怀信可汗。 如此,从公元788年到795年,在不到八年的时间内,咸安公主先后嫁给了武义成功、忠贞(武义成功之子)、奉诚(忠贞之子)、怀信四个人,创下了中国和亲史上汉族公主历嫁两姓、三辈、四任可汗的"收继婚"历史纪录。 在中国和亲历史上,每一位远嫁外蕃的汉族公主,除了要担负起朝廷赋予的安邦重任外,还必须要经受住异国风俗的挑战。语言不通、水土不服,她们可以渐次学会,逐步适应;可无视伦理道德,随意为人妻室的规矩,就不像学语言、穿兽皮、吃腥肉那样能够欣然接受了。 史籍中关于汉族公主历嫁两辈、数任外蕃国王或可汗为妻的例子,不胜枚举,各位公主面对此事的态度也都不同。第一个和亲外蕃青史留名的西汉公主刘细君,就忍受不了先嫁爷爷,再嫁孙子的乌孙习俗,不到五年就郁郁而终。继刘细君之后和亲乌孙的刘解忧,也是历嫁三位可汗,最后一次为了掌控乌孙局势,还主动再嫁。但像咸安公主这样,前三任丈夫是亲祖孙三代,最后一任是以前臣属的离奇婚姻经历,在中国和亲史上绝无仅有。 三 仅仅八年的时间,咸安公主就嫁了四任丈夫,经历了一次次关乎生死的政变,四任丈夫的年龄最老的六十岁,最小的十五岁,中间差了四十多岁,心理上的适应,对咸安公主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所幸的是,一次次劫难,她都以坚定的信念、从容不迫的态度度过了。危难之际,唐德宗选择咸安公主为和亲公主,看来选对了人。 唐德宗选择的正确性,不仅体现在咸安公主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和伦理观念熏陶多年的天子之女,能为了解父之忧,为了边境安宁,为了臣民安居,不惜牺牲自己的青春和爱情,毅然冲破汉族女子从一而终、忠贞守节的婚姻束缚,深明大义、委曲求全;体现在每一次政权更迭,咸安公主都能凭着聪明才智有惊无险的安然度过,保住她的可贺敦位置;还体现在咸安公主此次和亲,确实不辱使命。通过她的努力、协调和周旋,不仅使唐朝争取到了回纥这个彪悍善战的“亲密战友”,同时也扭转了一百多年来唐朝与吐蕃交战失利的被动局面。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改善了大唐和回纥之间的关系,帮助大唐度过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危机,化解了国家的危难。 因为咸安公主的和亲,大唐和回纥尽弃前嫌,关系和好,首先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资治通鉴》载:“可汗仍表请改回纥为回鹘,许之。”回纥在得到大唐的首肯后,将原来没有任何实义的“回纥”改为“回鹘”,取其“回旋轻捷如鹘”的吉祥含义。而当吐蕃再次侵犯大唐,攻陷大唐的北庭后,在咸安公主的敦促下,回鹘奉诚可汗派兵攻击北庭的吐蕃、葛禄部落,夺回北庭都护府,吐蕃遭到了空前大败。此后,回鹘又多次挫败吐蕃,吐蕃逐步衰落,再也无力对唐朝发动大的进攻了。由此,也彻底解除了来自西边的威胁,将大唐从战略困境中解脱出来。那么,能够让大唐转危为安,咸安公主无疑是唐朝功劳最大的和亲公主了。 咸安公主立下的功劳,不仅仅是在政治和军事上,还有经济上。据《旧唐书》载:“回纥恃功,自乾元之后,屡遣使以马和市缯帛,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其使候遣继留于鸿胪寺者非一,蕃得帛无厌,我得马无用,朝廷甚苦之。”特别是在让大唐不堪重负,几至“倾国荡产”的与回纥间的马绢贸易上,如果不是咸安公主从中干涉,两边调停,只怕仅为此事大唐与回纥之间就会纷争又起,将辛苦建立的友好关系毁于一旦。安史之乱后,大唐与回纥之间开始进行马绢贸易,回纥人以马换取大唐的绢,除了自用外,还转手销到西亚和欧洲以牟取暴利。刚开始时,交易还正常,时间一长,随着回纥的国力越来越强,大唐的国力越来越弱,交易也就不平等起来。 据《新唐书》记载:“时回纥有助收西京功,代宗厚遇之,与中国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余万匹。而中国财力屈竭,岁负马价。”这时候,一匹马换十多匹绢,大唐就已财力吃紧,每年都要欠回纥马资。后来,据《旧唐书》记载,回纥“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还是每年都到大唐来进行交易,并且以一匹马交换四十匹绢,动不动就高达数万匹马,价高量大,就让唐朝苦不堪言了。唐朝在力不从心之下,只有以次充好并拖欠绢帛。绢的数量与质量得不到保证,便引起了回纥的埋怨,说唐绢尺寸不够,质量低劣。而唐朝也认为回纥所卖马匹瘦弱,派不上什么用场。埋怨一多,双方的矛盾日渐加深。 关键时刻,咸安公主挺身而出。她凭借其特殊的双重身份,从中斡旋调停。先劝夫家回纥放远眼光,从长计议,控制交易数量,保证马匹质量。再求娘家唐朝还清拖欠,保持质量。在咸安公主的调停下,大唐和回纥双方重新调整交易政策,恢复了正常交易,不仅让绢马交易继续进行了下去,还将大唐与回纥的友好关系继续维系了几十年。对咸安公主在大唐和回纥的绢马交易发展上所作出的贡献,有唐代诗人白居易赋诗《阴山道》相赞: 阴山道,阴山道,纥逻敦肥水泉好。 每至戎人送马时,道旁千里无纤草。 草尽泉枯马病羸,飞龙但印骨与皮。 五十匹缣易一匹,缣去马来无了日。 养无所用去非宜,每岁死伤十六七。 缣丝不足女工苦,疏织短截充匹数。 藕丝蛛网三丈馀,回纥诉称无用处。 咸安公主号可敦,远为可汗频奏论。 元和二年下新敕,内出金帛酬马直。 仍诏江淮马价缣,从此不令疏短织。 合罗将军呼万岁,捧授金银与缣彩。 谁知黠虏启贪心,明年马多来一倍。 缣渐好,马渐多。阴山虏,奈尔何。 公元808年,在回纥生活了二十一年,历嫁回纥四任可汗的咸安公主,魂归大漠。 这位把责任放在肩头上,把痛苦放在心里的大唐公主,先后经历了三次"收继婚"风俗折磨的汉族女子,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唐朝与回鹘的和亲友好事业。《新唐书》载:“燕国襄穆公主,始封咸安。下降回纥武义成功可汗,置府。薨元和时,追封及谥。”咸安公主去世后,唐宪宗“废朝三日”,并册赠其为燕国大长公主,谥襄穆,也称燕国襄穆公主。咸安公主的功绩,大唐记在了史册,也被感恩咸安的人们记在了心里,烙刻到骨间。 在中国和亲史上,因为和亲所作的贡献而为文人墨客们赋诗歌咏或感怀的,很多。但是,能够被同一个诗词名家反复赋诗赞颂怀念的,很少。咸安公主,是其中一个。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有着“诗魔”和“诗王”之称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数次为咸安公主提笔赋诗。在她生前,他曾赋诗称赞。在她去世后,白居易再次撰写诔文《祭咸安公主文》,对其和亲回鹘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颂扬: 柔明立性,温惠保身;静修德容,动中规度;组纠之训,习于公宫;汤沐之封。遂开于国邑。及礼从出降,义重和亲。承渥泽于三朝,播芳猷于九姓。远修好信,既申洽比之姻;殊俗保和,实赖肃雍之德。方凭福履,以茂辉荣。宜降永年,遽归长夜。悲深讣告,宠极哀荣。爰命使臣,往申奠礼。故乡不返,乌孙之曲空传;归路虽遥,青蠓之魂可复。远陈薄酹,庶鉴悲怀。 咸安公主死后葬于回纥。白居易写下的这篇诔文,怀念哀悯之情溢于言表,读后催人泪下,也令人对这位和亲公主肃然起敬。这篇诔文,应该是对咸安公主——这位没有叶落归根的金枝玉叶的最高的褒奖和最好的慰藉了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