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人不重视技术,即便对与知识群体关系密切的印刷业,也未给予足够关注。他们都喜欢刻书印书,少不了与印刷工匠打交道,却未给匠人们留下多少文字,也未能绘出印刷工作的场面。 此前所见印刷图景,似仅有《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中的几幅图画,其中《刻字图》和《摆书图》反映了武英殿印书处工匠们刻制木活字排印图书的情形。但此书旨在记录武英殿聚珍版的特殊工艺,并非反映印刷全貌,以致人们要想通过这些图画了解当时的主流技术雕版印刷情况,也只能间接揣测,更不必说书中根本未涉及的刷印和装订环节了。 清末海通后,西方人了解中国社会的兴趣大增,催生了反映中国人生活百态的广州十三行外销画,印刷作为重要的传统行业也被绘入图中,走向海外。近些年,十三行外销画开始回流,由朋友胡义成先生相助,我得到3张印刷题材的画作,恰好是《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未能绘制的刷印和装订场景,可补史料之不足。下面说说 “印书图”。 印书图共有两幅,一是水彩画,画中印工在工作台前刷印书叶。他的工作台由两张桌案组成,两桌之间留有空隙。前面桌子上固定印版,摆放墨汁、棕刷等工具,后面桌子上叠放纸张,纸的前端用夹具固定在桌沿。可以看出,刷印时印工先在版上涂墨,再从后桌翻过一张纸覆盖到版上,用棕刷在背面加压,一张书叶就印好了。然后印工让书叶自然下垂到两桌的空隙里,再刷印下一张。一整沓纸印完,从夹具中取出,摆到身后的台子上。 另一幅是填彩的小版画,画中二人,一人印书,一人观看,所用工作台与上幅画一样,也由两张桌子组成。 对这种工作台,钱存训先生在《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一书中曾作介绍,指出木版套印工作台由“两块厚木板搭成,中间留一空隙”,并绘图注明“荣宝斋套色彩印用的工作台”。而在介绍普通雕版印书过程时,他只说“印刷时先将雕版用粘版膏固定在案桌之上,将纸平置。印刷工人手持圆墨刷略蘸墨汁涂于雕刻凸起的版面,随即以白纸平铺其上,再用狭长的长刷或耙子轻轻拭刷纸背,然后将印好的纸张从版上揭下晾干”。如此表述,容易让人理解成这种工作台是供套色彩印专用的,现在看到古人图画,我们知道至少在清晚期,普通书版刷印也要使用此台。 另承淄博友人孙力见告,清乾隆时人金德瑛《桧门先生诗集》卷四有两首吟咏印刷工人的诗。这也是难得的印刷史资料,附抄于此: 镌字工 岂故灾梨枣,丁丁响应廊。瓜分惟断简,瓦合自成章。就日毫厘辨,分阴剞劂忙。吴刚疑可匹,身亦桂宫旁。 印纸工 一斗满隃糜,相看汁染衣。案间声飒飒,帘外纸飞飞。泥印沙锥似,旁行衺上非。明朝传万目,功过竟归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