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顾随 尧山壁 文人交往 顾随(一九五九年摄于天津寓所书房) 1958年到天津上河北大学,感觉像进了天堂。一是食堂,早餐油条豆浆酱菜,午餐晚餐一荤一素,荤者对虾海鱼,素者烧茄子炒土豆之类。我这乡下穷孩子,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二是课堂,中文系八大教授,课课豪华盛宴。先不说顾随、黄绮。教现代汉语的张弓,我国现代修辞学奠基人之一,1925年就出版了《中国修辞学》。教古汉语的裴学海,与北大王力齐名,1934年出版《古书虚字集释》,高校文科师生人手一册。教唐诗的詹锳,著有《李白诗论丛》和《李白诗文系年》。教外国文学的雷石榆,左联诗人,曾留学日本,著有《日本文学简史》。教古文的韩文佑,博学多闻,张中行称之为“北方大儒”。魏际昌是胡适的研究生,著有《桐城古文学派小史》《孔子教育思想》等。 1957年1月25日,瑞雪纷飞中,载有18首毛泽东诗词的《诗刊》创刊号问世,全民欢腾,释家纷起。1958年河北大学中文系在全国高校首开“毛泽东诗词”课,因为拥有两位诗词大家。 教一二年级的是黄绮,江西修水人,黄庭坚嫡传后人,西南联大青年才俊,闻一多的助教,唐兰的研究生,早年以诗词闻名,作品收入《归国谣》《无弦曲》,朱自清称其“有李清照词风”,吴梅称其“可入稼轩殿堂”。后攻文字学,有《部首讲解》《解语》《说文解字三索》等著作,擅长从修辞、音韵入手,条分缕析,字斟句酌,娓娓道来。他还是书法篆刻大家,板书是独创的铁戟磨沙体,金石有声。 教三四年级的是顾随,邢台清河人,“五四”以来极负盛名的“苦水词人”,《无病词》《味辛词》《荒原词》风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辅仁大学中文系主任,讲授诗词曲赋,在北京各大学挂头牌,名头如京剧生界谭鑫培,旦行梅兰芳。不久之前应邀到南开大学讲词,如数家珍,妙语连珠,讲到韦庄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顺口蹦出一句:“嘿,到女儿国了!”满堂喝彩。“顾随热”在南开园持续了两三个月,许多学生以用先生的腔调诵诗为荣。在天津报刊、河北大学学报和《青年文艺》上,不断能看到先生新作,歌颂新生事物。《凤栖梧》:“西出阳关迷望眼,衰草粘天,山共斜阳乱。一曲《渭城》多少怨?歌声三迭肠千断。风景非殊时代变,山要低头,人要埋头干。千里龙沙金不换,石油城在盐湖畔。”《鹧鸪天》:“唐代王维、孟浩然,擅名诗作写田园。高风千古陶元亮,带月荷锄陇亩间。当世事,异从前,更新思想复支援。试看集体农民力,土变黄金,水上山。”副标题为“欢送下乡参加劳动生产同志”。我也兴奋极了,能为顾随词中人。 得陇望蜀,听了黄绮更想听顾随,求得高年级同学帮助得以旁听。因为是先生的课,大家早早抢占座位,本系外校的老师们挤在后排。因为有点偷听之嫌,我侧身角落,屏息凝神,生怕漏掉一个字,心咚咚跳。 时值初冬,先生被搀扶着登上讲台,依次放下手杖、解去围巾、摘了绒帽、脱掉长袍,仅剩下缎子小袄,抬头亮相。六十岁出头已现老态,面容清癯,精神矍铄,须发半白,仙风道骨。回头在黑板上写下: 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六行字一片烟云,粉笔有毛笔效果。半行半楷,欧体,工丽秀美,书卷气十足,学过沈尹默。 下面开讲,小令做起大文章,48个字足足讲了90分钟。以李白的“山从人面起”起兴,层层深入,由山到人,由人到山。第一首说山之高,第二首说群山之动,山高山动写外表,第三首,刺破天拄其间写精神,先破后立。每首自成一体,合起来是整体。诗的思维运动着,发展着。先生讲课不带稿子,绝不重复别人。先生是诗人,诗人论诗,与作者息息相通,把自己的感受启发、精思妙意,深入浅出、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也把听者带入诗的意境中。先生学问深厚,经验丰富,旁征博引,以剑论山,扯出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苏东坡的“割愁还有剑铓山”,二位只割自己的愁,毛主席却让它“刺破青天”。以马喻山,辛弃疾是“叠嶂西驰,万马回旋”“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辛的山是马,主席的山是战马,而且是酣战之马,不仅是艺术手腕高低之区分,还是胸襟、世界观的差别。 台上的先生,全然忘我,陶醉在诗意之中,神采飞扬,不时有妙语惊句冒出。“‘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好家伙,原来如此近!‘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好不痛快!”“信不信由你,也不由你不信。”讲着讲着就跳出书本,引申到“小我”与“大我”,生活与创作,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等艺术理论上来。说主席是写景的圣手,因为他有神圣的阅历;有伟大的思想才能写出伟大的感情。精深的内容分析加上精湛的表达技巧,京腔京韵,甚至京白,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腾挪跳跃,包袱迭出,如听马连良的念白、刘宝瑞的单口相声,超乎寻常的艺术享受。台下师生,随着先生的声容手势,一呼百应,前仰后合,笑声雷动。从未见过一位教师讲课,如此叫座,这样迷人! 听一课我醉了三天,想近距离领教一次,还找到了借口。高中演《玉堂春》,听说王三公子是曲周人,专门跑去,找到了王家墓地和苏三坟。真有个明朝南京兵部尚书王一鹗,对上戏里唱词:“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他本是兵部堂前三舍人”。可是王家后人不承认,《广平府志》上说王兵部只有一子,何来王三,没有王三何来苏三?先生在广平府上了四年中学,临近曲周,想必知晓。课余时间我就常在中文系门口转悠,终有一天截住先生,期期艾艾,冒昧提问。先生听到乡音,看我撅肚小袄大裤裆,忍不住笑了,用冀南话问:“你是哪一湾的?”回说顺德府唐山县。那是旧时的称呼,后来改称尧山、隆尧。先生说:“离俺们村最近的一座山,四月初一大庙(会)有名。你问的问题去查‘三言二拍’。”我扭头飞一样跑到图书馆,果然在《警世通言》第24卷,找到了《玉堂春落难逢夫》,惊叹先生的记忆力。 先生的“毛泽东诗词”课,我又听了七节,越听越上瘾。还上过一次大课,讨论文学朗诵,先生即席讲话,说朗诵不是大声说话,除了激情,还有艺术,轻重缓急,音韵节奏,三句话又扯到京剧上。七分念白三分唱,丑角塑造人物,主要靠念白,自己交代自己。王长林演《打渔杀家》,鬓角贴块膏药,表明被肖恩打伤了,反复说那句话:“请安来啦,问好来啦,催讨渔税银子的来啦!”“银子”也是一块膏药,演员把“银子”的“子”字咬住,把“的”儿话音拉长,绷紧,喷出来,响脆,俏皮,刻画出一个无赖、混混儿。几句话让我记了一辈子。 1960年暑假结束后回校的第五天,传来先生逝世的消息,悲痛不已,向着马场道先生住所方向三鞠躬,默哀良久,从此天下再没有顾随了。可叹先生出身农村,毕生躬耕文学,牛的耐力,龙马精神,鞠躬尽瘁,灯油熬尽。作为先生的最后一批学生,忝列门墙,仅仅两年,且生性愚钝,难得先生沧海之一粟。不过,有两点源自先生:爱好京剧,学做杂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