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1期P77—P78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摘自《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4期,武雪彬摘 全球史、全球史观在国际史坛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与世界史近乎同义。21世纪以来的全球史研究,由于契合了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文化需求,在中国得到广泛而深入的传播。从整体上看,全球史研究在深化诸如对“西欧中心论”与传统民族—国家话语的批评,围绕全球史与帝国、殖民主义研究的争论,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等问题的认识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却是重新检视民族—国家话语之于全球史构建的作用和意义,亦即全球史与民族—国家话语的关系问题。 打破传统民族—国家话语的世界历史编撰探索 全球化正在把世界联结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整体发展和一体化趋势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日益发展的全球化因素和不断涌现的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全球性问题,除了在现实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在文化上也要求重新整合历史知识,形成看待历史的新视角、新话语,赋予历史上的全球性力量和全球性联系以新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内涵。因此,反映这些趋势和潮流的全球史研究日益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史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打破源于西方的传统民族—国家研究范式,关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和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力求从人类史的整体视角出发重构世界历史,将研究视野转向欧美发达国家以外的地区,转向跨地区、跨国家乃至全球的广阔空间。因此,跨国视野成为全球史研究者的重要共识。与以往基于传统民族—国家话语的历史叙事相比,全球史研究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研究空间由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地域转变为跨民族—国家、跨地区乃至全球。二是研究对象由民族—国家转变为从宏大历史主体到微观个体层面的“联系”与“互动”。三是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由注重纵向发展历程的考察转变为突出横向结构层次的挖掘。 全球史研究呈现的上述三个特点,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然而,另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当今世界上的民族、国家并没有因全球性因素的增长、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而式微,伴随世界范围内反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它们更加呈现增强和凸显之势。这表明:只要民族国家存在,它始终会与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民族—国家话语也始终是认识世界历史的一把钥匙。因此,深入分析、恰当认识民族—国家话语在当前全球史领域中的种种表现及其在全球史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应为当前全球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民族—国家仍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当下,书写不属于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的可能性值得怀疑,即便是对于全球史研究来说也是如此。民族—国家无论是从研究范式上还是从研究内容上看,远没有退出全球史研究领域,而是与物种、战争、贸易、疾病、灾害、生态、气候、帝国、宗教等视角逐渐融合,形成诸如人口迁徙史、疾病史、灾害史、帝国史、海洋史、跨区域史、气候史、大历史等全球史研究新领域。 从当今全球史研究和撰述实践看,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全球史研究中的民族立场和国家立场并不比其他历史著作中存在的倾向少。全球史使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意义变得更加复杂化,全球史的视角没有将民族—国家视为多余和过时,而是通过对全球史的书写来重塑民族—国家的存在形态和历史意义。 这种全球史研究只是将研究对象由传统世界史分析框架下的基本研究单位——民族—国家变成了全球性的“联系”与“互动”,而研究者本身的民族—国家立场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并且这些立场和诉求最终还是要在研究中体现出来。以“互动”“交流”为主题构建的全球史,始终无法完成打破民族—国家话语的“惊鸿一跳”,相反却在最本质的意义上,自觉不自觉地书写着全球化进程中特定的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历史。 非西方民族—国家的全球史编撰 正如世界多极化日益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一样,文化多样性也愈发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潮流,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民族—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性愈益凸显,世界经济发展重回“经济主权”时代,在文化上的独立意识和多样化发展愈发自觉。这在全球史研究方面引发了重要变化。 全球史的形成,实质是生产力迅速发展基础上各民族普遍交往的结果,而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普遍联系,毫无疑问也就成为全球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全球史研究自20世纪中期出现以来,一直标榜并致力于反对“欧洲中心论”,摆脱各种地域、种族、国家权力的偏见,书写处于多种文化统一过程之中的整个世界。 学者们开始意识到非西方的视角对于描绘世界历史的可能性,并且纷纷为此作出积极尝试。目前,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的主要有下面几个流派:一是印度庶民学派;二是尼日利亚伊巴丹历史学派;三是日本的全球史研究。上述各国的全球史探索表明,突破西方话语的束缚正在取得积极进展。值得注意的是,东西方学界仍有不少人看不到这些变化,顽固地坚持西方话语决定论。这些观点事实上已经成为非西方民族—国家的全球史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各国兴起的全球史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非西方学者正在尝试摆脱有关世界秩序的西方学说纠葛,即保有西方文明现代化的积极成果与抛弃西方殖民主义的两难处境,试图跳出以西方为主导的传统民族—国家话语,重新书写新的具有全球视野和品格的民族—国家史。文化从来都是在相互借鉴和交流过程中融合发展的,作为“文化中的文化”的历史研究当然也不例外。 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全球史范式 如何将中国通史编纂的优良传统与全球史书写结合,探索一种既能发挥两者所长又能满足新时代所需的全球史,即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史范式,是摆在中国学者面前的新课题。 中国特色全球史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学者对全球史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并且将其作为历史研究与书写的重要方法甚至重要范式加以探讨。它自觉地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更加彻底地摒弃“西欧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既不脱离世界史坛的主潮,更不脱离中国史学的历史与现实,而是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纳入全球史的广阔背景中去认识和思考,并对其中的重大问题做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又要实事求是体现出开放繁荣、共赢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国特色全球史应将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引领的历史大变革作为重点。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史不仅要重新书写以往全球史关注的人类文明互通互联的历史,而且还要关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演变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模式的合作斗争史等,尤其是应将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引领的历史大变革作为重点。这将构成马克思主义全球史的下篇。 中国特色全球史应该体现中国文化本位和中国立场。中国特色全球史应该继承中国世界史的优秀史学遗产。中国特色全球史研究的现实需求是认清中国在全球化新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史要以中华文明的原创力和影响力为着眼点和出发点,探索中国史的世界历史意义以及世界历史的中国阐述。中国特色全球史要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等“大历史观”指导下,深入阐述当代中国面临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具有中国五千多年历史发展的纵向眼光,深入阐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又具有全球联系的横向视野,充分展现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长河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合作与斗争,充分展现人类历史波澜壮阔的文明历程,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