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藏书家 传统文化 不论是古籍收藏与推广、古籍旧书拍卖、还是书店经营与文化推广,在书界,从来都不缺乏女性的奋斗与付出。 她们的努力工作,不断激发着行业的无尽活力;她们的坚持坚守,点燃了更多人亲近藏书文化的热情。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我们特别邀请了来自拍卖界、书店业、民间收藏等领域的女性,讲述自己与书、与藏书文化推广的故事。 透过这些独特视角,让我们感受藏书文化的同时,也感受新时代书界的“她力量”。 雁过留声 物证明史 ◎刘岳(西泠印社拍卖公司) 眼光所及手触之时,拓本、手迹、影像一如时光留声机,带我们进入“它时代”,向我们娓娓道来那真实有温度的历史、情感和文化。它们是一件件无比珍贵的史料,印证、补充、反转着现有的史论,坚实有力。 2017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有幸在西泠拍卖古籍部办公室看到了一本南宋江西庐陵官刻初印本《资治通鉴纲目卷第二十三》。我们屏住呼吸,古籍部同事将它缓缓翻开,阳光透过那一页页价值堪比黄金的宋版书纸张,将它的二指宽帘纹穿越过近千年,完美投射在我眼中,我被古籍和造纸艺术的美深深打动了,至今难忘。 南宋江西庐陵官刻初印本《资治通鉴纲目卷第二十三》 宋版书的用纸一般以皮纸、麻纸为主,帘纹有二指宽,纸张的韧性很强,因此得以善存的一些宋版书,会给人“触手如新”的惊艳感。雕版印刷术经过唐、五代几百年的发展,在宋代到达了一个巅峰。宋版书不独刻印精良,纸墨上乘,展卷即有一种静穆之气,并且校勘精审,具有极高的文献学价值。自明代以来,流传渐稀,不少已成孤本,故为收藏家们争相购藏,遂成“佞宋”之风。这本《资治通鉴纲目》更是宋版中最堪宝贵的初刻初印官府本。此一孤品不仅涵盖着宋韵工匠精神,更是国家历史瑰宝。 每次与老物件的相遇都能让我产生独特的感情共鸣,随着了解的层层深入,我每每试着用当事人当时事的心态,去跟它们产生共情。 2018年西泠拍卖首次推出“摄影及电影艺术专场”,那一张张黑白照片背后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记忆。彼时影像的主题大多是人物,但有一批影集很独特,是杭州籍中国早期建筑大师董大酉自藏的《大上海发展计划》重要项目建设详细内容。设计师用影像和图纸等完整保留了设计图纸、模型、工程建设过程、空中俯瞰图、建筑及环境样貌总览等内容,记录了民国时期上海城市建筑发展的重大探索项目,反映出执政者和建筑师们对于转型期中国大型城市必备市政功能建筑的美好憧憬和大力探索。 时间列车倒回到民国18年(1929),时值上海特别市政府制订《大上海计划》。8月12日,“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成立,董大酉(时年31岁)被聘请为顾问。8月28日,董大酉筹建新市府及五局办公房,共征地8万平方米,主持征稿上海新市府及五局办公房建筑设计方案,后经邀请、评选、吸收诸多设计方案,综合加工,建造了具有中华民族建筑式样的市府新大楼,于民国22年(1933)9月落成,在当时可谓中西结合创新改良之建筑典范。可惜最终因“一二八事变”的影响,计划暂停,部分建设成果也遭到破坏,后因日本全面入侵而彻底终止。 此册影集为上海城市建设发展史,乃至中国近代建设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影像及史料,从中也可见,在城市建筑与城市建设领域中,饱含民族复兴的社会思潮。董大酉主持设计的系列“中国复兴”式建筑,可谓中国现代民族建筑设计之发端。其受现代建筑学教育,却并未一味追求西方风格,而是中西合璧,形成兼具实用与美观的新现代主义风格。这样一套完整的近代建筑史料呈现在眼前时,见者皆为之动容,很难不为那个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和命途多舛的建筑师所叹惋愤怒。 在2021西泠秋拍中,一页张爱玲围绕编辑出版其自选集《张看》事而作的信件,因其非凡的溢价表现备受关注。 这封中英文夹杂的短信写在1976年1月28日,从中可见张氏对此书及其早年文章的重视。上款人黄俊东其时为《张看》(香港文化·生活出版社“现代中国文学丛书”系列作品之一,1976年3月出版)的责任编辑,信件1979年影印出版于黄俊东著作《猎书小记》,后收入张爱玲相关著作。张爱玲的信札在市场中较为少见,生前即影印出版的更属凤毛麟角。 此信中的《附记》第二段主要是为说明《天才梦》而作。《天才梦》是张爱玲自认的“处女作”,1940年获上海《西风》月刊三周年纪念征文“名誉奖”第三名,实为最后一名。张爱玲补写的“附记”说明“并不是我几十年后还在斤斤较量”,但特地为此增写“附记”更能证明她的“斤斤较量”。那种女性特有的敏感和不甘,呼之欲出。 刘岳为媒体介绍西泠拍卖·中外名人手迹专场相关拍品 我与古籍 有个约会 ◎林妹妹(古籍收藏者、“同古堂”公号运营人) 私以为,所谓古籍,除民国前线装书为大宗外,诸如金石碑帖、名人信札、佛经典籍等,也应归此门类。其中,线装书笔者所藏仅数千册,不成系统,而名人信札亦只算是略有涉及,至于金石碑帖、佛经典籍等收藏也是沧海一粟,聊以自娱而已。故而,本文权作是抛砖引玉,分享在古籍门类收藏过程中“稽古游楮”的些许乐趣与收获,乃至于愿景。 观华夏文明史,国人骨子里有着根深蒂固的“读书人”情结,俗话也说“书中自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车马多如簇”等,亦是劝学之语。而长久以来,但凡读书人都多少有藏书的癖好。其中,顶级藏书楼,如归安陆氏“皕宋楼”、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宁波范氏“天一阁”以及湖州刘氏“嘉业堂”等,藏书之富,自是不必多言。 而受囿于财力之书香门第,却也惟书有色,得藏书之乐,如黄绍箕“蔘绥阁”、黄澄量“五桂楼”、赵用贤“脉望馆”、潘博山、潘景郑昆仲“宝山楼”等,集腋成裘,其藏书楼规模虽谈不上恢宏,亦可称所藏殊丰。及至于今,不少藏书家仍是遍处搜访古籍,以盈箧架。 笔者藏书,首源于资料查询、考据的需要。得益于互联网的便利,不少电子版古籍可以轻松获阅,然因卷帙浩繁,仍有部分典籍,无法一窥究竟,且电子书错谬、编排遗漏的现象诸多。于是,藏书的念头由此萌芽。孰料,“一入古籍深似海,除却线装不是书”,从“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宋版书、存有宋版遗韵的元刻本、以及明清刻本、金石碑帖等,但遇善本,总有“自珍”的想法,藏书遂也愈渐丰富。亦有“爱而不得”者,难免为憾。如不久前,国内某拍卖最早本“北宋拓《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300万元起拍,结果1210万元落槌,笔者终因囊中羞涩,与之失之交臂,也只能叹“重在参与”。 作者访碑 素日雅集中,往来友朋,对我购藏古籍的痴好,认同者有,持反对意见者也不乏。究其缘由,无外乎古籍之曲高和寡,山林文学内容艰涩,且如胡适之所言“一代人有一代之文学”,白话文的受众更广。而潜移默化中,亦有“受影响”之挚友,虽初涉古籍,却也欲一掷千金,想要收藏万册“明版古籍”,又请名家题写“万明堂”书楼匾额等,可称逸事也。 私以为,相较于其余收藏门类,“线装书”古籍的行情显然是处于价值洼地。一件流传有绪的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以其市场价格甚至可以买下整场古籍的拍品。这种价值“不对称”,颇令人思量。明人胡应麟,视书如妻,每每遇“佳籍”,必倾囊相购。赴京赶考的曾国藩,也曾因囊中羞涩,以四季衣裘典当,于书肆中换购一部《二十三史》。又如朱自清,典衣置买《新版韦伯斯特大字典》,此皆“风雅”所致。 更有甚者,如清代藏书家唐尧臣,篆“借书不孝”印,告诫子孙,藏书传家。“铁琴铜剑楼主”瞿绍基则以“先朝有诏,不便出兑”,拒绝光绪帝交换所藏古籍之请。此皆可见,于读书人而言,“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 作者访问陈宝琛故居 笔者虽是一介女流,对古籍“墨香”“圣人言”之沁人心脾,却也总念念不忘。闲暇之时,于小院中,一杯清茶,手不释卷,偶尔得一二佳句,朱笔圈点,继而有缱绻,有沉思,有惆怅,各种滋味,百般情愫,难以言说,时间则在这慵懒静谧中,悄悄流逝。古籍如同密友,伴我“与古神驰”。此间之逸,惟 “同好”能知所以。 此外,笔者运营艺术品自媒体“同古堂”,其中“古籍”板块的推文,包括古籍、明清尺牍、近现代名人书札、金石碑帖、唐人写经等,也常有着笔。以线装书为例,年代不同,样式或多或少相异。纸张亦有竹纸、绵纸、连史纸、麻纸、开化纸等之别,刊刻的机构,则有殿版、民间刻本等区分。即使同一套内容的古籍,也分极初印、初印、后印本、翻刻等。类此“年代、纸张用料、版本”等差异,以及是否名家旧藏、有无题跋等,构成了“古籍”作为重要收藏门类的系列要素。不过,与其他收藏门类明显不同者,则是古籍真赝相对容易区分,有明确馆藏品及著录可作参考;目前古籍的收藏群体,几乎是一批知识分子基于对古籍价值的认可而自发形成的,可称“清流”。因此,其市场发展甚有韧性,普通藏家入门也不难。 事实上,古籍的存有量,应是所有收藏门类中最多的,不过其多数为公藏,私人藏有者,超过十万册已可称是业界翘楚。结合国内对各公藏机构中古籍的整理、统计,除了部分孤本、善本外,古籍的价值“量化”并不难,有专门机构将其作为“理财产品”虽看似天方夜谭,假以时日,却也犹未可知。笔者揣测,一旦资本注意到“古籍”板块,其回报率也应当是可观的。更况乎,古籍的文献、艺术、文物价值等,包括与古籍息息相关的书斋文化,亦日益受重视矣。如今年春晚,《只此青绿》灵感源于《千里江山图》,引爆朋友圈,可见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并未消散。而“古籍”作为传统文化的直接媒介,随着“认识”的回归,其价值“回归”,也当非意料之外。 不管如何,作为传统收藏品类,如今古籍的价格仍旧是“亲民”的,这一点对于“好书之人”而言,无疑是幸运的。新的一年,笔者亦希望更多的文人雅士能与“籍”相逢,往来友朋,也无白丁。 爱古籍的女神不会老? ◎袁小茶(图书编辑 古籍文化推广人) 我爱上古籍,从爱上这个男人开始。 女人爱上古籍,好玩吗?明天是“女神节”,按理应该为古籍界女同胞、和古籍界万千背后默默奉献的“女家属”发发声。但如果是夫妇二人一起爱古籍,而你恰好是光荣的“劳动妇女”角色,那么恭喜你——你可以把每年一度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天天过成“国际妇女劳动节”。 每个行业都有职业病。刚认识“桌子”(作者丈夫、著名古籍拍卖人武松的网络昵称)的时候,陪他去看古籍拍场预展,几年前还没有“疫情”,戴口罩的人寥寥。看到一个正在调阅的小哥穿着精致的紧身毛衣戴着黑口罩(简直像是古籍界的一股清流),就跟“桌子”说:“哇,那个小哥哥好专业耶。他是不是怕打喷嚏有飞沫会污染古籍?” “桌子”抖了抖他那件千年不换的大棉袄,“额……可能是怕古籍‘污染’他,哈哈哈哈。”——天天古书堆里扎着的人,10个人里有8个都有“慢性鼻炎”。家里的地板天天一层“书灰”,吸尘器永远不闲着。帮“桌子”给古籍拍照留档,很多书太脆了,翻一回就掉一桌子渣。中医朋友来家里做客打趣:“这明代的书渣,可以留着入药了”。“桌子”听见,两眼放光像是遇到“人生知己”——这回终于找着借口不扫卫生了。 哎,钱锺书在“劳动改造”中终于学会了扫地。但没有基本常识,没扫几下就被积尘呛成了肺病,最后晚年就死在肺病上。看,要“劳动改造”一个书呆子,连时代都失败了。古籍界女家属去拿扫帚了。 大概一个行业“兴旺发达”的标准之一,就是能雇得起“女秘书”。疫情前和“桌子”去看古籍预展,有小拍公司雇的实习生殷勤地在电梯口发图录宣传单,使劲地往我手里塞。走出门口我问“桌子”:“为啥单塞给我?”“桌子”:“……你没看见一电梯都是大老爷们。好不容易逮着一姑娘,人家把你当女秘书了。能雇得起女秘书,万一背后有隐形大客户呢?” 那个实习生估计也是眼拙,哪儿有这么穷得叮当乱响的“女秘书”啊。“玩物”不一定“丧志”,但“玩物缺钱”是永恒的真理。如果家里有两个人爱书,基本每个月底都要上演“古籍界绝望主妇的贫困秀”。 省钱的方法在于“开源节流”。买书不能停,“桌子”就想着把“古籍女家属”变现了——“变现”方法也简单:有个爱画的张伯驹,就培养个画画的潘素;有个爱书的黄裳,就有个帮忙写题跋的小燕。“桌子”可算是学到了黄裳老的精髓:“题跋的字,丑的都算自己的。好看的都是太太代笔的。” 最开始,是“桌子”写完整跋文,我小楷抄录。后来是他只管写版本部分,女家属补跋文加抄录。再后来他觉得培养我懂版本还是有希望的,大把一撒叶子 ——女家属全代笔,“桌子”只干最后审阅批改的“领导”的活儿。 古籍宣传,光有传统的小楷跋文当然不够。要“破圈”给外人看,就得写网络推文。“桌子”开始忽悠女家属:“你别给他们写新书的10万+推文了,得提升点儿境界,搞搞古书推文才是正经事。”我:“你知道难度嘛,基本受众量在那儿摆着。古籍文章找到100个受众,比大众新书破1万阅读量还难。”“桌子”:“哪怕只多了一个人认识古籍,也是功德嘛。” 然后女家属就开启了“哈哈哈哈哈写古籍故事”的不归路。把老学究的专业版本问题,讲得好玩听得懂。遇上拍卖季古籍扎堆,让行家也能“哈哈哈一图看懂亮点”省时不累,善莫大焉。 当然,活儿不能总白干。礼物还是要送的。不过作为古籍“女家属”,就别指望男人送大牌香水、包包做伴手礼了。“贩子”的伴手礼永远是破书、残页、写经、拓片……“桌子”还有一样“杀手锏”伴手礼,成了古籍直男界的经典段子:“亲爱的姑娘,我给你带了一堆墓志回来。”后来还真有人要来交流经验,问“女朋友不喜欢自己送的破书怎么办”,打算开个《论如何让亲爱的姑娘爱上“墓志”》的交流小组。 劳动妇女节,“桌子”的礼物又来了。“亲爱的姑娘,我给你带了一堆老墨。”古籍女家属:“……是不是要哄女家属学补抄(古籍书叶)了?”“桌子”一脸被识破的坏笑。 得,我这个“劳动妇女节”,又要过成“妇女劳动节”了。 修书十年 做好古今信息传递 ◎万小兰(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修复师) 2012年,我是作为一名新手来到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学习古籍修复,在此之前,我从未经历过与古籍修复相关的任何工作。那个时候古籍修复算是一个十分冷门的行业,至少我第一次听说的时候不知道是干嘛的。最初从业古籍修复,因为没有工作经验,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学习期很长。开始是抱着好奇的心情来的,好奇让一切事情都有趣起来,所以最初的几个月兴趣盎然。后面慢慢地会变得枯燥,有可能每天都在练习剪纸,跟着一条条直线一直剪,一直剪,或者就是齐栏,一叠几十上百页的书叶,要一遍一遍地练习,做到栏线正直以达到书平口正。也正是这漫长的学习期,让我从一个性格急躁的小姑娘,慢慢变得安静沉稳了一些。 经历过开始的学习期,我逐渐接手各类古籍文献的修复工作,其间参与修复的有手抄经文《敦煌遗书唐人写经》,以及钱币、地契、线装古籍、拓本等的修复工作。修复过程和修复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因刚刚学习修复时遇到的各位老师们擅长的领域有所不同,对于古籍的破损形态程度修复方法南北迥异,经验丰富的民间师傅和历经博物馆系统训练的老师,遇到同一“病症”,“药方”各有千秋。所以修复工作,一边要广泛了解各位老师所经历的各种修复案例,从中间总结案例特点和方式方法,一边要将这些修复经验因地制宜地运用到亲手修复的文物当中去。这是一个不断学习、总结和积累的过程。在手抄经文《敦煌遗书·唐人写经》修复中,为保证经文清洗展平的效果及保证手写内容不脱墨、不脱色、不晕色,采用把撤潮纸均匀喷湿,待湿度在 70% 左右,将经文轻夹于其中,让经文纸张间接缓慢吸收水分,每天更换两到三次撤潮纸以保持湿度,持续这一动作就要半个月左右。类似这样的经历有很多。 经历过大量的修复工作以后,我认为修复质量是整个修复工作的核心。由于古籍修复的对象具有极高的价值和不可再生性,所以修复工作一定要遵守一些修复原则,来确保修复质量。修复工作中,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地保留原文物原貌,包括装帧形式,旧有文物的载体,文物上所有的文字信息等。虽然说我们修复过程中会灵活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但是现在国家已经颁布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标准,所以在后期自己带新人学习的时候,都会要求他们必须先学习《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所有灵活运用的各种修复技能和方法,都要在这个基本要求之上去完成。 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这十年,总算对古籍修复有一个浅显的认知。个人认为这一工作虽然是传统技艺,但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现在进行的修复工作需要更多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相结合。我们的修复技术大部分是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承下来的,但是新一代的修复人需要熟悉的远远不止这些,利用现代化的脱酸设备对纸张脱酸并检测纸张纤维变化,修复前对纸张的 pH 值测试及纤维检测,还有修复工作中有时候需要通过网络数据图片或者内容来比较核对修复对象脱落的这一笔、那一画的准确位置。随着我们国家对古籍保护及修复工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来规范,相关准则陆续出台,古籍修复人员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及相关知识,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 有时候,我会关注全国各地老师的讲座,涵盖化学、药学、汉语言文学等相关内容,因自己不是古籍修复相关专业毕业的,所以对理论知识的欠缺感受很明显,也希望在古籍修复这条道路上能够不停地弥补基础知识方面的不足,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修复案例,能真正胜任古籍修复这一神圣事业,真正做到无愧于心地完成前人与后人的信息传递。 隐秘的屠龙者 ◎焦傲(北京伍伦国际拍卖公司部门经理) 我不会忘记,2018年严冬中最寒冷的几天,伍伦拍卖公司以1219万元拍出了一幅五代后晋开运四年(947)版画。如今,这一页版画被称为“最贵的一张纸”。 2018伍伦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五代后晋开运四年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雕印观世音像 32×46厘米 惭愧地讲,作为古籍拍卖从业者,我的版本学知识贫乏,我是轻度社交恐惧症患者,兴趣庞杂无章,又很少聚焦在传统意义的古书上……所以,我学着舶来的名字把我们部门叫“善本与手稿部”,“ 狡猾”地缩小古籍的征集范围,却只能不自量力地追逐善本中的善本、手稿中的手稿,年年都搞荒野求生,我是你不认识的隐秘的屠龙者。 寻龙难,解构一条龙更难。古物最不缺的就是传奇,仅凭故事却不足使其认祖归宗。目鉴、文献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的“三重证据法”是“屠龙”的不二法宝。 2021年,我们的善本与手稿部征集到两幅佛教版画,图像均为唐代密宗风格。菩萨发髻卷曲,搭配忍冬发饰,眉目细长而富有异域风情,面庞安详饱满,体态丰腴柔媚,衣纹流动回旋,端坐于华丽的大仰莲座上,与西安唐代安国寺造像如出一辙。 唐代,古天竺佛教密宗传入中土,形成“唐密”。武宗会昌灭佛(840—846),寺庙、佛像、书画被毁,唐密几近失传,成为中国佛教美术史上的遗憾。从图像特征来推断,这两张版画应当制作于会昌灭佛之前,也就是公元846年之前,堪称盛、中唐时代的上乘之作。尤其是其中一幅直径仅8.7厘米,是目前所知最小的一幅独立的唐代佛教版画。 2021伍伦春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梵文经咒 直径约20.6厘米 困扰我们的最后一丝疑虑是,这两张版画的纸张比较厚韧,与一般所见唐代符咒所用薄如蝉翼的楮纸有明显不同。所幸疫情阴霾没有波及与我们屡次合作的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经过几个月的漫长等待,放射性碳测年报告终于从科学角度帮助我们证实这两幅版画的纸张年代为公元664—774年的盛唐时代,和伍伦善本与手稿部专家的鉴定结果相吻合。 加入伍伦以来,头发丧失了不少,皮肤焦黄了一些,裙子也很少穿了,逛街啊、滑雪啊、度假啊再也没有去过。翻翻5本薄薄的图录和厚厚的出版物,从36件回归的敦煌遗书,到马克思、恩格斯重要手稿,从国家珍贵古籍五代刻本《妙法莲华经》,到金陵版《本草纲目》……我最大的感想是,非常公平! 2021伍伦春拍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金陵胡承龙刻明重修本《本草纲目》 古本的美不像器物、书画,美得最不直观,层次却更高一筹。我这个隐秘的屠龙者在行格以外触摸隋唐以前的真迹,感受楮墨之上的精神,贯通古今中外的审美,颇觉刺激。尽管我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这个群体不再因为性别而受到特别关注,此时此刻,我还是挺开心的。 书店的时光宝盒 ◎雅倩(书店文化推广人、《书见》系列主编) 如果问,我是如何和书籍、书店结下如今的缘分,我想大概除了自己对于书籍的迷恋之外,更多的是来自结识的出版人、书店人、还有书友们,这些因为书籍而产生的情感连接创造了如此美妙的机缘。 回忆往日时光,我很庆幸,自己在大学时代就有机会接触了书业。无论后来我和多少书店有过交集,最初的那些书店时光,是我最为珍贵的体验。包括后来我对于书店的热情,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源于那时的自己对未来人生所做的决定,也是这种力量支撑着我在行业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我总是会说: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每个人都应该经历一段书店时光。让自己有机会在仰望一面面书墙的时候,思考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放弃。 在这十多年之间,我换了6座城市求学、工作、生活。在这些年的漂泊中,不同城市的书店似乎变成了唯一让我感到心安的地方。所以,与其说自己爱书,不如说更爱书店;与其说自己想开一家书店,不如说愿意看到有更多更好的书店出现。而这也许正是换了一种方式,实现了我的理想。 如今想来,这些年我的人生轨迹,也是因为书店,在不经意间发生了改变。在2013年出版了《中国独立书店漫游指南》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还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书店们做些什么。2014年的春日,我去杭州拜访纯真年代书吧的朱老师。那日午后,我们坐在书吧露台的躺椅上,眼前满是翠绿的山林,远望即是西湖。也就是在那一刻,我似乎突然找到了关于未来生活的答案。2015年,我迎来了新生命的到来。透过孩童充满好奇而又清澈的眼神,我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才是值得我们传承给下一代人的。2018年,我终于进入了一种相对平稳的生活状态,也重新有机会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 在和出版社沟通之后,确定了做“书店故事“的主题。而这次的故事,与以往不同,是邀约书店主来主笔,让他们向读者讲述自己的书店。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书店故事的背后都是一段五味人生。这其中的苦与乐,往往是冷暖自知而少与外人道。我希望他们的故事能被更多爱书人了解。 《书见》第一季和第二季所收录的60家书店里,大部分店主是我熟悉的朋友。然而,当我第一次看到他们关于自己书店的文字时,还是深受触动。通过文字,我读到了原来我所不了解的故事的细节,以及每一个决定背后的思量。而这些已经不仅仅是关乎一家书店,更是关乎人生的抉择。 虽然,在可预见的未来,纸质书籍的生存空间会慢慢被更多电子出版物所挤压,但传播载体的改变并不会改变文字本身所代表的意义。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存在,书店因此作为这些精神财富的集合体而被人们所热爱着。即使在未来,书店本身作为一种业态,也许会逐渐消失。但此时此刻,至少在我们生活的时代中,书店仍旧拥有其存在的价值。 人生本就匆匆,很庆幸可以和书籍结下这份不解的缘分。无论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下去,只要想到还有书籍,就会拥有美好的想象。未来,希望可以把这份美好传递给更多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