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笔名 央视曾经播出过一部电视剧,叫《楼外楼》,讲的是杭州著名饭店“楼外楼”的创业历史。其中有一个名场面在网上火了:大文豪鲁迅先生正和学生们在饭店里吃饭,突然冲进来一个军官,问谁是鲁迅?鲁迅先生说,我就是。军官上来就要抓人。鲁迅先生不慌不忙,问有拘捕令吗?拿过拘捕令一看,鲁迅先生嘿嘿一笑:“这上面写的是周树人。你们抓周树人,和我鲁迅有什么关系?” 这个军官是个大老粗,没念过书,拿过拘捕令一看也傻了,于是垂头丧气地回去了。鲁迅先生因此逃过一劫。 这一段剧情实在是太搞笑,大家纷纷嘲笑编剧过于胡编,因为对现在的观众来说,只要上过小学,就肯定知道“鲁迅”是笔名,“周树人”是本名。其实呢,在民国的时候,还真就有人搞不清“鲁迅”和“周树人”。鲁迅先生去世之后,西安举办过一次追悼活动,好多学生都来参加。有一位警察局长,看到进步学生聚集在一起,于是带领手下闯入会场,也装模作样地到台上来发言:“同学们,你们今天追悼鲁先生……”学生们一听,这货连“鲁迅”是笔名都不知道,直接把警察局长给轰下去了。 话说回来,这也不能全怪国民党反动派没文化,因为鲁迅这辈子用的笔名太多了,“鲁迅”当年并没有现在这么如雷贯耳,只是众多笔名中的一个。为了躲避国民党当局的迫害,鲁迅用过多少个笔名呢?有人专门做过统计,有一个字的笔名,有两个字的笔名,最多有六个字的笔名(叫“上海三闲书屋”),合计183个。这要让特务全都记住,实在是为难人。鲁迅先生“马甲”太多了,真要跑路的时候跑得比“猹”都快,谁能抓住? 和“鲁迅”一样,中国现代作家的笔名更为多数人所熟知,久而久之,甚至都被认为是真名了。 比方说,茅盾不姓茅,真名叫沈德鸿,字雁冰,我们常叫其沈雁冰。沈雁冰当年上了国民党的通缉令,后来干脆就用能代表他心境的“矛盾”当笔名。叶圣陶先生当时做编辑,觉得沈雁冰的稿子很好,但“矛盾”不像个人名,就加了个草字头,变成了“茅盾”。 “萧红”“萧军”也是笔名,他们的真名叫张廼莹、刘鸿霖。两位的笔名也是有关联的,因为都是左翼作家,笔名合在一起就是“小小红军”。 巴金先生的名字,也让很多人误会过是真名。巴金是四川人,而四川真的有很多姓“巴”的人。其实巴金的本名叫李尧棠,他想起一个笔画少的笔名,省事儿。巴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作品,先取了个“金”字,后来为了纪念一位离世的姓“巴”的朋友,便取了“巴金”的名字。 作家使用笔名,这是一个文化常识,所以千万不要用笔名里的姓来称呼人家,不然会闹出笑话。 北大图书馆有一个地下书库,书库由计算机控制,恒温恒湿,放的都是珍本的古籍,甚至有些藏书,全国就这么一本。金庸造访北大的时候提出请求,想亲自去书库里看一眼。北大领导考虑再三,同意了,并派了一名馆员陪金庸参观。 恰巧,这位馆员是个地道的武侠迷,见到偶像,激动得话都快说不出来,上来就大声说,金先生好,我特别喜欢您的作品!金庸微微一笑:“我不姓金,我姓查。”金庸真名叫查良镛,笔名是“镛”字的拆分。当然,这位馆员可能只是太激动了。 金庸有一位亲戚,叫查良铮,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查良铮做翻译的时候用真名,写诗的时候用笔名。他就是大诗人穆旦。显然,穆旦的名气要比查良铮大多了,好多人就以为他姓穆。穆旦这个笔名是怎么来的呢?和金庸不同,他是把“查”这个姓给拆分了,上面是个“木”,下面是个“旦”字,“穆”是“木”的谐音。 “古龙”也经常被当作是真名。古龙原名熊耀华,和“古”“龙”都没什么关系,只不过是古龙上中学的时候,心仪的隔壁班的女孩叫古某凤,起笔名的时候就起了个“古龙”。 还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其实和金庸也有关系,但是知道的人不多。这位就是台湾著名的言情小说家琼瑶。她比金庸小一辈,金庸的堂姐嫁给了琼瑶的舅舅,所以俩人也算是沾亲带故。上世纪九十年代,琼瑶可谓是火遍大江南北,但若问一句,琼瑶的真名叫什么?估计绝对大多数人都答不上来。琼瑶的真名叫陈喆,笔名“琼瑶”取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倒是很符合作家的特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