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探源中华文明 砥砺民族之魂】以文载道、传声、化人 谱写中华文明研究新篇章

http://www.newdu.com 2022-06-09 未知 李小龙 参加讨论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和民族发展的新高度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充分肯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的同时,也对下一步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指明了方向、寄予了厚望。讲话内容高屋建瓴,意味深远,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历史和考古工作者的士气。作为青年考古工作者,在认真领会学习讲话内容的同时,也要勇于担负起历史的责任和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扎根中华大地 追溯华夏文明根脉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潮的涌入,“疑古辩伪”之风盛行,中国传统的古史体系受到了“冲击”,中国考古学责无旁贷担负起“重建中国上古史”的重任,自觉地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作为百年以来的重要任务。经过百年的不懈努力,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立足中国大地,前辈学者在中国早期文化和文明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文化发展模式方面,苏秉琦的“满天星斗”、严文明的“重瓣花朵”、张光直的“相互作用圈”的相继提出推动了对史前文化格局的新认知。在社会发展的阶段方面,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僵化套用,苏秉琦结合中国的考古发现提出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三历程和“古国-方国-帝国”三部曲。在社会发展模式方面,苏秉琦提出“原生型、次生型和续生型”三种类型,李伯谦提出了“神权国家”和“王权国家”两种模式,韩建业提出了“东方、中原、北方”三种不同区域社会发展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国早期文明多样性的认识。在文明形成的标准方面,最初受西方的影响以“文明三要素(城市、金属、文字)”作为文明标志,之后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文明标准方案。中国文明的起源也由最初的三代上溯到八千多年文明起源史、五千多年的发展史。认识在不断深入,理论在不断丰富,一幅日渐丰满、形象生动的“早期中国”画卷逐渐呈现。尤其是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动下,在不同区域开展一系列具体文明案例的实践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文明有中心的多支一体格局的认识,对不同区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动因机制等问题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但目前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问题尚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作为青年考古工作者要继承前辈学者的治学精神,扎根中国大地丰富的文化资源,持续追溯文明根脉,探究文化渊源。
    
    传承文明智慧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勤劳勇毅、自强不息、崇礼尚德、秩序井然、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等独具特色的文明特质,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在历史长河中,文明特质逐渐酝酿出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根基所在。
    勤劳勇毅、自强不息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延续至今的核心特质。东亚大陆相对封闭、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大陆性季风气候使得中国大地从距今一万年就开启了农业生产,距今八千多年基本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史前农业格局,农业经济需要精耕细作、四季轮转,中国先民将智慧、汗水和希望倾注于土地上,日积月累形成了勤劳勇毅、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
    崇礼尚德、秩序井然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延续至今的外在表现。从八千多年前的裴李岗时代就已出现了秩序井然的环壕聚落和公共墓地,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早期已经形成了凝聚向心式的聚落布局,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主次分明的大型“宫殿式”建筑,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时代已经出现了中轴对称的城址和“宫殿式”院落及专门用于天文观测的“观象台”。上述的考古发现表明,随着社会秩序的不断加强,礼制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另外,玉器作为中国特色的器物,有着近万年的发展史,并逐渐被赋予了品德、礼仪等精神内涵,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文化“藏礼于器”、“以德化人”的特质。
    开放包容、和谐共生是中国文明延绵不断、延续至今的不竭动力。中国广大、多样的地理环境是史前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基础,使得不同区域文化在保持自身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互动、交流与传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促成了距今6000年前“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虽然中国自然环境相对隔绝,但中国文明从来没有故步自封,早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就已形成了“彩陶之路”“玉石之路”。伴随着小麦、牛羊的传入,使得中国的史前生业基础更加稳固,冶金技术的传入和再创造的过程中融入了中国的礼制和精神观念,刺激和加速了二里头青铜文明的形成,同时粟黍、丝绸的西传,也为西方文明注入了活力。中华文明正是由于在同其他文明的不断交流、学习中,保持活力、蓬勃发展、生生不息。
    
    讲好中国故事,培养青年时代担当
    作为一名青年考古工作者,在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研究阐释的同时,也要加强宣传、推广、转化工作,用出土文物和遗址更加鲜明、生动地展现中国历史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提升中华文明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另外也要努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风采,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同时作为一名青年教育工作者,自身也要不断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站在历史深厚的根基之上,吸取历史文化滋养,自觉担当“育人”使命,尤其要教育引导青年学子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要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思政育人”相结合,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挖掘和成果宣传,让广大青年学子切实领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精华,培养广大青年学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增强广大青年学子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