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探源中华文明 砥砺民族之魂】扎实推进文明探源研究 有效推动成果全民共享

http://www.newdu.com 2022-06-09 未知 王涛 参加讨论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作出重要指示。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和中华文明研究者,我第一时间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倍感激动,深受鼓舞。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扎实的科学研究是开展文明探源的前提基础
    20世纪以来,随着近代科学思想的传入,建构在“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之上的传统中国上古史受到了质疑。仅仅依靠传统的文献史学,已经不可能获得关于中国上古史的科学认知,更不可能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科学的证据。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科学田野工作发掘出的实物资料的研究来重建中国上古史,打破中华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考古学承担起了探寻中华文明起源使命,历经百年光阴,获取了大量的新资料,取得了巨大成就。
    扎实的科学研究是开展中华文明探源的前提基础,也是考古学能够承担这一使命并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考古学始终秉持着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地对考古材料进行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传统考古地层学与考古类型学的基础上,根据聚落考古的理念对以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石峁遗址、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关键性遗址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与多学科综合研究。不迷信国外对于文明的定义,不设置先入为主的概念,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定义和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在二十年的研究过程中,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人员,既有着对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深沉热爱的感性,又有着一切从材料与事实出发的理性。这决定了我们探索的结果一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结论,在国际学术领域牢牢掌握住自己的话语体系。
    
    学科交叉多学科并举是文明探源的必由之路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始终秉持着“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不囿于考古学与传统文献史学,而是广泛结合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科学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
    作为一门横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考古学的学科特质就是广泛借鉴、化为己用。在整个工程研究的过程中,碳十四测年、古DNA分析、锶同位素分析、化学元素分析、土壤分析、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测年、动物起源和古代人群关系测定以及迁徙流动、古代生业与环境、文物保护等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考古学宏观和微观研究,不断深化着我们对于古代社会的认知。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建立在这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文献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理论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判断与梳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多个层面去还原历史原貌,真正做到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是学科交叉的典型案例和杰出成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任何学科都不可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只有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各学科间的有机结合才是学科创新的有效途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够形成对于考古资料的正确认知,才能既不固守传统文献中的传说,又不迷信西方设定的标准,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图景与理论。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启示我们,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重大课题为导向,立足于多学科联合攻关,才能进一步实现对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科学阐释,揭示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才能真正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也唯有这样,考古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其“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的特殊价值。
    
    分层次、分对象宣传是普及文明探源成果的有效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的传承和传播工作至关重要,也是考古工作者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对青少年而言,建议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写进中小学教科书,让广大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对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基础建设考古中的施工方,要开展文物政策法规的普及与宣传,要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关心爱护考古工作者,积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为考古事业、文物保护、历史研究创造良好条件。
    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在地社区的群众,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考古实践活动,让群众了解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的必要性和考古研究的历史价值所在,了解身边的考古工作和发掘所在地的历史联系,让群众认识到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血脉历史,激活乡土中国情境下共有的家国情怀,让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为全社会所共有共享。
    对于有考古学专业的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建议结合学生培养和中小学历史教师培训,甚至设立“考古+师范”等双学位培养项目,培养从事中小学文明探源知识和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考古工作者和中小学历史等学科教师联合起来,就能够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分层次、分对象向学生和社会大众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为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出贡献。
    总之,对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我们应当认识到,扎实的科学研究是前提基础,多学科深度合作是有效路径,共享研究成果则是考古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惟其如此,考古工作者才能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文明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大家携手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学专业负责人、历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