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文学作品时,读者总有不尽的想象,因为它是具体却抽象的,文学作品可以作为承载时代和读者心理感知的一种手段。从尚启元所著《郭大刀》一书中,我们可以通过“郭澄清”这一真实的人物形象,读到属于他所身处的那个时代及其背后的风貌,那些乡土人情,那些岁月光辉。 在这部传记《郭大刀》中,作者以充满文学性的写作手法刻画了长篇小说《大刀记》作者郭澄清一生的经历。从游记散文,到小说编剧,再到传记文学,尚启元的写作是有跨度的,他以他的文学行动印证着他自己的文学观:“我认为作家不应该单一地只掌握一种文体”。尚启元的视野和写作显然是多元化的,从《但愿,时光如初见》(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到《大门户》(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芙蓉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再到这部刚出版的《郭大刀》,尚启元的写作一直坚守着作为一名作家面对现实世界所应坚守的“最后一道防线”——扎根生活,紧紧地拥抱生活。尚启元的文学“多元化”,不仅仅在于他自由的穿梭于文学的不同文体里,还在于他的多重身份,例如在写作之外,2019年由他担任导演和编剧拍摄的纪录片《人民作家郭澄清》相继在央视新媒体等影视平台播出。 《郭大刀》讲述了作为主人翁的郭澄清从一个贫穷困苦的少年成长为痴迷于文学创作的优秀作家的历程。尚启元用他饱沾感情的笔尖最大力度地向我们展示了郭澄清的一生和他所生活的时代,还有郭澄清看似平凡但却非凡的一生。尚启元以细节呈现了郭澄清的性格,譬如他写道:“郭澄清在医院一直坚持写作,每晚只睡三个多钟头。有一次,感冒三十多天,他竟写出了三十万字。医生多次心疼地劝他休息,甚至命令他‘停车’。他却风趣地说:‘大夫,我的时间不多了,更要抓紧写啊!绝不做掉队的腐卒,要不愧为炎黄子孙啊!” 尚启元在《麦田守望者》一文中,曾从郭澄清的文学作品联想到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在他眼里,有时候文学与美术仅仅只有“一步之遥”。郭澄清文学作品里的人物,犹如米勒画面中的拾穗者一般,守望着鲁北平原广阔的麦田。作家郭澄清因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刀记》而被人们亲切称为“郭大刀”,这也是尚启元《郭大刀》一书的书名来源,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刀记》在郭澄清文学创作生涯中的意义。 郭澄清的长篇小说《大刀记》作为当代红色经典作品之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苦菜花》《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长篇小说相提并论,影响了至少一代读者的成长。关于长篇小说《大刀记》,尚启元回忆说,他在初中时,就读完了《大刀记》。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其故事情节如数家珍。后来又因为工作原因,尚启元和郭澄清的儿子郭洪志相熟,尽管他们有三十多岁的年龄差,但在无数个日夜里畅谈关于郭澄清和他的文学作品,这也是《郭大刀》一书出版背后的故事,也是《大刀记》所带来的故事。 长篇小说《大刀记》描绘了鲁北乡村从清末到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多年的时代巨变和历史风貌,而尚启元的《郭大刀》就像是一面照射着《大刀记》的镜子,折射着《大刀记》背后的历史风景,梳理了郭澄清创作《大刀记》的时代脉络。尚启元细致深入的刻画了郭大刀这一真实的人物形象,并完整地呈现了郭大刀和他所创作的经典文学《大刀记》的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