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事务事关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事关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事关百年大党的执政考验、事关世界之问的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党领导百年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全面分析科学研判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现状的基础上,不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实践。“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建构认同的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离不开传播。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可以从传播观念的革新、传播内容的整合和传播技术的重构几个方面探讨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2017年10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在2021年8月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出“十二个必须”,其中之一就是“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注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导向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则是在当前强调意识的作用和观念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经济快速崛起,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国际传播领域也突出表现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与经济社会发展尚不匹配。“与物质生活和经济实力不平衡、不匹配”的现实矛盾推动并回应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超越“现实政治”(物质)合并观念政治的历史趋向和时代潮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间性智慧紧密勾连,其中蕴含着诸如平等、开放、包容等交往伦理思想和道义感召力。这种意识导向既源于实践又先于实践,更能凸显当前民族交往的本质,更具理性规约的伦理色彩,既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前提,又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底层铺垫,亦可为世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共有观念的形成不是天然固有的,是在后天的社会交往实践中互动而成的。但“共同体”的前提是认同,之后才是交往实践的效果考量和共同体的目标诉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是“共同体”这一观念认知,且是无任何前提条件的、囊括所有交往参与主体的、各民族命运紧密勾连而成的“共同体”观念,之后才是进一步的交往实践及其共同体的建立,两者的顺序倒置则会带来截然相反的物质现实。因此,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导向,是一种传播观念的革新,将“传播”环节前置,让“传播”进入决策环节,有助于提高建构认同的自觉性与实效性,确保中华民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克时艰,共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整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五个高度认同”可视为迄今为止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应有内涵之集大成表述,因其系统整合了国家、民族、文化、政党和制度层面的认同逻辑,囊括了古今中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多元利益攸关的各种力量,动用了一切可以建构高度认同的时空逻辑和共情资源,厘清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内容和未来努力方向,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抽象的意识和“想象的共同体”不断提上重要议程并勾连实践,既能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的政治立场和制度自信,亦可唤起实实在在的共同经历和文化记忆,从立场与情感角度双重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认同,既相互观照又缺一不可。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 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只有经过全阶级全民族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务”。百年党史的宝贵经验也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中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重大胜利的坚强领导核心,也会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总而言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科学的意识、积极的心理建构和情感归属,“五个高度认同”则是对这种共同体意识的多维阐释和高标准要求,基于此种高度认同观念构筑的思想长城必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仪式场景 从传播的角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路径除了传播(认同)观念的革新、传播(认同)内容的整合之外,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脚于实效,首先得把目光投向互联网及其前沿传播技术。 互联网对于我国当前的民族工作和民族事务来说既是最大增量也是最大变量,特别是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群体极易受到民族极端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影响。因此,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特别关注传播技术对建构认同的特有潜力,必须克服灌输性、刻板性和距离感的媒介逻辑,尝试新时代亲科技、亲市场,立场坚定、手段灵活、注重实际效果的科学传播逻辑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和数字媒介技术在引导民族团结、建构高度认同的桥梁作用。 传播作为一种仪式,我们可通过建构重大议题和媒介事件,辅以VR、物联网、元宇宙等传播技术的应用,重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仪式场景,共同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文化故事,共同见证一幕幕震撼的历史事件,共同体验一场场直抵人心的现代化盛宴,以达到增强真实感受、扩大共情、强化认同的实际效能,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