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考古现场】拓宽考古学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的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22-08-28 未知 刘瑞 参加讨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020年9月28日安排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的中央政治局学习之后,2022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又安排了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集体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历史研究和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视。
    《求是》7月15日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巨大成绩,“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同时也冷静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并为今后继续推进相关问题的考古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实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强调的“实证”,正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作为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特点的深刻反映。对研究“实证”的强调,包括文明探源在内的所有考古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结果,都应是真实存在的事物。这不仅是我们党“实事求是”优良传统的自然延续,也是今后进一步推进包括考古学在内各学科研究前进的关键所在。
    作为一直在进行着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的学者,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一直记忆深刻和感触深刻的,是我们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老主任、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一张纸片上写下的如下话语:
    “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材料,不仅对说明浙江地区从无阶级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转折变化是有重要意义,从全国来说,对阐明我国组成为一个以汉族为主、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也是重要的。希望今后在这方面多做些工作,希望有机会能在下次再来时看到更多的这方面资料。”
    可以看出,苏秉琦先生对良渚文化的关心,是希望通过它来探寻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他念念在兹的,是以此为线索开展更多关系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大问题研究,并期盼不断获得与此相关的“这方面资料”。而这,正与习近平总书记在“5·27”重要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也就是说,我们持续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的深入研究,正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延绵不绝、历久弥新的发展,提供一个又一个的“实证”。而唯有“实证”,才能为我们今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二、方法
    考古学研究要开展“实事求是”的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指出今后的相关研究,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从百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看,强调考古学与古籍文献研究的结合,不仅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反映,也是中国悠久文献史学、古籍传承与历史研究传统的自然发展,是中国特色考古学的重要特色之所在。
    如何将各地不断发现的考古学资料,与传承不绝的古代文献结合,如何既发挥考古学的学科优势,又充分揭示记录在历代古籍中的史实,不偏废而共发展,是不断推进考古研究的重要方法。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2020年9月28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进行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研究,要不断开展历史学与考古学等多学科的有机结合、共同发展。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强调“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对古籍工作的重视,与对考古学科的重视和阐扬,不仅一以贯之,而且相得益彰。
    也就是说,继续做好和深入发展考古研究,需要的是对传世文献的充分尊重,而不是去强调“去文献化”的考古学“纯洁性”。
    三、思考
    从多年来持续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看,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多集中于史前和夏商时期,“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我想是在之前已有研究继续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当由古至今不断拓展。比方说,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灿烂的如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石峁文化等各地星罗棋布的古代文明,但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如为什么前述灿烂的古代文明后逐渐消失,最后在中原形成了以夏商周为核心的古代王朝并一直延续?而无论是良渚、红山还是石峁等古文明发达的地方则逐渐地“默默无闻”。又如,为什么周秦汉唐的京畿一直是在今天陕西的关中而非良渚、红山和石峁等地方?
    据文献记载,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后曾进行了多次不懈的“出巡”。如将他出巡的地点加以“简单”对应,那似乎都能在各地找到一个个曾经非常强盛的古代文化。如秦始皇在统一的次年,即出巡到达的陇西北地,有着从大地湾文化到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昌盛延绵;此后多次出巡的山东行程,是从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主要区域;他在东北碣石之行所面对的可能主要是非常发达的红山文化等的后人;他从云梦到会稽之行经历的应是一系列如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石家河文化到良渚文化等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古代文化;而即使在秦始皇去世后仍然按之前计划的道路赶回咸阳,则是多年来一直有惊人发现的石峁文化的主要分布地区。回溯秦始皇的这些行程,似乎暗示着他对出巡地的选择,即是对各古文化的巡礼,也是统一王朝对各地文化的“统一”。
    因此,从考古学上不断揭示秦始皇开创的统一王朝的系列制度产生、发展和影响,及统一后各地“一天下”的过程,揭示如何从悠久缤纷的古文化发展到长期统一的国家文化,应是今后不断“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的重要内容。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