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者开始有意识地研究海洋文学地理,始于域外海洋文学批评。从地理上来看,海洋对文学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在海洋活动中创造了海洋文化、获得了海洋精神,它们影响文学的风貌;二是作家直接书写海洋,产生了海洋文学。由于古代中国不是一个重视向海洋发展的国家,加之古代文学作品中优秀的海洋文学经典相对较少,所以,关注海洋地理与文学关系的著述鲜见。有价值的海洋文学地理研究始于民国时期。1924年,英国作家康拉德去世,文学研究会成员发表数篇文章,称康拉德为海洋文学家,他们的译介初步涉及海洋文学地理问题。 明确地从海洋地理角度批评域外作家的文章是阎折吾的《从海洋文学说到拜伦,海贼及其他》(《南国周刊》,1929年)。作者认为,环境给予人相关的感受,作用于人的气质、精神,促使海洋文学发生,西方海洋国家多“海贼文学”,作为大陆之邦的中国则多涌现“山贼”“湖贼”或“江贼”文学。柳无忌在《海洋小说家康拉德——〈阿尔麦耶底愚蠢〉的绪言》(《长风文艺》,1943年)中提出英国是海洋国家,英国人是航海民族,所以,英国作家创建了优秀的海洋文学传统,外来人康拉德受英国海洋文学熏陶,是英国史上伟大的海洋小说家。这两篇文章强调海洋环境对文学的影响,揭示海洋文学发生和形成的原因,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海洋文学地理研究中,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是近代新出现的词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意识到活跃在海上的西方国家有着强大的实力,在惨败于新兴海洋国家日本,西方的海权理论进入中国以后,学者在《新民丛报》《东方杂志》《海军杂志》等期刊热烈研讨海权问题,开始对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有确切的认知,梁启超等提出中国是大陆国家,英美日等是海洋国家。因晚清不敌海国,近代学者开始讨论如何将中国建设为强大海洋国家的议题,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这两个语词普及开来,海洋国家成为当时的中国人所喜欢的国家类型。 民国学者研究海洋文学的另一起因是近代中国海洋国家建设的需要。近代中国意欲向海复兴,海洋政治地理崛起,在此背景下,民国学者开始建构海洋文学理论。柳无忌在《海洋文学论》(《海军建设》,1942年)中阐释了海洋文学的概念、美学、功能等,提出新兴的国家需要新兴的文学,倡导在中国开展海洋文学运动。蹇先艾的《如何建海军文学》(《海军建设》,1942年)和徐逎蒙的《建设海洋文学》(《长风文艺》,1943年)在抗战时期呼吁中国需要海洋文学,希望以海洋文学增强国民海洋意识、培育国民海洋精神,进而维护中国的海权。如果说在域外海洋文学批评中,民国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制约上,那么,在基于国家需要的海洋文学论中,他们则主张以海洋文学的提倡、普及来影响海洋人文环境的建构,从而夯实民国的海洋政治地理。 从国家角度探讨问题是民国海洋文学地理研究的显著特点,民国学人有大局观,但在论述中也遮蔽了部分史实。民国学者发现了海洋文学地理的大势,认为西方海洋民族活跃于海上,因而创建了光辉的海洋文学传统。他们的海洋文学地理研究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近代中国向海洋国家转型,为了学习英美日等海洋国家,域外海洋文学被译介到中国。民国学者很容易就了解到,在英美等海洋国家,有大量名家是海洋作家,有大量名著属于海洋文学,反观古代中国,少有成为文学经典的海洋文学作品。因此,阎折吾、柳无忌、徐逎蒙等轻易得出中国几乎没有海洋文学的结论。民国学者的整体把握虽不错,但他们无视古代中国海洋文学作品丰富的史实。古代中国虽以大陆为主体,但许多王朝如唐宋明等与海洋没有绝缘。而且,由于滨海的缘故,沿海民间与海洋的关系颇为密切,所以,在古代中国涌现了大量陆上观海、近海泛舟、想象海洋的作品,海洋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文人书写中的精卫、蓬莱、海市等构成了海洋人文环境。因此,在研究中屏蔽中国海洋文学地理,与真实的历史并不吻合,但海洋处于古代中国文学地理的边缘是不争的事实。 回顾民国学者的海洋文学地理研究,在学术上有其必要性。地球上的海洋面积超过70%,海洋在人类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的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中国是太平洋西岸国家,有漫长的海岸线,海洋对中国文学产生过影响,因此,海洋文学地理研究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一部分。文学地理学在当今是显学,但海洋地理对文学的影响还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迄今为止,尚无当代学者专门研究过中国的海洋文学地理。从学术史角度看,民国学者的相关论述是中国海洋文学地理研究的起点,探究民国海洋文学地理研究能为当下的学术建构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借鉴民国学者海洋文学地理研究的基础上,当下学者应加强两个方面的研究。 其一是研究中外尤其是中国的海洋文学。当今的学者研究海洋文学地理,既要有兼顾中外海洋文学的气度,还需纠正民国学者的偏颇做法,应该以中国海洋文学为研究中心。研究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学,既要概括它的优长,如“和合”的古典哲学底蕴,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也要揭示海洋未能成为文学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原因。从古代海洋作品的空间情感看,疏远海洋或与海洋隔膜是常态,对海洋的认同、热爱的书写少见,这表明海洋是古代中国文人的陌生领域,仅为次要文学地理。其二是呼吁并引导当代作家多创作洋溢海洋家国情怀的作品。家国情怀的海洋书写始于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20世纪太平洋歌》《新大陆游记》等作品中,他呼吁中国变身为太平洋强国,书写对海洋的认可、喜爱,建构贴近海洋的人文气候。在抗战期间,柳无忌等学者从国家需要角度论述海洋文学,认为海洋文学可以塑造国家的海洋人文环境。当代作家需修正古代文人较少亲近海洋的文化心理,感受海洋,积极书写海洋家国情怀,表述海洋空间认同,提升海洋文学的地位,服务于海洋强国建设。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国海洋文学理论研究”(20YJA751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