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出版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中国新文学大系》(以下简称《大系》),1935年至1936年在上海先后出版,第一辑共10卷。1983年,在时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丁景唐的主持下,《大系》开始编撰第二辑。 第二辑出版后的1989年,我来到永嘉路上的慎成里,丁景唐先生在家中接受了我的采访。说起《大系》,他如数家珍。不过他指出:“这是赵家璧先生的点子,我们是接棒者。”他特别关照我,如要全面了解《大系》,一定得找赵老。于是,我来到山阴路赵家登门拜访。 赵家璧 抚今追昔,那天,赵先生陷入深深的回忆中…… 他总是选择住在鲁迅家附近 1908年10月27日,赵家璧出生于上海松江。 天资聪慧、好读书、善交际的赵家璧在光华大学附中读高中时,就担任学校的中英文《晨曦》季刊的编辑主任,后又成为该刊的主编。这引起了良友图书印刷公司老板伍联德的关注。不久,赵家璧升入光华大学,伍老板即请他为公司主编一本学生刊物《中国学生》。当他读大四时,伍老板又将主编《一角丛书》的任务交给他,此书以独特的装帧名闻遐迩。伍老板深为自己慧眼识宝而高兴。1932年,赵家璧大学毕业,伍老板邀他正式加盟良友。赵家璧来到良友当起了文艺出版部主任,自此这位年轻人得到了编辑出版文学丛书的舞台和机会。1933年,赵家璧创编《良友文学丛书》成功,他由此结识了鲁迅、茅盾、郑振铎、阿英、郁达夫、郑伯奇等大作家。 如何给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第一个十年作一次历史性的文学史评价与总结,这始终萦绕在赵家璧的心头。 赵先生告诉我,是他的三位老师引他走上主编《大系》之路。 第一位是徐志摩先生。赵家璧升入光华大学,在该校任教的徐志摩先生对他在《晨曦》上翻译的但丁、王尔德、莫泊桑的作品十分欣赏,于是约见他。徐教授非凡的风度、高雅的谈吐,一下子把赵迷住了。赵家璧请教徐先生进入文学殿堂的秘诀。徐志摩直言道:“文学的园地等于一个蜘蛛网,你如有爱好文学的素养,一天拉到了一根丝,只要耐心地往上抽,就会有一天,把整个蜘蛛网拉成一条线。所以,你找到一本好书,这本书就会告诉你别的许多好书。”赵家璧顿时开窍:编辑不就是为读者推荐好书的人吗?于是,他暗下决心,当个优秀的出版人。外滩有个外文书店是徐志摩经常带学生们去的地方。那些装帧美丽、附有插图的外文书,成了赵家璧后来编辑出版《良友文学丛书》的借鉴。而那些成套的丛书,日后成为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参照。 第二位是蔡元培先生。赵家璧编辑《中国学生》期间,还编了本《全国大学图鉴》,专门介绍国内各大学概况。编就后,他请教育界前辈蔡元培为该书题个书名。蔡先生没有因求者籍籍无名而拒绝,欣然命笔。1932年,赵家璧得到左联成员韩起编译的一部《苏联大观》,他又请蔡元培题写书名。蔡先生又一次为他寄来了墨宝。1934年,当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设想形成时,赵家璧马上想到蔡元培先生,特请他作总序,又得到热情应允。 第三位是鲁迅先生。1933年,赵家璧在郑伯奇的介绍下去拜访鲁迅先生。鲁迅第一次与他见面,就谈到编辑工作:“这是一种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过这一行的,其中大有学问啊!”赵家璧正是在鲁迅的感召下去不断前进的。他主编《良友文学丛书》时,鲁迅提供了自己编译的《竖琴》《一天的工作》等小说。他编撰《中国新文学大系》时,鲁迅又担任《小说二集》的编选工作。1933年到1936年间,鲁迅致赵家璧书信49封(原件45封现存于鲁迅纪念馆)。由此,赵家璧有了这样情结:他总是选择住在鲁迅家的附近。20世纪70年代,他干脆搬到了鲁迅先生大陆新村寓所(山阴路132弄)的隔壁——山阴路192弄53号,直到他去世。 展现“第一个十年”的辉煌 1934年,编一套为后人研究新文学发展提供珍贵史料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设想,在赵家璧的心中渐渐形成。他的计划是:十年间的理论、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的精粹作品,或有历史价值之作品,由各部门有专长且有历史渊源的文学家来精挑细选。全书分10卷:胡适编《建设理论集》,郑振铎编《文学论争集》,茅盾编《小说一集》,鲁迅编《小说二集》,郑伯奇编《小说三集》,周作人编《散文一集》,郁达夫编《散文二集》,朱自清编《诗集》,洪深编《戏剧集》,阿英编《史料索引》。 当赵家璧去中央研究院找蔡元培先生,向他介绍《大系》的规划和编选方针时,蔡先生高兴地说:“这样一部有系统的大结集,早应该有人做了。现在良友公司来编辑出版,太好了!” 《大系》第一辑,展示着我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的辉煌实绩。编选创作的7卷,共收小说81家的153篇作品,散文33家的202篇作品,新诗59家的441首诗作,话剧18家的18个剧本。其中不少是对新文学的创建起了积极作用的名作,其他也大多在思想或艺术上有一定的代表性。1935年到1936年,《大系》第一辑10卷本先后出版。 20世纪40年代初,赵家璧在重庆曾想续编《大系》第二辑,选收“第二个十年”的作品。无奈日寇入侵,战火频繁,限于客观历史条件,未能如愿。 丁景唐接过“接力棒” 接过编撰《大系》第二辑(1927年—1937年)的“二传手”是丁景唐。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宣传处、新闻出版处处长,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等职。 丁景唐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年轻时就仰慕鲁迅,后来成为专门学者。他在研究鲁迅、瞿秋白、“左联”五烈士和左翼文艺运动史方面有诸多著作。茅盾曾在病中题诗赠他云:“左翼文台两领导,瞿霜鲁迅各千秋。文章烟海待研证,捷足何人踞上游。” 显然,作为文史学者,丁景唐深知《大系》的价值所在。1979年,丁景唐出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他主持恢复了40余种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影印工作,接着,开始影印赵家璧主编的《大系》第一辑的10卷本。 刚开始《大系》被列入“内部发行”,赵家璧想不通,写了封信并来到出版社找丁景唐。丁景唐想到了每月一次的市政协学习会,于是建议道,老赵,你是市政协常委,不妨在学习会上读读这封信。赵家璧的信果然引起了重视,《大系》第一辑终于公开发行。 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已基本完成学科建构,相关的研究生制度和学术梯队建立了,研究者队伍越来越庞大。此时此刻,历史的使命像根电棒触动了丁景唐:上海文艺出版社应该、也有实力,接过当年良友的旗帜,接着编辑《大系》的第二辑。 那天,丁景唐以社长的名义召集会议,他以一口浓重的宁波口音说:“我与赵家璧先生商量过了,《大系》要一辑辑续编下去,先编1927年到1937年的第二辑,用20卷的篇幅。我向胡乔木同志汇报了,他很支持。周扬、夏衍、艾青、吴组缃、聂绀弩已答应为大系作序,还有上海的巴金、于伶、芦焚也应诺为大系作序。这些名家年龄大了,都表示,写序可以,但希望出版社提供具体选目。社里研究了,由年轻编辑负责选目。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哟!” 话音刚落,编辑们嚷开了:“那我们先得学习学习赵先生主编的《大系》。” “应该的!”丁景唐当即宣布,“好,每人发一套影印本《大系》。” 不过丁景唐马上强调:“绝不能从现成的资料中选作品,必须直接回到从前,把半个世纪前的文学杂志、报纸副刊和小说集统统翻出来,仔细筛选一遍。” 这让编辑们傻了眼。这将是什么样的工作量?幸好文艺出版社有一个很大的资料室,藏有大量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刊物和作家的作品集。编辑们一头扎进了资料室。此外,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以及各大学资料室,也成了编辑们寻觅文学代表作的另一宝库。编辑们不但翻遍了《小说月报》《现代》《东方杂志》《新月》等杂志,还认真拜读《大公报》等报的副刊,至于各书局的小说集,更是一一翻看。 当编辑们翻查那些带着旧纸气味的老书刊时,丁景唐等社领导也开始行动。老丁知道,约请前辈作家、文学理论家为《大系》撰写序言,是续编《大系》的另一个关键所在。他马不停蹄,奔波于京沪之间。 拜访文坛前辈 1982年,丁景唐趁赴京参加全国出版会议的机会,拜访了文坛前辈。他最先访问的是夏衍先生。夏衍在电影、戏剧和报告文学三领域均有建树,但他谦虚地只承允为电影集撰序,并推荐聂绀弩为杂文集作序。接着,丁景唐和赵家璧一起看望了叶圣陶。叶老推荐吴组缃为散文集作序。以后,两人又拜访了周扬和国家出版局的领导。国家出版局局长边春光一听上海要上新项目,太高兴了。在他主持下,国家出版局为编撰《大系》第二个十年的设想特地编发了一期《简报》,由此获得了中央和上海市领导的关注和支持。 在《大系》的编选作品工作中,丁景唐定下一条重要原则:“为保持作品的原始面目,坚持从最初的版本和报刊上发表的原作中选择作品。除明显的错字外,不做任何改动。” 这一编选原则是鲁迅先生在编《大系》第一辑的“小说二集”时定下的。五十年后,丁景唐重提这一原则尤显重要。有些作家因社会变革,对自己的旧作常有修改增删,造成许多作品面目全非,让文学研究者备尝资料散佚、版本混乱之苦。提供可靠的作品初版,这对于作品与作家的研究,其意义不言而喻。 巴金的《家》无疑是一部重要作品,但偌大的上海居然找不到它的初版本。编辑丘峰求助过上海旧书店资料室、上海作家协会资料室、上海文学研究所、上海图书馆文献组、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料室、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辞海出版社,均无结果。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丘峰和同事们只好求助于病中的巴金。巴金说他原有《家》的初版本,但后来被抄走了。终于,打听到北京图书馆有藏书,他们马上托人借来一用。 《大系》第二辑分别由周扬、巴金、吴组缃、聂绀弩、芦焚(师陀)、艾青、于伶、夏衍为文学理论、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诗、戏剧、电影诸集撰写序文。其中,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杂文、报告文学、电影文学诸集为《大系》第一辑所未曾收集而独立成卷。 《大系》第二辑的续编工作启动于1983年。原计划三年完成的20卷共1200余万字的《大系》,由于当时人力和资料上的困难等问题没能如期完成,待最后两卷《史料·索引》出齐,已是1989年10月,达五六年之久。但心血和汗水没有白流,在第六届中国图书奖评比中,《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二辑(1927年—1937年)荣获一等奖。 百卷沧桑,百卷心事 《大系》第一辑的编撰,是赵家璧与前辈们顺应了为新文学做史的需求。而续编《大系》,成为新一代编辑的梦想。 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大系》第五辑终于完成,《大系》前三辑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的新文学,共50卷;第四辑和第五辑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文学,也是50卷。至此,这套共100卷的选集像一份厚礼齐齐整整呈现在读者面前,蔚为壮观。 同年6月27日,我再一次访问已经离休的丁景唐先生。丁先生笑着说:“看到接力的后来者出色而非凡的成绩,欣喜万分。如王蒙所说,‘百卷沧桑,百卷心事,百卷才具,百卷风流’,不管怎样,我们为中国新文学干了应该干的事。希望相关专家有用,也希望优秀文学得到后人的传承。此,我心足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