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天下长河》里的于振甲究竟是什么人? ——兼说康熙朝另一位同名同姓于成龙

http://www.newdu.com 2023-08-15 中华文史网 陶文冬(笔名:来 参加讨论

    清代康熙一朝出了两个叫于成龙的著名人物。他们曾一起共事,均官至一品总督,都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出生早的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谥号清端,即清端公于成龙,籍贯山西;出生晚的于成龙(1638-1700)为汉军镶红旗人,字振甲,号如山,谥号襄勤。《清史稿》记载:“同时两于成龙,先后汲引,并以清操特邀帝眷,时论称之。”有人称两位于成龙为老于成龙和小于成龙,直隶坊间有民谣称颂道:“前于后于,百姓安居”。这《天下长河》里的于振甲就是这位小于成龙的原型。
    
    《天下长河》剧照
    


    康熙七年,三十岁的于成龙蒙荫授乐亭县令,正式进入仕途,开始了长达33年并数次沉浮的宦海生涯。
    初入仕途,就注定了于成龙一生与水结缘。据《乐亭县志》记载,康熙七年六月,乐亭县正直严重水灾,百姓田庐损毁严重。这一年,滦河水五次出槽,西岸塌庄,毁民房数百间,冲坏田园无数。于成龙“抚字为怀”,辛勤操劳,安顿灾民,免除赋税,放赈救民,恢复生产。于成龙又带领百姓疏浚滦河,但是因为地方志的局限性,这段治河经历仅仅一笔带过。据《乐亭县志》所记,经这次治理,滦河十年没有大的泛滥,还出现了麦子长出两三穗的情况,乐亭民生大为改观。当时的乐亭人张一跃写了一篇《瑞麦志》褒扬于成龙的功绩,文章写道“……康熙乙卯,乐邑四郊,麦穗以三岐五岐告者,日夕踵至。倘亦和气之感召,符其自然者耶?!田叟野老,初则骇之,继而歌之,咏之,咸归德于公……”
    康熙八年,于成龙因罪囚脱逃被降级调用。乐亭县百姓顾明亮、王尔正等人竟奋不顾身,两次赴京叩阍,乞求于成龙复任。吏部不准,顾明亮、王尔正等人被发配到尚阳堡。康熙皇帝觉得事有蹊跷,命直隶巡抚金世德核实。金世德调查后开列了于成龙的十七条善政。康熙皇帝认为民心难违,善政可嘉,下旨令于成龙重新出任乐亭知县。于成龙复任后慨叹:“天下有贪官,无刁民,民之刁皆官致之。官言民刁,即非良吏。”
    康熙十八年七月,京师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大地震,灾害波及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破坏十分严重。《广阳杂记》记载:“京城倒房一万二千七百九十三间,坏房一万八千二十八间……”。《光绪顺天府志》记载:“通州、三河、平谷、香河、武清、永清、宝坻、蓟州、固安等处尤甚。“危难之际,时任巡抚金世德火线提拔于成龙担任通州知州,着手抗震救灾。于成龙下车伊始就立即着手为灾民筹划生计,使百姓迅速得到安置。他没有理会倒塌的衙署,只在搭建的席棚居住办公。
    于成龙通州为官三年,建立和发展了义学,为城乡的贫穷子弟选择良师,使其能够免费入学受到应有教育。他还善于审理刑罚案件,严格遵照朝廷所定律条,公正断决、公开审判,外县盗贼闻名而不敢入通州偷窃。他宽严有度,即使一些顽固强硬的罪犯也得到转化,于是一方安定,黎民乐业。在任通州知州期间,于成龙疏浚加固了大运河通州段,保障了十几年的畅通无阻,在温榆河架起了四座桥梁,凡事身先士卒,与民众一同抬土运石。他爱民如子,不惧豪强,深得百姓爱戴。
    康熙二十一年,时任直隶巡抚也就是同名同姓的另一位于成龙(北溟)迁两江总督,他惺惺相惜,推荐提拔清操久著的通州知州于成龙,康熙即亲自提拔他为江宁知府。九月,于成龙抵达江宁,宣布裁漕规,禁馈赠,一切陋规俱罢。
    康熙二十三年十月,康熙南巡至南京考察江苏水灾时,赞誉于成龙:朕在京师闻尔居官廉洁,今临幸此地,确加咨访,与所闻无异。因此赐给你亲书手卷,以嘉尔清操。十一月,康熙回銮经过宿迁,破格提拔于成龙为安徽按察使,也拉开了下河之争的序幕。
    公元前2000年至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黄河经河北、山东入渤海。公元1128年,朝廷任命杜充任东京留守,此时金兵来犯。面对金兵的金戈铁骑,杜充想到“水淹三军”的办法。他在滑州(今河南滑县)挖开黄河之堤。滚滚黄河水,从滑州李固渡喷涌而出。熟料,这黄河水非但没有阻止金兵的步伐,反而一改原来向北的水道,转而向南抢夺淮河水道,由江苏进入黄海,历时728年的“黄河夺淮”的灾难史由此开始。
    明代潘季驯曾提出了“蓄清刷黄济运”的方略,即在与淮河相接的洪泽湖东岸的高家埝筑起大堤(即现在的洪泽湖大堤),提高淮河水位,使淮河的清水从清口处倒灌黄河,冲刷黄河带入大运河等的泥沙,从而使得大运河畅通无阻。
    清朝在政治和国家治理上基本延续了明王朝的策略。在这种背景下,明代潘季驯的治河方略再次获得清朝的认可。特别是平定三藩后,康熙皇帝希望以此法一劳永逸,彻底解决黄河问题。
    
    《清河县志》记载靳辅屯田问题
    


    河道总督靳辅与陈潢早期治河颇有成效,采用的就是利用自然水流冲刷河道,降低河床泥沙淤积的方式,意图以此一劳永逸。通过不断筑堤和修建减水坝减轻河道压力,减水坝的作用是约束水流速度,减缓对下游的冲击,这个方式短期内颇见成效,但势必增加水流泥沙的沉积,短时间似乎减轻水患,实则长期淤塞河道,隐患巨大。河工按照“靳陈二人组”的思路,各种筑堤、增坝的工程四面开花。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靳辅出任河督,再行明代潘季驯“蓄清刷黄”之策,束堤建闸,将黄河中河泥沙冲向下河,同时,不断抬高洪泽湖大堤,最终,洪泽湖成了悬湖,泗州城位于洪泽湖正常水位之下。而江苏地区入海口也加剧了淤积,成为超大蓄水池。
    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年)冬十月,大水先冲开了泗州城外东北处的石堤,决口七十余丈。接着,泗州城城墙西北角忽然崩塌,开口数十丈,大水冲入城中,人们四处逃散。次年,泗州城彻底沉没。
    同时,大量的泥沙被冲向江苏下河七州县,加剧了黄河入海通道的淤塞,江苏七州县成为蓄水池。为了保住运河的漕运命脉功能,靳辅创建大量的减水坝,向下河放水,而不修引河,并认为七州县的水灾明朝就已经如此.......
    康熙二十三年,监察御史李时谦上奏请求疏浚淮扬下河以救民生,成为康熙朝下河论战的导火索。李时谦指责时任河道总督靳辅“为总督重臣一应河务皆其综理,连年止知运道之当急,筑堤以束水,建坝以保堤(延用明朝潘季驯之法),专其意于上河,而不知高宝(高邮、宝应)一带下河沃野千里,田地甚多,一自黄河沙垫,海道不通,每遇霪雨,已苦渰浸,近复日纳减坝之水而无出路,民生国赋两有攸,关奈何听其日在水乡而不恤呼”。实际上,他也不是唯一一个看到靳辅治河方法弊端的人。
    李时谦的弹劾折子,引起了康熙皇帝的高度重视,在南巡时特别留意河南河工的调查,而李时谦的弹劾,也成为黄河治理“下河之争”的导火索。
    当康熙皇帝南巡在高邮、宝应等州县视察时,看到当地因为减水坝溢出的湖水泛滥,导致许多民田被淹没,更有大量百姓叩阍,请求康熙拯救民生。
    针对这个情况,“台臣有请浚海口出积水者”,建议将水引导至海中,减轻地方水患危害。康熙皇帝认可这个建议,但是如何引导,河督靳辅并没有很好的对策,因此康熙帝下旨“以命安徽按察使于成龙”,单独拨付款项,授命时任按察使的于成龙主持其事,虽然于成龙具体负责高宝地区的水务治理,但是官员序列上仍然要接受河道总督靳辅节制。
    于成龙、靳辅采用的方法是截然相反的,在涉及“下河”的问题上,两位朝廷重臣发生了严重分歧。于成龙的主张是疏浚泄积,逐步减轻上中游的压力。
    靳辅则以为,下河地势低而水位高,疏浚有害无益,建议在高邮另筑一道高一丈五尺的长堤,约束深一丈深的流水,来抵御海潮,用“束水”的方式强逼河水改道入海,原堤内的干透土地,可以屯田,再租给百姓耕种,可收取佃价充实河工费用。
    于成龙则认为“束水”绝不可行,并且让出的土地本就是百姓民田,借国家工程圈占百姓民田,再收佃价实为掠夺百姓,朝廷旧有赋税,另立名目是害民、累民之举。
    靳辅在下河大搞屯田,这也是下河之争的重要话题,除了任用丁理等人随意圈占民田激起民愤,还有更多于宣、骆龍友等人肆意屯田,百姓民人到处上告,时任两江总督董讷听完诉状对其劣迹震怒,誓将这些恶棍绳之以法,百姓欢欣鼓舞。
    在治河策略上于成龙与靳辅争执不休,康熙皇帝委决不下,即召见二人入京奏对,会同九卿详加讨论,商讨最终意见。
    为了让于成龙改变初衷,靳辅“费尽心机”。他多次向于成龙示好求全,甚至放下身段,许诺于成龙可以继任河督一职,“余老矣,三年工竣,乞骸骨归,此席(指河道总督一职)荐汝为之”,还为于成龙购置一件裘皮大衣,“至涿州出貂裘衣公”,但是都被于成龙拒绝。双方辩手于成龙、靳辅到位后,各抒己见僵持不下,主持人内阁大学士明珠的意见偏向河督靳辅,参会的九卿,多数意见也倾向靳辅,结论以为,于成龙虽然政声卓越,但是擅长不在河工,靳辅久任河务,颇有成效,应采纳他的意见。而有少数官员则坚持于成龙的观点更有道理。
    保奏河督靳辅的意见中,多认为他是著名治河名臣,治河十余年,黄、淮水患明显减少,方法得当,功不可没。而弹劾靳辅的官员中,也有不少重磅大臣,比如先后遭到过于清端、张书玉等名臣的弹劾,认为靳辅的河工策略并非完美,只是隐患尚未显现。
    此时的治河之争,已经演变成朝堂的政治斗争,清代史学家蒋良骐《东华录·卷十四》载,“靳辅与明珠、余国柱交相固结,每年糜费河银,大半分肥,所题用河官多出指授,是以极力庇护。”明确提出,河督靳辅背后的势力强大,河工经费和河道职务都把持在以明珠为首的党徒控制中,贪污腐败,中饱私囊,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
    利益链保护下,当新的治河任务下达时,“彼以为必委任靳辅”,但结果却大出意料,花落新贵于成龙手中。于成龙当时仅仅是一省按察使,不过是主管地方司法事务的三品官员而已,但毕竟是康熙指派,担心他取代河督靳辅,又见到于成龙的主张果然大不相同,便纠集一党极力阻挠,想要重新夺回主动权。所以在朝议上,出现了一边倒局面,而谁对谁错倒在其次了。
    既然朝臣的意见不统一,康熙皇帝也看出其中有党徒势力作祟,便下旨,“以河工事传问淮扬七州县籍现任京官”,传召在京官员中,有祖籍下河范围内淮扬七个州县的,内阁中书江苏宝应人乔莱御前奏对。
    乔莱是康熙六年(1687)进士,门风崇尚气节,正直不阿,朝廷初授内阁中书,曾担任翰林院编修,参与修订明史,康熙皇帝对他的评价是“学问优长,文章古雅”,任命为“日讲起居注官”,每日为皇帝讲解经书,这既是殊荣,又是信任。
    据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九《翰林侍读乔君墓志铭》:“上意不决,命讯淮扬人官京师者,河臣使其客以厚利啖君,君笑不应。淮扬士夫群集君邸,君慷慨言日:以朝廷言之,请帑至三百万,国用绌矣!题官至三百员,铨政乱矣!弧夫至数十万,民力殚矣!以七州县言之,工未成,害不忍言;工既成,害又不忍言。未成之害日筑堤,日弧夫;既成之害日卖田,日决河。……今日之事,当以死争之,功名不足顾,身家不足惜矣。”
    乔莱奉旨意觐见康熙皇帝,针对淮扬河工事务,慷慨陈词提出了“束水注海四不可议”,陈奏靳辅的河工之弊。大致如下:
    河臣议开大河,筑长堤,堤高河宽,势必坏垄亩,毁村落,掘坟墓,惨有不忍言者,不可行一。 河臣议先筑围埂,用车踏去埂内之水,取土筑堤,不知淮扬地卑,原无干土,况积潦已久,一旦取土积水中,投诸深渊,工安得成?成亦易坏,不可行二。 河臣欲以丈六之堤束水一丈,是堤高于民间庐舍多矣,伏秋风雨骤至,势必溃。即当未溃之时,潴水屋庐之上,岂能安枕?不可行三。 至于七州县之田,向没于水,今束河使高,田中之水岂能倒流入河?不能人河即不能归海,淹没之田何由复出?不可行四。不得不说,内阁中书乔莱的奏对,再次引起康熙皇帝的思考,他立即诏命工部尚书萨穆哈、学士穆成额,前往淮扬等地,“速往详问地方父老”,深入基层一线收集民情民意。这些官员不敢得罪明珠党徒,竟然以刑讯逼供的手段,逼迫百姓承认于成龙的方法无效,然后带着造假的“民意结论”回奏说,“疏浚无益,成龙议应停”。而义愤填膺的乔莱,因为得罪靳辅及其背后实力,“中蜚语罢归”。
    不久之后,曾任江宁巡抚的一代理学名臣汤斌升任礼部尚书兼管詹事府事,到京师后,康熙召见了汤斌。
    皇帝再次询问下河治理的意见。汤斌支持于成龙疏浚入海口意见,请求皇帝不要停止下河工程。汤斌说:“上游洪水滔滔而来,下游却没有个去处,不只是百姓田地永远没有干涸露出时,城里百姓生命安危也有巨大祸患。比如去年,兴化城内积水有几尺深,万一再遇到洪水整个城市就会被大水淹没。作臣子的就罪责难逃了。如果说挖开疏浚入海口就会把洪水排泄干净,微臣当然不敢这样讲。但水有去路之后,挖一丈就有一丈的好处,挖一尺就有一尺的好处。假使洪水逐渐消退,那过去河流湖泊形状就可找到了。再加以疏浚、修筑、防御,就有功夫依次展开了……”
    
    《答孙岫瞻侍郎书》
    


    汤斌的证词,狠狠的打了前去下河调查的工部尚书萨穆哈、学士穆成额的脸,他们俩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下河治理也再次被提上日程,但也走向了极端的对峙,新的下河负责人孙在丰,将直面靳辅的挑战......
    因靳辅等人的反对,于成龙挖渠引泄积水的方案经过周折后最终被否决,但他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品格得到皇帝认可。康熙皇帝曾对他说:“朕深信者,总督于清端、巡抚汤斌及尔三人耳。”
    二十五年二月,于成龙升任直隶巡抚。
    当时,直隶盗贼猖獗,曾抢劫至皇城之下。陛见皇帝时,康熙问:“今直隶地方一切利弊应兴应除者甚多,尔如何治之?”于成龙答曰:直隶民生不安,第一以平息盗贼为主,平息盗贼即是安民。康熙肯定了他的说法。
    到任后,他便雷厉风行,废除累民弊政,弹劾失职人员,惩办贪官污吏,推进“旗民平等”,将旗人与原住平民共同编入保甲管理。减免直隶顺天等州县灰车摊派、豁免州县狐皮摊派、废火耗、免由单等政策,大大减轻了州县负担;旗人恶霸沈癫、司九、刘平成、王锡爵、黄四、太监王启宇等等众多黑恶案件被一一侦破,旗人恶霸被源头压制。他经常微服私访,体查民情,甚至不顾生命危险,深入匪巢。面对仗势欺人的官宦子弟、土匪豪强、宫廷太监等为非作歹之徒,他不畏强暴,勇敢果断。先后将积年巨盗、市井恶棍、潜匿土匪、土豪恶霸抓获归案,直隶肃然,盗匪扫平,百姓沉冤得雪,民众悦然欣慰,直隶地方百姓立生祠纪念他,称其“本朝第一贤抚”,他的威望也达到了又一个高峰。
    康熙二十六年四月,五十岁的于成龙被皇帝加太子少保衔。皇帝说:“国家设官分职,原以绥靖地方,惠养黎庶。督抚为封疆大吏,表率属员,尤须才守兼优,谙练政务,方于吏治民生实有裨益。巡抚于成龙自为县令以至郡守,素秉清操,爱民尽职。遂从臬司超擢巡抚。简任以来,孤介自持,清廉益著,厘奸剔弊,扶弱锄强。境内谧宁,旗民允服,殊为可嘉。从优特加太子少保,以为廉能称职者劝。”
    康熙二十六年十月,御史陈紫芝参劾湖广巡抚张汧“汧莅任未久,黩货多端,凡地方盐引、钱局、船埠,靡不搜括,甚至汉口市肆招牌,亦按数派钱。当日保举之人,必有贿嘱情弊,请一并敕部论罪。”上命于成龙、,马齐往查,并将证据密奏康熙。
    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监察御史郭琇承担起了弹劾明珠党羽的工作,该奏折交由康熙亲自修改了三次。张汧贪腐大案被称为康熙朝第一贪腐大案,权相明珠、河臣靳辅等相继被弹劾免职,康熙朝一时人人自危,波及面甚广。这也导致满汉矛盾彻底激化,于成龙的官场生涯也从此发生了转折。
    次年五月,内阁学士凯音布、侍卫马武奉命巡阅中河,弹劾漕运总督慕天颜有意阻挠中河漕运,皇帝下令逮捕慕天颜审问。查审结果中出现于成龙寄书让慕不要顺从靳辅治河主张的情节。吏部建议削于成龙太子少保衔,降二级调用。皇帝下旨:于成龙削去宫保官衔,从宽免于降职调离。
    二十九年六月,康熙第一次亲征噶尔丹,于成龙奉命率领本标官兵参与征剿,将抵京师时,又奉旨整理京师周边驿递事务。十一月,于成龙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兼镶红旗汉军都统。
    三十年,康熙洞鉴其清贫,赐甲第一区,使得一家人能够享受同居之乐。
    三十一年十二月,靳辅病逝,于成龙接任河道总督,但康熙皇帝命其遵循靳辅之法,不得擅改河道。次年正月履任后,遍历两河,查看险情,每天谋划补偏救敝方法。先是加筑高家堰堤岸,新旧堤顶合宽五丈。大堤坚固后,周家桥安然无恙,裴家场水出如驶。继之,又在清江口出水处加帮大墩,逼使洪泽湖水大量流入黄河,只有少量湖水入运河抬高水位,使清江运河清水深至丈余,利于漕运。
    三十三年正月,于成龙奉召至京。他向皇帝建议黄、运河堤大修方案:“运河自通州、天津至山东峄县大堤卑薄,各堤宜加筑高厚。武清八百户等处宜增建月堤。黄河自荥泽县至江南砀山县卑薄,各堤宜加筑高厚;高堰六坝、周桥大坝、永安西堤均宜改建石工。徐州城石岸急应大修,清江浦以下至黄浦东西两堤、扬州属江都东堤、高邮西堤俱需加筑,并修葺闸坝涵洞。”于成龙看到百姓因工程疾苦,上书豁免河夫,称修筑黄河、运河,应增设河道官员,免于使用夫役。九卿谈论不应该准许施行,并弹劾于成龙明知道这是难行之事,故意写了这个奏章,这不是做大臣实心实意干事的本分,应将他革职。康熙下旨:于成龙修河事未完,将他革职后留任,准予他戴罪立功。于成龙的治河主张和策略遭到九卿的反对,人生也进入了低谷。
    翌年八月,因治河勤劳,调查无疑,于成龙又官复原职。此时,养父于得水在北京去世,于成龙告假丁忧。
    三十五年二月,康熙复统大军第二次亲征噶尔丹,“夺情”丁忧中的于成龙督运中路大兵粮饷,凡内外一应文武大小官员俱听其调遣,时有“六部不得掣肘”之旨。于成龙深感此举责任重大,激励部属称:“人臣竭智摅忠,正在今日!”于成龙考虑到西北戈壁道路的实际情况,提出“中路运粮应兼用小车、驼、马分载”的策略被康熙皇帝否决,奉命督造运粮用大车六千辆。而每车还需牲口四头,这二万四千多头牲口难以一时得到,发帑购买又会延误时间。于成龙不得已,只好请皇帝下旨:“大小臣工及士民有急公捐助者,给予叙录”。结果不到一个月,收到捐助牲口的数量就超过了所需。直隶、山西、山东等情愿效力人员云集京师,有些百姓自带干粮为于成龙运队赶车。
    四月初八日,康熙中路大军至克鲁伦河,大将军费扬古率军在昭莫多大胜噶尔丹。康熙挥师追至拖诺山,军粮将尽,而于成龙所运粮饷尚未赶到,下旨斥责,后见于成龙衣衫褴褛,疲惫不堪,大为感动。
    三十六年正月,康熙出宁夏第三次亲征噶尔丹,于成龙主动请战获准,再次督运军粮。于成龙再次奏请以旗员及情愿效力者分管押运,派鄂尔多斯兵牵驮负载。奉旨允行。
    闰三月,于成龙率部沿河用船装运粮饷,至青海白塔城上岸卸下,再用马驮运到前线,保障了大军粮饷供应。大将军费扬古从前线侦报噶尔丹死亡。此后,罪魁授首,俘获甚众,大军凯旋。
    回京后,康熙慰劳于成龙曰:“卿辈辛苦,得成大功”。康熙兴奋之余,特命侍卫吴达禅引于成龙去见被俘的噶尔丹大将丹济拉,告之曰:“此公即运米灭尔国之都察院左都御史于成龙也!” 丹济拉俯首欠身,手足无措,一脸恐惧。于成龙蒙恩加军功四级,授拜他喇布勒哈番(骑都尉)一职,可世袭。
    康熙三十七年春,六十一岁的于成龙奉命扈驾巡幸五台山,皇帝命他在内大臣班内就坐,早晚陪伴左右,等候垂询。这次扈驾竟成为一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重大水利工程的起点。
    康熙历次巡幸五台山,返程路线惯例经新安至白洋淀进行水围后,由霸州向东经水路从通州回京。而这次巡幸却反常在霸州苑家口登陆,沿浑河一路北上,又在固安县驻足。
    这一年,浑河在雄县九花台决堤,造成了雄县、固安、霸州、文安等地百姓生命财产巨大损失。康熙皇帝沿途实地观察浑河泛区水灾情况。回宫后皇帝召集九卿议论治理浑河方略,命于成龙前去视察浑河,怎样修整治理才能让两条河分流,详细勘察、绘图、商议后上报。
    同月,康熙命于成龙以“总督衔、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管直隶巡抚事”再次执掌直隶,并加以总督衔。据宋荦记载:直隶百姓听到,于成龙回来任职都欢欣鼓舞,豪强们奔走相告、互相提醒“千万不要以身试法”。
    三月十六日,直隶巡抚于成龙将绘制的浑河形势图呈览给皇帝,并汇报察勘浑河情况:“臣同西洋人安多等人自霸州至郎城实地踏勘旧河形势,采用了更为先进的西方测量技术。由永清、固安至张协有一道旧堤,约有七十里还可以培土修整。水流较急的地方也就在这里,可以进行疏浚。”于成龙这个建议,充分考虑到各方因素,是一个极大节省人工物料和时间的高明选择。
    皇帝说:“朕经过发生水灾的地方,见到百姓以水藻为食,朕曾亲自品尝水藻的味道。对百姓生活的艰苦,朕时刻挂念在心。因此命令尔等在雨季到来之前,加速疏浚河道修筑堤坝,使百姓有田地可以耕种,生计有望。不知在六月之前可否完成?”
    于成龙答道:“臣率领分段修河的各个官员加速办理,六月之前可以完工。”
    四月,于成龙到宫内向皇帝辞行赴直隶上任。很快朝廷就拨发三十万两帑银,治理浑河工程正式开始。
    当时正赶上炎热的夏天,花甲之年的于成龙日夜在两岸奔忙,选拔人才丈量土地,在严格规定的期限内动工,仅用一个月就大功告成。
    七月十六日,于成龙在上书中向皇帝报告浑河疏浚工程完成情况:“良乡张家庄至东安狼城河,长二百里,两岸筑堤,约束河水出三角淀,至西沽入海。北岸大堤自狼城河口起,上至张庙场,长二万七千一百六十二丈五尺,共计一百五十里。由张庙场以上沿河五里,地势高峻没有大堤。又沿河二十里,至立垡,积沙成堤,上行与卢沟桥石堤相接。南岸堤自狼城河口起,上至拦河坝,长二万七千三百七十五丈五尺,总计一百五十二里。由拦河坝沿河西至高店,三十四里。”于成龙请求皇帝为新河赐名,并下旨建河神庙。
    七月二十一日,康熙下旨,“照该抚所请赐名永定河,建庙立碑”
    九月十二日,直隶巡抚于成龙建议在直隶永定河南岸、北岸设立分司,各派一名官员。这是永定河河道署的前身,将直接影响到永定河和很多与治理此河相关人员的命运,这是专业化治理永定河的起点。
    
    范承烈《北征督运图》
    


    于成龙治理永定河,保证了京师安全,极大改善了京畿水系结构,使得这些地方百姓生产生活环境得以改善。《畿辅通志》称:“湍水轨道,横流以宁,三十年来河无迁徙,此古所未有也。”
    十一月,河道总督董安国被罢免,康熙再命已年老体衰的于成龙担当此职。
    康熙三十八年正月,于成龙抵达清江浦,见黄、运各堤敝坏已极,河床日高,土石各堤无一全工,仰天长叹:“凡治河之道,原无一劳永逸之法,惟有补偏救敝之方。两河之险倘一年不补救,则崩溃肆出,费千万之工,竭数年之力而不克如旧,正今日之谓也。”故此,于成龙对其危急之处先行补救。
    二月,康熙第三次南巡,察阅高家堰、归仁堤等处。河工之争持续了数年之久,错过了疏浚机会,此时河工积重难返,洪水泛滥,到了不得不改移清口的地步.....御舟抵清江口,于成龙奏请拆毁拦黄坝,堵闭马家港,使黄河水复归故道泄出。
    九月,于成龙因劳累过度,卧疾不起。康熙闻知,立召于成龙子于永裕至乾清门,问明病情,令其驰赴清江省视父亲,并派御医前往诊治。于成龙服药后稍愈,奏请在任休假两月,获准。生命的最后时刻,于成龙于桃源盛家道口 至清 河,放弃中河下段,开凿了一段长六十里的河道,命名为“新中河”,进一步解 除了黄河对运河的干扰。疏浚了芒稻河、人字河等数条引河,为改移清口赢得了时间了。
    二月二十三日,他叮嘱儿子永裕:“我现在病入膏肓,药饵已经不能治愈。治理两河关系国计民生,卧病治理是断然不行的。赶紧上书,请皇上另派贤能大臣,不要耽误了国家大事,加重我的罪过。”直到临终,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治理黄淮,抱憾终身。四日后,于成龙病逝于淮署。康熙闻讯后深为痛悼,两次遣人谕祭,谥曰襄勤。
    雍正八年(1730),诏入祀贤良祠。
    
    初次建堤浚河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