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在钱塘江河口地区,风暴潮灾时有发生,淹毙无算、漂没田庐的惨状史不绝书。为防止江海泛溢,自唐宋以来,在沿江沿海地带陆续修筑起著名的堤防工程——海塘。至清代,海塘修筑规模达到历史巅峰,著名的北岸鱼鳞石塘体系更是乾隆朝的一项治水杰作。海塘如同海上长城,发挥着捍卫东南一方生灵和财赋之区安危的重要作用,因此“与防河、治运并列为我国三大水利工程”。(余绍宋等纂《重修浙江通志稿》) 一、修筑石塘,一劳永逸 雍正十三年(1735)六月初,风潮袭击浙江,重创钱塘江海塘,石、柴各塘,坍卸十之八九。这场重大险情,不仅仅是天灾,也是一场人祸。 雍正中后期,浙江巡抚李卫在任期间,扩大岁修范围,建立抢修制度,增设职官、塘兵,注重旧塘维护,确保了海塘整体形势的稳定。此后负责海塘事务的杭州副都统隆昇,与浙江总督程元章意见龃龉,忽视对旧塘的维修维护,结果造成了全局性溃坍。不过,风潮过后人们发现,万余丈海塘溃坍的狼藉局面中,康熙年间时任浙江巡抚朱轼所筑地下打桩、桩上叠砌十八层条石的500丈鱼鳞大石塘仍岿然不动。浙省官员纷纷奏报,雍正帝据此提出了“修建鱼鳞大石塘,乃一劳永逸之计”,“必须大工完竣方可垂之久远”的宏大设想。(翟均廉《海塘录》)然而,雍正帝未及组织实施而崩逝,海塘修筑的历史重任便落到了乾隆帝肩上。 时年八月,乾隆帝继位。被调往钱塘江治水一线的大学士嵇曾筠多次提议修筑鱼鳞大石塘,并厘定全局,保旧建新,力挽治水危局。甚至在乾隆三年(1738)其病重恳请解任时,还向乾隆帝进言:“惟鱼鳞大石塘乃一劳永逸之图,必须通盘告竣,方可垂诸久远。”(《清高宗实录》)乾隆帝对此颇为认可,并坚定了修筑鱼鳞石塘以彻底解决钱塘江治水难题的决心。同时,针对以往工程经费无法得到切实保障的问题,明确提出海塘工程不再通过捐纳等途径筹款修筑,“动正项钱粮办理”。从此,不惜帑金修筑鱼鳞石塘以谋求“一劳永逸”,成为乾隆帝指挥钱塘江治水的主要指导思想,政府大规模修筑海塘工程由此拉开序幕。 二、一波三折,孜孜以求 乾隆三年嵇曾筠调任赴京,修筑鱼鳞石塘工程由其后两任浙江巡抚卢焯、常安接续督办。到乾隆八年六月,大工一律告竣。据题报,自雍正十一年六月起,至乾隆八年五月止,共收过正项银2305447两;雍正十三年以来,自普尔兜大石工尾起,至尖山段塘头止,实际建筑石塘、加帮土戗等工,计长6209丈,实销银1127112两,可谓是工巨费繁,钱塘江治水取得了阶段性成绩。(《工科题本—水利工程》《朱批奏折》) 钱塘江因江中涨沙,经常发生变动,导致大溜(指江水、海潮的主流)随之不断摆动,从而形成了被称为南大亹(mén“门”)、北大亹和中小亹的三道江海出入门户,其中,大溜经过中小亹时两岸都比较安全,属理想状态。乾隆初年嵇曾筠等大规模修筑石塘后,原本经行北大亹的钱塘江大溜,因北岸塘根陆续涨沙拥护,逼水南移,治水形势得到了明显缓解,加之开挖中小亹引河,导溜下行,乾隆十二年左右大溜开始经由中小亹出入,钱塘江从此安澜达十二年之久。 二十四年左右,大溜再趋北大亹,北岸防御又复吃紧。二十七年,乾隆帝第三次南巡,决定亲临阅视浙省塘工,定议修筑方略。在尚未抵达浙江境内时,他便迫不及待地发出指令,将形势最为险要的老盐仓一带柴塘改筑鱼鳞石塘,并命大学士刘统勋、江南河道总督高晋、浙江巡抚庄有恭先行赶赴老盐仓一带签试桩木。他指出:“朕稽典时巡,念海塘为越中第一保障,比岁潮势渐趋北大亹,实关海宁、钱塘诸邑利害。计于老盐仓一带柴塘改建石工,即多费帑金,为民间永永御灾捍患,良所弗惜。”然而,试验结果证明,塘底尽是活土浮沙,打下木桩不能稳固,石塘也就无法兴筑。如果向后移动修筑,则塘后多为百姓田庐聚落,必致扰民害民。无奈之下,乾隆帝只得要求当地官员继续“力缮柴塘,得补偏救弊之一策”,加强对两岸塘工的维护,确保万无一失。三十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阅视塘工,又指示官员将尚未修筑护塘坦水(指海塘前面修筑的辅助性缓冲工程)的460余丈海宁绕城石塘一律添建三层石坦,保障海宁一城安全。 四十五年,已是七十高龄的乾隆帝第五次南巡。三月,再次亲临履勘之后,做出将北岸4200余丈柴塘一体改筑鱼鳞石塘的重大决策。上谕指出,石塘迤上前经筑有柴塘4200余丈,现尚完整,“究不如石塘之巩固。虽老盐仓有不可下桩为石塘之处经朕亲见,然不可下桩处未必四千余丈皆然。朕于民瘼所系,从不惜帑省工,俾资保护”,于是命浙省官员将可以改建石塘之处委派诚妥大员据实勘估,奏闻办理。 四十九年,乾隆帝六巡江南。他又一次亲临一线,以确定此前官员们讨论的范公塘土塘应否改筑石塘事宜。经过实地勘视,他批评浙省官员未能认真谋划修筑石塘坦水等工,同时决定划拨500万两帑银,连同此前各项剩余,将范公塘一带土塘全部改筑鱼鳞石塘,“以期海疆永庆安恬,民生益资乐利”。 清代鱼鳞大石塘图 遵照乾隆帝的指令,并再次经过下桩签试,自四十五年开始改筑老盐仓一带柴塘,至五十二年十二月,各工全行告竣,老盐仓一带共改筑3950丈,章家庵以西石塘工尾至朱笔圈记处止,范公塘土塘改建2120丈,长达6070丈的重型鱼鳞石塘终于屹立于钱塘江北岸。(《宫中档乾隆朝奏折》)这标志着以鱼鳞石塘为代表,包括坦水、石坝、备塘等在内的钱塘江海塘工程体系建立起来。五十四年,乾隆帝踌躇满志地总结自己一生治水功勋时指出:“若夫陶庄之河引溜北趋,窖金之洲排江东注,海塘之筑一劳永逸,要未尝非疏瀹与堤防并用。朕数十年临视图指,不惜数千万帑金以为闾阎计,大都平成矣。”钱塘江海塘显然成为乾隆帝心中最伟大的治水工程之一。 三、功过自有公论 对于乾隆帝不厌其烦地修筑海塘,历史上曾有人从技术层面提出过质疑,还有人将其与南巡奢侈靡费捆绑在一起加以否定。但是,从海塘修筑的客观环境及其历史功用等方面来看,应给予充分肯定。民国时期学者冯柳堂认为:“颇有人说,乾隆掷数千百万库帑,兴筑海宁的塘工……大有似可无须如此的一种表示。其实不知当时海潮的凶险情形,以及塘工关系不仅是海宁一县之故。”(《乾隆与海宁陈阁老》)清史名家孟森亦评价积极:改筑石塘,“以成永久之计,既不退缩以弃已成之田庐,又不卤莽以督难成之工役,持之二十余年不懈,竟于一朝亲告成功。享国之久,谋国之勤,此皆清世帝王可光史册之事”。(《明清史论著集刊》) 乾隆帝修筑海塘是针对浙江地区屡遭风潮灾患而开展防潮减灾的重大举措,是吸收前代特别是雍正朝治水教训,吸纳治水一线重臣建议,并将之付诸实际行动的结果,由此扭转了清代以前钱塘江治水被动防守的态势,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仍有部分老海塘挺立在临江防御洪潮的第一线,而面对风潮灾害,重新修筑和加固海塘的治水活动也在不断延续。其中,1997年11号台风重创浙江后,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千里海塘,保千万生灵”和“全民动员兴水利,万众一心修海塘”的重大决策。截至2001年9月底,先后投资50亿元,建成了1130公里的现代标准海塘,在此后浙江省防灾减灾现实考验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褚加福《建千里海塘,保千万生灵》) 作者简介 和卫国,男,1975年生,河北隆尧人。历史学博士,国家方志馆馆藏部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清代政治史、水利史及方志学,著有《治水政治:清代国家与钱塘江海塘工程研究》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