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1883—1971)先生使用“秋明”之号由来已久,现已发现最早使用痕迹为1910年镌印在“灵峰补梅图咏”上的“秋明”方章。这个斋号沈老年轻时就已经开始使用,和另一个斋号“匏瓜”不同,“秋明”是时时用,一直用至其生命的尽头。 “秋明”之号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出处?目前学术界主流观点,多围绕着沈老的眼疾展开,认为沈老想通过此斋号表达祈望目明、奋发自励等含义。持此种观点者,或推测“秋明”源于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之句,取“丘明”之谐音“秋明”为号;或推测“秋明”即是“秋水”和“秋波”的代名词,比喻明澈的眼睛、眼神。 然以上仅是推测,据笔者先祖父燧麟公所言,“秋明”二字更可靠的出处,应是唐代大诗人王维五言律诗《泛前陂》的首句“秋空自明迥”。 先祖父罗燧麟,祖籍浙江上虞小越罗村,1910年12月10日出生于浙江海宁,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新闻系,曾任《中央日报》编辑,国内新闻版编辑,总编辑。1945年起担任《新闻日报》总编辑。解放后留在了上海,被重新分配在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1962年病退,2009年3月7日卒于上海岳阳医院,享年一百岁。先祖父罗燧麟的伯父,即中国著名文字学家“甲骨四堂”之一的“雪堂”罗振玉。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祖父从重庆迁回上海,任职于当时的《新闻日报》,担任总编辑一职。当时的《新闻日报》是相当于现在的《文汇报》《解放日报》之类的大报。我的祖父回到上海后,购买了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宝安路13弄16号(解放后的门牌号码)的一栋日式花园洋房作为住宅,这个位置接近于现在的溧阳路和四平路的交叉口。罗宅和沈宅(当时位于海伦路504号)都属于当时的狄思威路,分别在狄思威路的左右两边,从罗宅去沈宅也就几分钟的路程。1943年以后,狄思威路改名溧阳路,之后由于四平路的设立,溧阳路被截断了,原来狄思威路东洋街的部分变成了现在的海伦路,并逐步演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一日,祖父去看望老友沈老。他和沈老早年就相识,现在是相隔不远的邻居,自然来去方便,常来常往。两人聊了很久,忽然聊到沈老号“秋明”的来源。沈老说“秋明”两字是出自一首唐诗——王维的《泛前陂》。诗云:“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在这首诗里,“秋明”是“秋空明澈高远”的含义。虽然沈老从年轻时就有眼疾,可能无法看清远方,但是他的心灵确早已飞出屋外,飞向澄澈高远的秋空。是日,沈老还应祖父之请,把这首诗书写了下来,赠送给了祖父。祖父拿回家后就张贴在了家里书房的墙壁上。岁月流逝,沈老仙逝;风雨飘摇,祖父住居的墙壁也出现了裂痕,纸张开始出现破损,合着墙上的石灰片片剥落。我的母亲见到了,也就一片一片地收集起来,存放在一个杏花楼月饼的铁皮盒子里。时光荏苒,先祖父在2009年的春季过世了。先祖父过世后,这个铁盒内的碎纸在2011年经过了朵云轩的清理和装裱,现在由笔者珍藏。 根据这个故事,再结合之前“灵峰补梅图咏”的实证,笔者认为沈老使用“秋明”这个斋号应该比1910年更早,或许是在他20岁左右的年纪。20岁的沈尹默,处于封建旧家庭中,娶妻朱云,长女沈令融已出生,正准备从老家汉阴举家迁往西安。风华正茂的他,望着明迥的秋空,憧憬着人生。当年王维也是20岁左右,从家乡出发去往长安,然后在21岁高中状元。沈老一生,与王维性情也很接近,多是不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正是沈老一生的写照吗?以上所谈关于“秋明”之号的问题,仅供学界同仁参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