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一袭残荷香——追忆汪曾祺先生一段往事
去年重访扬州,专程去了一趟高邮。为的是晋谒新成立的汪曾祺纪念馆。先前我去过老馆,那时老馆初建,陈设比较简单。现在的新馆雄丽明洁,与汪先生在创作界的地位相当匹配。非常荣幸的是,展品中有我写给汪先生的一封信,信不长: 汪先生: “梨花”已由蔡仲德先生亲送至我处。你事情那么忙,还惦记此事,着实让人感动,多谢了。 我近来在编几个大的选本,先生的小说当然极受重视,还有散文,其中《金岳霖先生》《跑警报》《葡萄月令》以及写草木和虫鱼的,都是极好的。先生的散文有一种文字之外的神韵,这在别人是做不到的。别人只注意表面上的技巧,而技巧之外的,他们完全无能为力。在你的写作中,小说、散文堪称双璧,散文的成就完全可与小说媲美。 施先生处,请代我和素琰向她请安。敬颂 春祺! 谢冕上96,4,12 这次访问临了,馆长盛意请我留言。笔墨是现成的,我信手写下“难忘一袭残荷香”七个字。“难忘”什么?为何是“残荷”?不加解释,旁人难以理解。可惜行色匆匆,来不及向馆方解释。我有点后悔。 记得那年,我和素琰与先生伉俪偕游辽沈,临别我曾索画于先生,蒙不弃,应之。随后,陈学勇在我处做访问学者,意欲拜见汪先生。我说,我可以从中促成,正好见面时代我请先生为我作画。后来陈学勇未成行。取画的事也搁置了。 过了些时候,80年代末,恰值盛夏溽暑,汪先生突然想起赠画旧事。画是先生亲自封寄的——一幅黑白风雨残荷。题画用李白诗句:“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当年风狂雨骤,危急中,我立即体会到长者赠画深意,他是在劝我临事慎行,不可匆忙促急!我为此感激在心。因此才有如今在纪念馆的题词。汪先生远去了,亦师亦友,情重如天!他留给我的荷香永在。 此文开头,说的是有一年,林建法办《当代作家评论》,邀请我和素琰,以及汪先生伉俪同游沈阳。我们在营口会见了王充闾,一路饮酒论文,言谈甚欢。于是有了上面引述的那封短信,至于信中所提“梨花”,我忘了所指,可能是一篇文字,或是一本书。汪先生留存这封短笺,我猜想他是认可了我对他的散文的评价。汪先生抗战时就学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先生,学得了一手生花妙笔。他的同窗好友朱德熙先生是我的业师,所以我始终奉汪曾祺先生为学长兼老师。我和汪先生同属北京作协,算是“同事”,会议上常见,但并无深交,也无深谈,而内心对他是十分敬重的。那次东北同游,更促进了我对他的亲近感。 我们的友谊一直延续到下一代。王干与我是朋友,他定下“规矩”,每年冬天,务必要请我们一聚。主要是享受他家乡的淮扬名菜,即使是疫情肆虐期间也不例外。因为有了王干的介绍,我结识了汪朗夫妇。多次王干招宴,不论是北京的淮阳府,还是别处,汪朗夫妇一般都在场,我与汪朗于是也成为朋友。汪朗真不愧是汪曾祺先生的哲嗣,不仅形貌与癖性与汪先生极像,酒量也好,而且也耽美食。汪朗对于汪曾祺的美食思想,多有阐释与发挥,我们相聚于是有了更多的话题。 我和汪朗最近一次见面,是去年冬天,也是王干再一次邀宴。这次不吃淮扬菜,王干告诉我,这次吃“祺菜”。“祺菜”?我知道粤菜、川菜、闽菜还有淮扬菜,却不知何为“祺菜”,有点纳闷。那天车子接我们来到苏州街左近的一所幽静的院落,游廊曲径,古朴典雅,匾额上书写着“祺菜馆”三个大字,周围陈设着汪先生的许多著作。 我们入座,坐定。陆续上菜,饮美酒,品佳肴,举座尽欢。他们介绍说,祺菜是新近研究定型的,以汪先生家乡的淮扬菜为基础,结合先生平日的嗜好、口味,包括先生为接待友人亲自操作的菜品,融合而成一个“新菜系”。除了传统的煮干丝、狮子头、红烧鳝段等,我们还欣喜地品尝了传说中的汪先生的创意 “名菜”:油条塞肉、炝黄瓜皮等。祺菜的创意果然不凡,印象极深的是席前的头道汤,一片鹅肝,淡淡的红,飘在清汤之上,清澈见底,了无别物,却是飘着一缕茉莉花香。汪朗对这道菜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一边欣赏美食,一边谈论美文,忆旧,怀想,情意深深! 汪朗告知,在高邮,在淮安,他们计划逐步展开这些业务,为的是使人们在欣赏汪先生美文的同时,也能欣赏和发扬汪先生的美食文化和美学精神。汪先生泉下有知,一定会为之展颜。 美酒佳肴,亲朋欢聚,忆往事,叙旧情,谈诗论文,我想,我的这篇短文,应该有别于当今漫天飞舞的促销广告吧!文至此,情已深,不复言。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