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天吃星”马茂元

http://www.newdu.com 2024-08-31 北京晚报 王从仁 参加讨论

    

 
    马茂元先生与本文作者的合影
    马茂元先生是楚辞、唐诗的研究专家,其祖父马其昶为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有桐城派“殿军”之称,曾任总统府参政、清史馆总纂、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等职,收入颇丰。分家产时,仅马茂元就得到良田六百多亩,他从小家境殷实、吃喝无虞,当是毫无疑问的。而本文着重要说的,是他工作后以一己之力吃香喝辣的逸事。
    马先生好吃,曾自诉被人誉为“天吃星”,细说起来,源远流长。
    抗战胜利后,安徽省政府由金寨迁往安庆。其时,马先生正任安徽省教育厅主任秘书,荐任七级,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是省教育厅一位重要的官员。民国时期,省教育厅直接管辖各县的教育局和各地的中小学,安徽有三百多所中小学,每所学校按例每年请省教育厅的人吃一顿饭。马先生说,省教育厅是个“清水衙门”,唯这份福利,独家拥有。而从中小学校长的角度来讲,每年只有一次和主管部门套近乎的机会,总要下点血本,于是省教育厅的人天天美餐,接连不断。
    上世纪六十年代,马先生声名鹊起,交游甚广,他组建了一个吃吃喝喝的“小集团”,刘大杰、胡云翼、陈九思为主要成员。刘大杰是复旦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作者,为人活泼开朗;胡云翼是上海师范学院(今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宋词专家,出版有《宋词选》等著作;陈九思是上海师范学院教师、当代诗人,擅长旧体诗,出版有《转丸集》等著作。这四人经常聚首,结伴而游,各自负担一类开销——一人付车费、一人付饭费、一人付洗澡费、一人付点心费,虽然花费不等,但轮流坐庄,基本上等于AA制。他们出游,或从上午到傍晚,或从下午到深夜,优哉游哉,度过了一段段美好的时光。
    也正因此,马先生号称“吃遍大上海”,对上海的名饭店了然于胸。刚平反时,他的身体尚可,几次请我到饭店吃饭,名义上是让我陪陪他,其实是让我开开眼界。马先生曾说,淮扬菜以“绿杨村”为佳,川菜以“洁而精”“四川饭店”为上,他便带我光顾这三家饭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人们的工资很低,饭店又很少,去饭店吃饭有点奢侈,所以我沾了马先生的光,也目睹了马先生之好吃。在“绿杨村”点的自然是干丝之类,在“洁而精”他特意点了粉蒸小排,认为这个菜“海上第一”。对此,我不敢苟同,自认为还不如师母做得好;马先生家的“粉蒸肉”着实惊艳,是否得益于“洁而精”的“密授”,甚或“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就不得而知了。
    在“绿杨村”吃饭那次,饭后下起雨,马先生嘱咐我叫一辆出租车,说要到“无锡国专”的老同学徐兴业家里去。徐先生是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的教师,我在历史系见过他,他著有长篇小说《金瓯缺》,知名度很高,家住宝庆路复兴路拐角的宝庆路3号的独栋别墅,绝对的豪宅。出租车久叫不到,马先生的话匣子倒是打开了,他讲到徐先生与其妻缠绵悱恻的爱情,讲到徐先生的妻子至今还在英国,讲到徐先生祖父的墓志铭是马其昶亲笔撰写的,但没有收徐家一文钱——马其昶当年写墓志铭的“润格”是一千大洋啊。讲着讲着,我听得入迷了,出租车还是叫不到,雨却暂止,于是乘公交车打道回府。后来,徐先生罹病去世,我终究失去了一次耳提面诲的良机。
    本来,马先生还想请我吃几家名饭店,如“梅龙镇酒家”“扬州饭店”等,好像要把我也培养成“天吃星”。可惜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连出门的机会都很少,何论赴宴,我也就没能成为一颗“新星”。
    马先生好吃却“懒做”,不过会“偶尔露峥嵘”。对于家务,他基本是外行,一向由师母承担,即便“文革”时在外面吃尽苦头,回到家依旧“甩手丈夫”,用不着操持家务。因此,马先生连洗手绢都不会。我看过他洗手绢,手法之差,简直不可理喻。但马先生会做一道菜:把肉放在小锅里,加葱、姜、料酒、酱油和少许糖,完全不放水,用小火熬。熬完,待肉冷却后切片,再将剩下的汤汁浇在肉上。马先生一边做菜,一边讲解,煞似讲学,胜似上课。我学会了这道菜,在家如法炮制,大获成功,对女儿言明来历,女儿名之“安徽肉”。此菜传承至今,令人难忘。
    马先生嗜烟,但当我与他交往时,已成“强弩之末”。据说“文革”前他不仅烟量大,而且要抽高级烟,如“熊猫”“中华”,至少是“牡丹”一类;有时他还抽烟斗,吱吱作响。这个情况,我只在“批判材料”中看过:他一手提“斯的克”(手杖),一手抽烟斗,神气活现,招摇过校。吾生已晚,无缘眼见,纯属“往事如烟”。不过当年的马先生应该是蛮好玩、蛮有型的。
    除了抽烟,马先生几乎没什么特别的嗜好。他的酒量很浅,只是“太守之饮”——饮少辄醉。我多次参与马先生的家宴,逢年过节亲友相聚,他会乘兴喝一杯,微醺即止,从不多喝,更无一醉方休的豪兴。
    马先生喜欢喝茶,他的茶叶几乎都来自安徽,如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敬亭绿雪、霍山黄芽等,有一种我感觉滋味独特,带着兰花香,他说这是家乡茶,名曰“桐城小花”。据马先生的长子马家楠回忆:“每年新茶上市,父亲总是购来多种茶叶,分别平铺在竹帘上,其下放置多个乌炭红泥小炉,烘焙得香飘四邻。然后,亲自用皮纸一一包好,收入几个大罐,每罐各放一包用皮纸密裹着的生石灰,谓如此可储存较久而无损色香味云。家庭生活庶务,父亲手自操持且堪称‘像样’者,其实也就独此一件。”(《回忆父亲马茂元》)我没见识过马先生的焙茶技术,只知他家茶叶的质地都不错,尤其是“桐城小花”。前些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辑耿百鸣兄得知我喜欢此茶,馈赠我一斤,一喝,依然是妥妥的、久违的兰花香;我似乎又厕身马先生的书房,闻茶香,如见马先生之兰心蕙质。
    不过家楠兄说马先生操持家务,“像样”的唯有焙茶,似乎过谦,或者太小看乃翁了,至少马先生还能炮制“安徽肉”。为了吃,他不惜“近庖厨”。
    关于马先生的高头大章,已然夥矣,但生活中的马先生,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马先生,少有人写。我把这些写下来,以便留下个完整的马先生,也留下我对他的真情实感。题目“天吃星”,有些冒犯,但这是马先生的夫子自道,弟子不敢妄改、僭越,一切照旧。
    愿先生在天之灵,吃好喝好,唯切不可抽烟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