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松:走科研转型服务社会之路 深耕客家文化田野(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3:11:06 中国社会科学网 曾江 华夏 参加讨论
以“小水尺树”呈现“万里江山 ” ——探索新媒体传播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网:四川客家研究中心编辑有《四川客家研究通讯》等学术资料,目前如何探索学术新媒体路径,加强学术传播工作? 陈世松:当前我们正在探索建设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为克服既往依靠传统纸质媒体进行宣传的局限性,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信息传播客家文化的路径,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以成立二十周年庆典为契机,经过群策群力,积极筹备建设,于2020年1月2日创建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秉持发布客家研究成果,助力客家文化产业,服务客家百姓群众,搭建客家沟通桥梁,弘扬客家文化精神为宗旨,公众号于1月11日推出第一篇文章《嘿,您好,我是四川客家研究中心》,结合时事热点与内容,于2020年2月24日推出第二篇文章《川鄂同心赴国难》,都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健全栏目设置,从内容策划撰写、文章排版编辑、信息发布频率、媒体宣传推广、粉丝运营服务、日常技术维护等方面,致力于以“小水尺树”的精品原创文章,呈现客家学术的“万里江山”,力争将其打造为四川客家独一无二的公众号品牌。 《四川客家研究通讯》1999年创刊号和《四川客家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等资料 本网记者 曾江/摄 章玉钧先生为四川客家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题词 本网记者 曾江/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介绍下疫情防控期间的居家科研情况? 陈世松:出于对清代“乡地制度”的兴趣,我本人利用居家机会,研读了今人有关清代地方基层组织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利用身边收藏的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四川历代方志集成》,集中翻阅了明、清、民国时期编修的相关省府州县志书,搜集了一些有关清代四川地方基层组织的资料。 清代雍乾之交赋役制度变革后,地方基层组织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南北方村落组织差异较大,清代四川乡地组织形态多样,层级构成十分复杂,而相应的学术考察不够,缺乏系统梳理。鉴于此前中山大学郭广辉博士在四川调查期间,已对清代至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的场镇行用制度和基层区划做了详尽研究,并以场镇为单位整理了近百万字的《17-20世纪成都平原场镇史料辑录》。为此,我准备选择介于成都平原与盆周山区之间的丘陵州县作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对这一地区乡地制度的演变脉络及其与地域社会变迁的关系做一些考察,期能与郭广辉的博士论文《清代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的场镇与社会组织》形成呼应,用以加深对“湖广填四川”大移民后巴蜀区域社会以及国家政权与基层组织之间关系的认识。 陈世松先生近照 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准备推进哪些学术工作? 陈世松:2020年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将继续坚持走科研转型服务社会之路,目前准备从三方面推进工作。第一,围绕《四川客家志》编纂推进计划,拟在上、下半年各开展一次学术座谈会,以工作坊的方式,结合开展田野调查。第二,结合仪陇县“客家会馆”布展,在下半年适当时机,围绕川北客家开展一次学术讨论和实地考察活动。第三,围绕洛带家风基地建设和客家社区营造专题,组织小型调研活动。 记者 曾江 华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