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翼骧的《秦汉史纲要》及其成书背景(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1:11:11 《史学史研究》2019年第 乔治忠 参加讨论
三、《秦汉史纲要》的学术成就 《秦汉史纲要》(下文简称《纲要》)的写作方式,采用20世纪在中国兴起的章节体,各章各节叙述的政治性大事件,大体显示出时间先后的顺序,但更多内容是分类归纳,以求首尾完具,线索清晰。这种体裁实际具有机动灵活的特征,便于作者匠心独运,写法创新。《纲要》全书仅仅15万多字,但是内容却极为全面,各个章节的布局也十分得体。其撰著宗旨是要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不同于古代史书也不同于近代(1949年之前)历史教科书的新型教材兼史著。 本书总共七章的篇幅,秦朝历史置于第一章,其中包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内容。第二、第三章为西汉历史,前一章论述西汉的经济与政治建树,后一章论述西汉加强中央集权与对外的扩张,这可以说是抓住了西汉历史两项最重要的内容。第四章题为“王莽的改制,赤眉绿林大起义”,将王莽的作为置于显著的地位,但论述行文则是予以贬斥,紧衔接的是农民大起义,自然显示出王莽的施政方式是导致动乱的重要原因。许多后来的历史教科书弱化了王莽改制的历史记述,这与本书相比,颇为逊色。第五、第六章论述东汉历史,前为“东汉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包括经济、政治与对外关系问题,后章讲东汉社会矛盾及黄巾大起义,这其中也有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主要是宦官集团与外戚力量的恶斗及其轮番掌政,败坏了东汉的统治根基。最后第七章,集中讲述秦汉时代的文化。全书结构严整有序,轻重合宜,对于一段时期的文化事业采取集中论述的方法,也被后来大多数的历史撰述所效仿,这种安排是妥当的,既不干扰经济发展、政治变动论述的连贯性,又可以展示一时期文化事业的全貌。 与篇章结构密切相关的是内容结构,《纲要》在这一点也具有创新和开拓之功。阅读全书,可以看出杨先生对于秦汉历史的论述,是抓住五大主要内容,即经济、政治、文化、农民起义、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前三项为史学界撰述通史、断代史所公认的重点内容,农民起义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所格外注重的内容。杨先生顺应时势的做法有着时代的合理性,同时也具备学术的合理性,因为西汉的绿林、赤眉大起义,大汉的黄巾起义,确为撼动全国、导致社会大变动的事件,不容忽视。将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纳入重点内容,则是杨先生基于对中国古代史整体把握而得出的创树。中国这块土地上人们,自古以来族属繁多,经过几千年的民族融合,至今仍然是包含着五十多个民族的统一国家,民族关系实际牵动各个朝代的国家要务。同时周边的国家政权与中原皇朝或和平交往,或朝贡称藩,或相互争战,加之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交织一起,成为古代中国历朝兴衰的重要导因。《纲要》从结构与篇幅上显现出对这一内容的重视,实为卓识。但遗憾的是后来历史撰述,将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往往置于附带一提的地位。因此,阅读杨先生的这部《纲要》,要领略内中的学术义蕴。 除了篇章结构和内容结构的高超之处,细读《纲要》,还可以体验出以下的优点和特点: 第一,引据史料极其丰富,显示了言必有据、求真务实的治史态度,以实际的教学和撰著抵制了当时日益增强的“以论代史”的偏颇流风。《纲要》初版为32开本,每页满打满算最多可容900字,但80%的篇页都有著名引文出处的页下注,而没有页下注的30余页,多半具有随文讲明出处的引文,所以偶尔没有标明引文者仅仅十余页而已,不足篇页书面的10%。引文的密度则很大,一页页下注达到5条、6条这十分普遍,最多则可达到10条。在撰写丰富的引据之中,属于理论性论述的仅仅5条,即引自苏联《真理报》文章1条,引自《学习》杂志文章1条,引毛主席语句3条。其余除作者几处根据估计史料对史事或典故予以解说之外,基本为引证《史记》《汉书》《后汉书》《春秋繁露》、论衡》《史通》等古籍的资料。大多引文简明扼要,但有时也不惜篇幅,如本书第148页为了讲述“经今古文学派之争”,引述西汉季年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的大段文字。许多引文恰到好处、证力千钧,如第126页引宦官吕强在黄巾起义背景下,进言汉灵帝说:“党锢久积,人情多怨,若久不赦宥,轻与张角合谋,为变滋大,悔之无救”,于是朝廷大赦,解除禁锢。这说明统治阶级内部虽矛盾尖锐,但仍以镇压农民起义为共同利益。没有很深的史料功底,就不能以此来论证古代的阶级分析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历史著述越来越时兴大量引证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句,有主张“以论带史”的理念行世。本来杨翼骧先生1954年发表《为甚么项羽是农民起义领袖》一文,也是密集引证经典论述的,但随着学界轻史料之风的蔓延,杨先生于1956年就改以密集引用史料的撰著风格,此年发表《关于汉代奴隶的几个问题》一文即有极其明显的转变,这与《纲要》一书略同,都是着意以自己的史著抵制“以论带史”而渐趋空疏的学风,这种在唯物史观框架下重于史料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 第二,在求真务实基础上形成鲜明的卓识特见与精湛的史事记述,是本书的又一亮点。杨先生重视历史资料,又具有谙练辩证分析方法,故能得出不少特殊的见解。例如第二章分析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首先指出刘邦获得的关中地区,是当时最富庶之地,此处作为根据地,经济力量有所保障。《纲要》征引了可靠史料,有符合历史唯物论重视经济基础的观念,这个见解明显优胜于许多学者的论述。在论述西汉衰亡问题时,用很多文字叙述“五德终始论”“三统说”以及天人感应观念在西汉后期的不良影响,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学术启迪。由于全面把握史料,加之文笔流畅,在叙述复杂史事上也能够举重若轻,例如关于“经今古文学派之争”,情况十分纷乱,而本书则叙述得有条不紊,刘向、刘歆整理图书工作、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来龙去脉、相互斗争以及趋于合流等,都讲解的相当清晰。 第三,《纲要》一书在历史观念上,首先表现为反对统治者的暴政,其次是重视探讨历史事件的长远意义,其三是肯定统治阶级也会对历史发展起到正面、的积极的作用。这些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如实看待客观史实的体现。第一章第三节专设标题批判秦始皇与秦二世的暴政,于此对比,赞扬了西汉初期六十年间的“无为”政策。对于王莽称帝后的暴政,对于东汉镇压黄巾起义军时的残酷屠杀,本书都予以批判和谴责,体现了历史著述中的人民立场。 在历史评价中,对秦始皇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对汉武帝的军事扩张行为,则从历史发展长远意义上给以一定程度的肯定。认为秦始皇的举措“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汉武帝的功业扩大了中国疆域,开展了国内外的交通,有利于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因而更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这与他们造成的当时和短期内的消极后果,各自别论,是以辩证法从不同角度的评价。特别应当强调:从长远影响剖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念。 古代的统治阶级是否能够主动地对经济发展、历史前进起到积极作用?这曾经是历史理论上颇难掌握分寸的问题。杨先生没有发表理论性的见解,而在本书及其他著述中,融入自己的观念,即肯定了统治者能够主动振兴经济、改善民生和促进历史发展。如果说西汉初期的“无为”之治和开发经济,可以从统治者慑于农民起义力量的“让步”解说,那么西汉中期汉昭帝、汉宣帝时期采取轻徭减赋、赈灾济贫举措,并无农民起义的背景,乃是朝廷主动挽救汉武帝竭力用兵造成的危机,致使“汉帝国的国力又强盛了”。这是典型的历史史实,但许多大大小小篇幅的史书,对此事没有记述,可见杨先生在薄薄的《纲要》中,用约两千字篇幅专作论述,绝非偶然,是实事求是治史、肯定统治阶级历史作用的体现。 至于《纲目》一书出版于60多年之前,又十分简略,思想上有时代的局限,史事叙述上不能不择要删繁,相信读者自然有所感受,也会取理解之同情的态度,要之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以加深历史学的探讨,促进历史学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