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 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情境与路径(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8:11:54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 青觉 参加讨论
(三) 治理过程的人民性: 有序政治参与。 民族事务治理,既具有社会治理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是一个涵盖诸多领域、内容庞杂的系统工程。系统理论通常把体系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成三个阶段: 输入、输出和反馈。那么,民族事务治理的系统工程中,治理过程的人民性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1.治理系统输入的人民性。人民的声音是治理系统输入的主要内容,所以在输入过程中,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通过充分、深入、广泛的调研,倾听各族人民的心声,及时发现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调研、回报、舆论、媒体等方式有序呈现,确保能够真正反映各族人民的合法需求。 2.治理系统输出的人民性。系统在输入过程完成后,进入系统处理输入信息的中间环节和输出环节,即治理政策的形成和实施环节。这一环节关系到民族事务治理能否顺利进行、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能否真正造福于各族人民。因此,在输出进程中,必须始终以保障人民的正当权益为宗旨,通过各种制度和机制,确保政策制定及实施的民主性、科学性和人民性。同时,要杜绝一切伤害各族人民利益、破坏民族感情的行为,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使共性与个性、普遍与差异、自由与秩序在民族事务治理过程中实现有机统一。 3.治理系统反馈的人民性。民族事务治理政策在制定以及实施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反馈环节。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族人民依法享有言论自由并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批评、建议等权利。人民有权利向各级机关进行反馈,各级机关也有义务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治理政策在经过实践以后,其“好坏得失”必须要由各族人民来做评价。通过信息公开、民意调查、听证会等方式接受反馈信息。只有人民满意,民族事务治理才算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 可见,在民族事务治理过程中,政策制定是因各民族人民的需求,政策实施是为了各民族人民的权益,政策反馈则是为了进一步听取各民族人民的呼声。通过输入、输出与反馈的良性循环,实现治理过程的人民性。 (四) 治理成果的人民性: 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治理成果是民族事务治理所取得的成效与成绩的总和,涵盖民族发展过程的各个方面。各族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各项事业的建设者,是民族事务治理的参与者,因此,各族人民理应依法享受治理所带来的一切成果。现阶段,由于受到历史原因与现实因素的双重影响,各民族之间、民族内部之间、民族地区之间、东中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并集中体现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因此,促进各民族平等均衡发展便成为实现民族事务治理成果共享的重要基础。不过,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等于同步发展,同样,成果共享也不等于平均分配,更不等于无偿享有。治理成果由各族人民共享,需要在新时代贯彻“五大发展理念”,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共享发展成果并不意味着每个民族都要达到一模一样的发展程度,而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让任何一个民族掉队,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各家庭成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