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


    导读:文章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相关定义,就“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简明扼要的解读路径。其中至少有两个基本理念值得认真把握:一个是复数的“人”,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决于那些一代又一代将其传统、技能和习俗的知识传递给社区其他成员或其他社区的人”,也就是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个是“过程”,即“保护的重点在于世代传承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过程”,而非作为结果的“产物”。此外,文章还从4个层面概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即动态性或曰活态性,包容性或曰共享性,代表性而非排他性,以及以社区为基础的集体认同性。——译者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表现形式;活态遗产;过程性保护;社区参与
    

    我们共享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世代相传,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进,为我们提供认同感和连续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文化遗产
    为了子孙后代,要维护我们认为重要的一些事物。这些事物之所以具有重大意义,可能是因其当下的或潜在的经济价值,但也可能是因其在我们内部唤起了特定的情感,或者说,正是这些事物让我们感到自己有某种归属——归属于某个国家,某一传统,某种生活方式。这些事物或是可以把持的物件,可以探索的建筑;或是可以咏唱的歌曲,可以讲述的故事。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这些事物都构成遗产的组成部分。而这样的遗产,需要我们付出积极的努力来加以保护。
    近几十年来,“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这一术语的内涵已发生极大的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下简称“教科文组织”)制定的若干文书。文化遗产并不仅限于古迹和文物专藏,它也包括从我们祖先那里继承下来并传给我们后代的传统,即活态表现形式(living expressions),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制作传统手工艺的知识和技能。
    在联合国系统内,教科文组织是唯一负责文化领域具体事务的专门机构。该组织协助其成员国制定和实施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各种措施。在这些措施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通过,为制定文化遗产领域的新政策迈出了重要一步。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决于那些一代又一代将其传统、技能和习俗的知识传递给社区其他成员或其他社区的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尽管脆弱,但面对日益增长的全球化趋势则是保持文化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的一个重要因素。理解不同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文化间对话(intercultural dialogue),进而鼓励对其他生活方式的相互尊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文化表现形态(manifestations)本身,而在于知识和技能的财富能代代相传。这类知识传承(transmission)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既关涉一个国家内部的少数群体,也关涉其社会主流群体,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也同样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传统的、当代的,并在同一时期是活态的(Traditional,contemporary and living at the same time):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从过去继承下来的传统,而且也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参与的当代乡村实践和城市实践。
    包容的(Inclusive):我们可以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可能与其他人的实践相似。无论是来自邻近的村庄,还是来自世界另一端的城市,甚或被已经移徙并定居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所改编,这些文化表现形式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演进,为我们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并通过现在将我们的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会引发特定的实践是否专属于某种文化的问题。这类遗产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激发认同感和责任感,因而也有助于个人感知自己乃是一个社区或不同社区的一分子,进而感受到自己也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
    有代表性的(Representative):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仅在比较的基础上视其独有性或曰超常的价值而被估定为某种文化动产;因其立足于社区而繁荣,并取决于那些一代又一代将其传统、技能和习俗的知识传递给社区其他成员或其他社区的人。
    以社区为基础的(Community-based):只有在创造、保持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群体和个人承认的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成为遗产;没有他们的确认,其他人不能为他们确定一项既有的文化表现形式或实践是他们的遗产。
    五个例证
    斯贝克通,来自柬埔寨的高棉皮影戏,以皮革木偶为特色,每年在特定场合演出三四次,从15世纪的一种仪式活动已经发展为当今的一种艺术形式。
    ——斯贝克通,高棉皮影戏(Sbek Thom,Khmer Shadow Theatre,柬埔寨)
    来自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的波罗的海歌舞庆典保持和发展了该地区表演民间艺术的传统。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每5年举办1次为期数天的大型节庆活动,立陶宛则每4年举办1次,由此为多达4万人(主要是业余爱好者、歌手和舞者)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波罗的海歌舞庆典(Baltic song and dance celebrations,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从林业到建筑,再到几乎所有木质表面的精美装饰雕刻,无论是装饰性特征,还是工具等功能性物件,马达加斯加的扎非曼尼里社区已发展并在继续实践其围绕木材而转动的知识和技能。
    ——扎非曼尼里的木雕工艺(Woodcrafting knowledge of the Zafimaniry,马达加斯加)
    在墨西哥的大部分地区,社区在亡灵日纪念已故亲属,迎接他们的至爱暂时返回大地。这些节日活动,将前西班牙宗教仪式与天主教节日融合为一体,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举行,也标志着该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玉米——种植的年度周期。
    ——本土亡灵节(Indigenous festivity dedicated to the dead,墨西哥)
    乌干达树皮布制作工艺涉及人类最古老的知识。这是一种史前技术,早于纺织术的发明。树皮布主要用于加冕典礼和治疗仪式、葬礼和文化集会,但也用于窗帘、蚊帐、床上用品及储藏。随着19世纪阿拉伯商队带入棉布,其生产放缓,树皮布的文化功能和精神作用减弱,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得以复兴。
    ——乌干达树皮布制作工艺(Barkcloth making in Uganda,乌干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