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逍]人类学视野中的畲族乡村发展反思(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8:11:23 中国民俗学网 王逍 参加讨论
一、乡村发展概念内涵变迁梳理 要考察畲族乡村发展问题,首先有必要从洞悉乡村发展概念的内涵入手。乡村发展概念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日益丰富和完善。早在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韦茨(Raanan Weitz)在其编印的《变迁世界的乡村发展》(Rural Development in a Changing World)一书中便已指出:乡村发展着重在低度开发国家寻找能促进发展过程的策略,当前尤为注重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理论方面的研究。[1]从中可知,乡村发展的内涵是针对发展滞后国家的人民经济生活贫困,探寻如何促进问题的解决。而世界银行1975年给乡村发展下的定义是:乡村发展是一种策略,拟用为改进乡村贫穷人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利益延及在乡村中寻求生活的最贫穷团体,包括小农、佃农及无土地者。其强调乡村发展的目标在增加生产、提高生产力、增加就业、动员可用的土地、劳力及资本,同时也注重消减贫穷及所得的不均。[2]世界银行的乡村发展定义较之韦茨所概述的内容更为丰富,目标更为明确和具体,但二者均属于浅表层次,主要是针对解决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顿问题而言。巴基斯坦学者伊纳亚图拉(Inayatullah)在1979年编印的《乡村发展的研究:亚洲的若干经验》一书中,将乡村发展内涵着眼于三个方面:(1)传播适当及改进农场技术的过程;(2)传统乡村社会结构中的人民接触外界而产生新技术与新态度的过程;(3)包含技术、社会、文化与政治等因素的复杂过程。[3]如果说世界银行有关乡村发展的概念主要着眼于消除经济贫困和保障基本生活,显然伊纳亚图拉所理解的乡村发展概念内涵要更为丰富,它是由相互联系的三个过程组成:既包含新技术、新观念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也包括乡村人接受技术的能力、态度及其作出相应的改变这一互动过程,还包括技术、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显然该概念触及到了乡村发展中的多重社会关系。 而澳大利亚学者戴维(David A.M. Lea)和乔德利(D.P. Chaudhri)在1980年代初提出的“整合的乡村发展”概念,则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1)改善乡村大众的生活水准;保障基本安全及对衣、食、住、行和就业等方面的基本需求;(2)增进乡村地区的生产力,免受自然的灾难,并改进与其他部门的互惠关系;(3)提倡自立的发展计划,并使大家都参与发展计划;(4)保障地方的自立性及减少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干扰。[4]该“整合的乡村发展”概念虽然总体上仍是着眼于基本的经济生活保障,但他们提出了自我发展和大众参与的发展新内涵,还提出乡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改进,以及在避免现代化对传统方式干扰的基础上寻求地方的自立性发展。这实际上已经注意到了乡村发展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问题,还将盲目追求现代化而破坏乡村传统的发展区别于真正的乡村发展,这已蕴含着传统与现代和谐并存的宝贵思想。 无论如何,乡村中有待发展的事务是纷繁复杂的。随着众多西方学者的研究,学界逐渐达成共识:乡村发展的内涵既是整合性的,也是多面性的。台湾学者蔡宏进认为,广义的乡村发展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水准之提升。发展的目的除了改善乡村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外,还可以提升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准。[5]而从发展人类学的眼光来看,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指标,包含着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多层次需求,发展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以人为本,人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动力,而发展的方式则是可持续的而非竭泽而渔式的,社会的发展包含着重要的人文发展指数。[6]22-31从现代社会发展观而言,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发展的意蕴是人类文明以及人与自然状况的改善、进步和提高。发展不同于增长,增长主要表现为量的增加,而发展是指量和质的共同提高;发展也不同于一般的变迁或变化,它是一种朝着更好、更文明和更高方向的变迁。而社会发展是发展的核心内容,其意义在于人类在不断提高生产能力的同时,要使更广泛的人享受到更多的生产成果,要为人们的生活创造可持续的、更美好的环境。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涵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福利、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其宗旨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普遍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和推动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7]12-13 可见,社会发展既包括物的发展,也包括人的发展,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等多重关系的和谐发展。具体到乡村发展,其内涵也是全面和综合的,不仅仅指的是乡村居民衣食住行等经济指标的增长,还包括其身心健康、闲暇娱乐等精神生活品质的提升,更包括他们享有自由民主和参政议政权利,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等多维度指标。乡村发展目标,不是以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而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中可持续发展。而乡村发展方式,则是联合国一直强调和鼓励的“以人为中心的内源式发展”。[8] (责任编辑:admin) |